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7.一府三天君(3/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面八方蔓延,仿佛探入天穹之下的人间。  

茫茫云气流转间,隐约可见难以计数的光华,自下方源源不断被百目妖树的众多须根吸收,常人肉眼却难以看清具体来源。  

在雷俊的视野内,当前则是太乙巫尊凭大神通法力,为百目妖树营造虚无的立足点。  

那些光流源自另一座仿佛覆盖太乙三界的庞大法阵,借此抽取天地间大量妖气恶氛,供给百目妖树。  

法阵观之,不似道家手段,倒更似巫门阵法。  

雷俊向百目妖树上方的茫茫虚空望去。  

在那里,隐约可见一对灵动但冰冷的眼瞳正睁开,同样和雷俊对视。  

眼瞳澄澈,目光平和。  

但与之接触的第一时间,雷俊便感到自己的神魂仿佛受到震动。  

那是比妖龙帝君手段更高明的精神攻击。  

不过雷俊性命交修,肉身命功强大的同时,神魂亦千锤百炼,虽然遇袭,但柔韧不动。  

“开。”  

雷俊平静出声。  

他一只手托着那半张宇宙图结晶,另外一只手则立在自己胸前捏个法诀。  

儒林大千世界没有变化。  

但九天十地大千世界和太乙大千世界,同时一震。  

仿佛三层法坛一般,三张巨幅黑白太极图层层迭迭以雷俊为中心络合,大量清气从中流转而出。  

九天十地大千世界方面,天界的蓬莱海三清三宝洞天,人界的龙虎山祖庭,地界的幽都,这一刻都有灵光闪耀。  

同时整个大千世界中,浩如烟海,难以计数的茫茫多符箓亦共同闪动常人肉眼难见的光辉,符箓流光钩织下,共同组成覆盖三界的庞大法阵。  

而在太乙大千世界,以雷俊为中心,清气不断向四方蔓延。  

三洞三天太上龙虎仙阵根基虽在九天十地大千世界,但阵法之力生生“挤”进了太乙大千世界。  

存在于这里的巫阵第一时间有了反应,展开反击,挤压遏制雷俊的道阵。  

太乙巫尊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但同在天界的百目妖树,手臂一样的枝干连同上面的眼瞳齐齐摇晃,仿佛发出无声的怒吼,主动向雷俊迫近。  

雷俊面无惧色立于阵中,茫茫清气在他手中汇聚为三洞五劫太玄剑,直接便斩向靠近的百目妖树。  

严傲云则身形上升,步步登高,直接走向天穹更上方那对虚无缥缈的双瞳。  

吴家族老吴匡,冒险秘密潜回儒林大千世界,查访了解方寸界外当前造化与大千的现状。  

种种消息,听得越多,他心情越是沉重。  

儒林大千世界的天界重现,圣师丘子昔年的法仪彻底被破,所有儒家旧学名门世家都不复先前逍遥。  

吴家避居方寸界,勉强保全当前的家族。  

但随着时间推移,他们怕是想躲都无法继续躲下去了。  

偏偏为了方寸界的隐蔽,吴匡很难主动联络那边,更多只能焦急等待。  

万幸,身处方寸界的乐原先生吴海林也渐渐察觉情势越来越危急,终于破例转而主动联系吴匡。  

吴匡眼下身处深海远洋之上,焦急等待族人来援。  

他时不时抬头上望。  

天界又开始动荡起来。  

正在这时,吴匡忽然心中一动,转身看去。  

乍一眼,除了海浪波涛再无其他。  

但下一刻,海浪上空便有点点微光浮现。  

微光扩大,方可见是点点尘埃,尘埃继续扩大,光芒反而收敛。  

但在微尘里,却有人从中现身。  

一行三人,两男一女。  

女子是和吴匡一样儒圣二重,三不朽已修其二的吴氏一族女先生吴方仪。  

两个儒服男子,一人外貌年龄看上去在三、四十岁之间,一人外貌年龄看上去约有五十岁许。  

对照他们各自境界和寿元,外貌并不反应真实身心状态,更多是出于社交需要。  

看上去年轻些的文士,名叫吴靖,儒圣一重修为境界,乃儒家新生代顶梁柱之一,正是乐原先生吴海林之子。  

他的现身,已经叫吴匡意外。  

但吴匡看到吴靖身旁外貌年龄看上去稍大的儒雅文士,更是惊讶:  

“六哥,你怎么亲自来了?”  

来人赫然正是儒圣三重素王吴海林本人。  

吴海林只冲吴匡微微颔首致意,没有多言,神情肃穆,目光徐徐扫视四周人间,最后仰头上望。  

吴方仪在一旁为吴匡解释道:“六哥以为,有必要亲自回大千世界一看究竟…近年来,方寸界越发不稳定了。”  

吴匡悚然而惊:“方寸界…”  

吴方仪:“至少还能支撑十几年,但再往后就难说了,尤其是随着时间向后推移,渐有加重之势。”  

吴匡沉默。  

吴海林想要登临圣师,不是最近三、五十年内可以达成。  

就这还需要他全神贯注专心闭门读书才行。  

方寸界越发不稳,想要维持非吴海林亲自出手不可。  

但那样一来,他冲击圣师之境的时间便又要推后了…  

“确实有人在主动促进大千世界重新合一。”  

吴海林本人这时仰望上空,开口说道:“放任不管,大约还需三十年左右。”  

吴匡、吴方仪、吴靖三人闻言,心头全是一沉。  

大千世界合一,届时必将掀起影响整个造化宇宙的剧变。  

在那一刻,莫说方寸界了,便是身在宇外虚空也会暴露行踪。  

何况,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