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大唐第一剑(3/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方很快就开始熟悉起来。  

不仅仅因为他的悟性提升至自然层次。  

更因为他提升悟性的途径,正是经由碧落、九泉之间周转。  

故而同为自然层次的悟性,他熟悉起黄泉来,比大师姐许元贞更便利快捷。  

此刻茫茫入眼处,一片灰白,冰冷幽寂,不见生灵,不见温度,甚至连声息都没有。  

但雷俊很快分辨出止水之渊所在,并通知小师姐唐晓棠。  

唐国师有自己的天心洞明法箓,追进黄泉虽然不了解地貌地形,但仍能捕捉姬尧等人的蛛丝马迹。  

雷俊所指方向,却跟她不同。  

“分头追!”唐晓棠言道:“最好,能前后夹击堵住他们!”  

雷俊没有反对,不过避让章太冈等人觉察,将天师剑暗中交给唐晓棠。  

他化身而成的“陈东楼”,则前往止水之渊。  

章太冈等蜀山弟子,自是追随自家师叔。  

“陈东楼”不介意他们跟着,抵达止水之渊后,研究相关地形地貌特点,他心中很快有了定计。  

姬尧、李林雪等人入了黄泉,赶回酆都城。  

他们没有取道止水之渊。  

这里当前无人。  

但如签运所言,如果处置得当,则可能有所收获。  

所谓处置,还真是只有特殊的人,才能办成。  

例如,自身实力不凡,还曾炼化九泉升灵珏,参研碧落、黄泉的某人…  

于是,黄泉中的九泉九渊,很快发生巨大变化。  

原本取道其他路径赶往酆都城的姬尧等人,忽然全身一震。  

接着就看黄泉中的幽冥死气整体动荡,一时间竟像是天翻地覆一般。  

除了姬尧、李林雪尚能稳住身形外,便是路长朋这等高手,也被九泉倾覆掀得东倒西歪。  

茫茫忘川河水,竟然自动泛滥,席卷四方。  

姬尧凭白骨神舟护持众人。  

但黄泉忘川河泛滥之际,令四方空间出现短暂错乱挪移。  

不远处更有金色的雷火趁势亮起。  

交手过多次的老对头唐晓棠长笑一声,直接趁势杀来。  

同样巨大的纯金神舟巨舰,同样在忘川河上起伏。  

待姬尧和唐晓棠一起稳定白骨神舟与纯阳之舟,二人发现眼前山川已经变了模样。  

唐晓棠对这里陌生也就罢了。  

姬尧、李林雪等人则震惊地发现,他们居然到了止水之渊。  

倒依旧是黄泉之内。  

但何等神通广大,能把他们移过来?  

路长朋等人惊疑不定之际,姬尧、李林雪红尘气加持下,转瞬平复心境。  

他们很容易意识到,并非对手个人如此神通广大。  

而是对方在一定程度上触动了黄泉九渊。  

里蜀山常年在黄泉精耕细作,对黄泉了解甚深。  

姬尧很快做法,稳定住了黄泉的变化,同样的亏不至于再吃第二回。  

但他也意识到一件事…  

“先前影响动荡黄泉的人,进来了。”  

姬尧目光在追赶而至的唐晓棠,以及自止水之渊中现身的蜀山派众人身上扫过。  

可惜没有时间给他深究。  

酆都城那边,仍然被围攻。  

说来令人无语。  

酆都城乃里蜀山根基所在,同九泉深深关联。  

故而哪怕方才九泉如此大的动荡,酆都城仍然牢牢扎根原地,并维持周围平稳。  

于是,攻城的黄金汗国武者和须弥莲华部僧人,同样不受影响…  

“长朋和其他人先带万魂幡回去,确保酆都不失。”  

姬尧命令道:“李师叔同我,处理这边。”  

他并无恼羞成怒之感,目光冷漠到近乎冷酷,在唐晓棠和“陈东楼”之间移动。  

相较于先前在大唐人间时将白骨神舟转托路长朋,自己持万魂幡去寻清霄府,眼下他则做了交换。  

白骨神舟,是他的本命法宝!  

这件本就强大的至宝,在他姬尧亲自驾驭下,可发挥更强大的力量。  

李林雪则二话不说,驾驭黄泉剑便已经出战。  

唐晓棠更不客气。  

舟对舟,剑对剑。  

她驾驭纯阳之舟撞向白骨神舟的同时,亮出天师剑,紫、金交织如雷如龙的剑光,斩向李林雪和黄泉剑。  

国师印在她腰间闪动光辉。  

来到黄泉后,国师印受大唐山河国运地脉龙气的加持,明显减少。  

黄泉大环境下的幽冥死气太过浓郁,又源源不绝,令唐晓棠的雷火也难以大量驱散。  

但这一刻,金色的纯阳之舟表面,却开始浮现大量碧绿色的火光。  

虽然天师府传承的九渊真火同黄泉的九渊意境已经大不相同。  

但此刻,这阴沉地火的火势前所未有高涨。  

纵使身处阴沉幽冥中,唐晓棠此刻仍然仿佛烈阳高照,光彩夺目,一瞬间,二法齐出,竟是同时招呼两大强敌,毫无惧色。  

“陈东楼”则上下打量对面那累累白骨所构成的神舟巨舰,然后冷笑:“本派的清霄府,给我还来。”  

说话同时,飞旋身旁的七星剑“嗡”的一声爆鸣,次第飞出。  

时机妙到巅毫。  

正在唐晓棠纯阳之舟撞上姬尧白骨神舟的同时,七星剑亦飞射而至,命中白骨神舟。  

飞剑速度极快。  

但姬尧乃成就道家炼器派九重天圆满五气朝仙的散仙之体。  

他立于白骨神舟上,仍然稳稳把握七星剑的轨迹,然后以自己的神明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