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一府三天君(4/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几个儒圣前往宇外漂流尚且顾虑众多,更别说修为较低的吴家族人。  

“十二叔,是那些域外天魔所为,还是严江东与道门中人借此寻找我们?”吴靖轻声问道。  

吴匡:“此事内情,当前尚不分明,儒林大千这边流传的消息,也只说那些域外天魔来自另外一方名为太乙的大千世界,那里的主宰者同时也是域外天魔的缔造者,自号六合太乙道尊,但道门众人斥之为邪巫,对方有心炼化上古纯阳道人遗蜕,严江东和当世道门中人皆有心阻止…”  

吴海林视线仍然上望:“已经开战了,严江东已经通过天魔京进入那方大千世界,嗯,不止严江东,还有道门中人。”  

吴方仪:“…六哥,我们怎么做?”  

此言一出,吴海林终于收回视线。  

在场四人面面相觑,一时间皆沉默,海上只有浪涛声。  

交战双方,不论谁胜谁负,对他们吴家来讲都不是好消息。  

眼下他们固然可以置身事外,但终究躲不过三十年后那一劫。  

最好的结果,莫过于双方两败俱伤。  

纵使分出胜负,胜者也是惨胜,至少拖过三十年后那一关。  

届时纵使多方大千世界合一,但过了当时剧烈震动造化宇宙的时间点,晚些时候一切风平浪静后,吴海林可以重新营造方寸界供吴氏族人避居,供自己静心读书。  

严傲云和道门中人入太乙大千世界,是个不错的机会。  

尤其是,最好能把他们都封在太乙大千世界中慢慢较量。  

这固然要冒巨大风险,但伸头是一刀,缩头还是一刀…  

“我们别无选择。”吴海林重新抬头上望苍穹。  

白日里,天穹上方仍有道道流光激烈闪烁,昭示天魔京通往太乙大千世界的方向正在爆发激战,战况之猛烈,连儒林大千这边都受震动。  

“世事难料,估不到我们会有同域外天魔一起前后夹击那群庶人的时候。”  

吴靖徐徐说道:“当年正是因为域外天魔侵袭,各地世家名门受创甚至多户文脉断绝,才给了这些庶人趁机作乱的机会,如今一饮一啄,正是报应。”  

吴海林没有多言,抬手凌空轻轻一点,文墨凭空而生,形成一寸见方的印痕。  

印痕落在其子吴靖面前,化为书卷,吴靖连忙捧了。  

吴海林言道:“为父和你叔叔、姑母去天界,你留在人界。”  

他指点吴靖前往的方位,却不是他们吴家曾经立足成千上万载的关中。  

那里不仅被儒家新学修士持续关注,同时也非吴海林等人当前需要借重的地方。  

人间的关键方位在于…齐鲁。  

曾经的丘家故地。  

儒林大千世界,涌现上古大劫后第一位儒家圣师丘子的齐鲁故地。  

借助天界和众多其他条件,成功奠定儒家旧学名门世家万世不衰之根基,曾经的第一世家丘家。  

吴海林当前也无法直接重现丘子故法。  

但通往太乙大千世界的天魔京,正是位于天界。  

某种程度上来说,那里也是严傲云和道门众人自太乙大千世界退回儒林大千的后路。  

借助丘子故技,令此方大千世界的天界重新消失,虽然不能重振旧学名门家声,但可以封闭严傲云等人的退路。  

凭严傲云实力,或可通过横渡宇外返回。  

但在此期间,吴海林便有时间,再做其他筹谋。  

通过吴匡,他也知道除严傲云外,九天十地大千世界那边道门高手层出不穷,雷俊等人相继登临仙境三重境界,儒家方面同样有张晚彤。  

但相较于儒家圣师严傲云,眼下自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只希望这趟除了严傲云,能将雷俊、许元贞、唐晓棠等人也封入太乙大千世界。  

假使儒林大千这边还有余留,吴海林再慢慢与之周旋。  

他甚至已经做好以自身吸引强敌关注,以便其他人暗中行事的打算,吴靖正是第一步安排。  

吴靖亦知事关重大,小心谨慎,低调行事,悄然赶到齐鲁故地。  

丘礼、丘宣和等丘家最顶尖的高手先后陨落。  

他们族中还有儒圣留存,九重天大儒叶默权等人可以谋划世外桃源避难,丘家自然也可以。  

但他们没有吴海林这等强者庇佑,纵使营造出一方独立天地避居其中,前些年也被儒家新学修士成功找到。  

早在儒林大千天界重现前,齐鲁丘家等众多名门,便已经成为历史。  

也因此这里不像关中那边一样还被儒家新学修士持续谨慎关注。  

吴靖隐藏身形,低调行事,于悄无声息间,暗中加以布置。  

附近虽有儒家修士活动,但没有立地成圣者,无人可以发现吴靖正在进行的勾当。  

但在远方,却有两人正注视着他。  

高天之上,仿若透明无形的明镜高悬。  

通过这玉清周天法镜,吴靖一举一动,被唐晓棠、卓抱节尽收眼底。  

“交给你了。”唐晓棠随意地冲卓抱节挥挥手:“我去抓大鱼。”  

她没有动玉清周天法镜,但在其头顶上方,仿佛有一对闭合的眼瞳,悄然张开。  

“恭送唐师伯。”卓抱节向唐晓棠背影行礼,目送对方消失后,转而重新望向远方。  

上清逆灵金竹自动浮现。  

闪动金属光泽的十节青竹杖,斜指向天,大量元磁之力开始涌动。  

卓抱节手中多了一颗同样闪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