557.一府三天君(5/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光的竹笋,不停掂量。  

他的上清逆灵金竹,乃是草木之属同金铁之属合炼。  

而逆灵二字之妙,便着落在这上清逆灵金竹,每隔一段时间,便能重新蕴生出幼苗般的竹笋,集聚天地灵气,成为难得天材地宝,乃最初之灵韵所化,故而不沾金铁之气,全是草木之属。  

不管修士是用来炼丹炼药还是炼制法器法宝,都是至宝。  

对卓天师来说嘛,则主要是用来…  

但现在不行。  

要顾及形象。  

一来做了一派掌门,二来为人师表,卓天师还是很讲究体气风范的。  

哪怕身旁没有其他人。  

所以,他慢慢积攒,绝大多数都被存下来,准备等再过几十年卸任传位给下一代天师后,他再慢慢享口福。  

用恩师雷掌教说过的话,所谓自制力,从来都是体现在一人独处时。  

只是可惜,像现在这样拿上清逆灵金竹当飞剑用,元磁之力太过暴烈,每次用完后,金竹都会有相当一段日子不“产”竹笋。  

真是遗憾啊…卓天师心中感慨,手下没有半点迟疑。  

元磁之力积蓄到一定程度,轰然爆发,上清逆灵金竹转瞬消失不见。  

金光一闪之下,再出现时,便已经到了远方吴靖头顶上空。  

吴靖乃已经立地成圣的修为,儒家经学的“易”非常精妙,洞察入微,近乎前知。  

当前谋划又是机密要事,是以他异常警觉。  

近处无忧,可吴靖心中忽然升起警兆。  

来不及细想,他自己随身佩剑便即出鞘,卷动滔滔剑气。  

可对方攻击来得太快,以吴靖眼力都几乎看不清敌人攻击来势。  

金光转眼间便已经将他随身佩剑击断!  

卓抱节这一“剑”蓄力多时,威力更胜他当初攻击天魔敖烈的那一击。  

打断吴靖随身佩剑后,金光去势仍然暴烈,再轰然将吴靖随身一件护体礼器宝玉打得粉碎。  

亏得吴靖乃吴海林之子,家学渊源的同时纵使避入方寸界也用度不缺,随身护体之宝高明,宝玉破碎后,身上儒服也骤然卷动大量文墨,再做拦截。  

结果连长袍都当场四分五裂。  

回过神来的吴靖总算狼狈避过上清逆灵金竹,金光坠地,顿时将现场直接轰出个庞大深谷。  

吴靖见状,没有存侥幸念头,第一时间转身就走,只求远离此地。  

但卓抱节有玉清周天法镜锁定对方位置,同为仙境一重,他挪移虚空比吴靖快出太多,很快便追赶上吴靖。  

双方碰面,吴靖注视身披天师袍,头戴元始冠的卓抱节,神情沉凝。  

他随身剑器被卓抱节的金竹打断,这时居然又亮出另一口儒家名剑,气度井然,平剑当胸,文华浩然气充斥四野。  

卓抱节看着对方的好卖相,开口说道:  

“久闻居士大名,不曾想今朝这般情况下得缘一见,只是居士和吴家其他几位先生意图封闭天界,断绝严子和家师等人后路,可曾想过,虽然百目妖树当前已在太乙大千世界,但妖龙帝君和大灭菩萨都仍在外?  

眼下它们不动,但没了严子震慑,它们便可能再入儒林大千世界,旁的不说,魔佛传人一直觊觎空摩玉,令尊乐原先生当初便亲自与之交锋过,届时此方人间难免生灵涂炭。”  

吴靖面无表情:“没了严江东,家父自可重掌此方大千世界之力,迎战大灭菩萨。  

更何况,对我吴家而言,你们同域外天魔,同大灭菩萨,有何分别?  

你也不必在这里搬弄是非道理,似你这般妖道,不过沐猴而冠。”  

“贫道是沐熊而冠…”  

卓抱节面上不见怒色,反而微笑:“…但好歹胜过人面兽心。”  

说话同时,他足下似是不见迈步,但立马就出现在吴靖面前,毛茸茸的手掌抬起,朝对方当头拍落。  

洞玄登仙之后,于卓抱节而言,似雷俊等人一般,一身性命功夫都已经炉火纯青,斗姆星神法象等诸般命功神通都已经完全与自身相合,不再明显外露。  

只是这一动手之间,卓抱节身形立刻膨胀变大许多,巍峨如山,阴影笼罩吴靖。  

幸得吴匡此前打探消息,是以吴靖虽然封闭方寸界中多年,但大致了解雷俊之后新任天师卓抱节的神通手段,精于肉身命功,是以他此刻并不慌乱。  

毁了随身剑器,吴靖仍有名剑·成器随身,文华浩然气早化作滔滔剑气严阵以待,迎击卓抱节的突袭。  

只是卓抱节忽然靠近,出手之暴烈还是叫吴靖吃了一惊。  

他成就吴家神来之笔·满腹经纶的根骨,虽不似左兼右有能同时修习多脉传承,但有能耐将其他传承奥妙化入自己的儒家经学修为中。  

吴靖立地成圣之后的圣诀,名为气象剑,取气象万千之意。  

但此刻气象万千,瞬间就被卓抱节撕裂大半。  

前一刻还仙风道骨的当代天师,这一刻就变成推山填海的巨灵神。  

万幸吴靖所修气象剑中,也参研一些武道奥妙,让他间不容发之下,还能避开卓抱节凶猛的突袭。  

只是伴随卓抱节靠近,他身体周围亦有仿佛黑夜星空般的黑暗扩散而至,向吴靖笼罩。  

吴靖面对这道家道景玄垣的摄拿倒是早有准备,第一时间以家国天下迎击。  

仿佛两方独立的天地世界这一刻相交碰撞,边缘不停互相挤压。  

而在这各占据一半天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