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1.大唐第一剑(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陈东楼”召回七星剑,负手而行,同样步入黄泉门户内。  

章太冈当即招呼纪川、谢一楹随他一同入内。  

叶东明、纪东泉为首的蜀山长老,则同萧航一起守在虚空门户外。  

方景升、方世翰等方族高手,亦是相同模样。  

此刻的黄泉中,并不太平。  

战火,赫然已经烧到里蜀山一脉山门所在。  

负责留守的里蜀山九重天高功长老田凌枫,收拢余下弟子,奏响五衰大道钟,结合坚固的酆都城,目前仍将强敌拒之门外。  

“有谁不遵掌门号令,暗中前往大宋人间收罗异兽?”  

田凌枫一边支撑酆都城,一边面色不善看门下弟子。  

众人皆道不敢。  

田凌枫心头郁闷。  

此刻城外有两路人,仿佛潮水一样,攻击酆都城。  

一路异族,基本全是武道修士,或骑御,或炼体、或兵击,人数众多,旺盛气血聚拢在一起,令死寂的黄泉幽冥仿佛都不再那么冰冷。  

另一路人数相对较少,但诵经声响彻四方,佛门法蕴流转间,抵御幽冥死气的靠近。  

他们皆作西域僧人衣着装扮。  

但田凌枫知道,这些不是大唐人间那边曾经和里蜀山一脉交锋过的须弥金刚部。  

而是须弥中金刚界五部的另一部传人。  

须弥莲华部。  

他们来自大宋人间。  

或许,那里已经不能再称为大宋人间。  

大宋皇朝,已经基本趋于灭亡。  

黄金汗国,成功马踏江南,攻伐宋境。  

须弥莲华部,正是他们的臂助。  

里蜀山一脉此前有约束门下,暂不与黄金汗国发生冲突。  

虽然天禽地兽镜的祭炼温养需要大量异兽生魂、血肉,但当前时机不对。  

里蜀山一脉没有同时触怒大唐皇朝、黄金汗国的打算。  

如果不是有人暗中偷偷犯禁,那就是早先大宋人间战乱时,黄泉里蜀山暗中吸纳人口,规模太大,终究还是引起黄金汗国的注意。  

大宋皇朝渐渐成为历史后,黄金汗国与须弥莲华部便有高手来做查访了。  

此刻攻击酆都城最猛烈的一僧一武两大高手,便让田凌枫不得不打醒十二万分精神。  

“这个地方,真叫人讨厌。”  

黄金汗国兀达部族长昂格阿斯尔冷冷注视面前的酆都城。  

在他身旁,站着须弥莲华部上师丹塔上人。  

丹塔上人言道:“就贫僧所知,这黄泉里蜀山中,应该还有其他高手…”  

昂格阿斯尔:“先打,打下来最好,打不下来,守住门户,回禀大汗,我们的勇士征伐四方,岂能容许身后有这些老鼠趁机作乱?”  

丹塔上人虽然认为此前祸乱须弥的大唐道家修士更是心腹大敌,由着黄泉里蜀山继续骚扰大唐人间可能更好,但黄金汗国方面有别的考虑,他亦不抗拒。  

故而他点点头:“好。”  

然后,丹塔上人同异族武圣昂格阿斯尔便一同动手,攻向酆都城。  

里蜀山长老田凌枫坐镇酆都城,有五衰大道钟在侧,一时间倒是可保无忧。  

但如此一来,酆都城外黄泉中大片地方,就全在对方践踏范围内。  

考虑到其中有大片至关重要的园区,一旦有失,里蜀山定然元气大伤,田凌枫只能尽快联络姬尧、李林雪、路长朋等蜀山高手回援。  

雷俊化身而成的“陈东楼”入了黄泉之后,一边适应这里迥异于人间的环境,一边留心勘察地形。  

他们是紧追着姬尧、李林雪、路长朋等人下黄泉。  

虽然对方没材料再布置大幽冥正反九宫仙阵那样的存在,但一众大唐修士,仍提防对方有埋伏或陷阱。  

雷俊同样谨慎,不过比其他人心中多些底。  

敌情诡异,穷寇莫追,类似道理,雷俊也有考量。  

不过,在他赶来同唐晓棠汇合,决定是否追下黄泉的那一刻,他脑海中忽然有光球再次闪动,然后浮现字迹:  

忘川动九曲,敌友变无常。  

接着连续出现三支签运:  

中上签,入黄泉,经止水之渊,善加处置,有机会得三品机缘一道,风浪湍急,蕴藏一定风险,当慎重处之,吉。  

中中签,不入黄泉,无额外所得,亦无所失,平。  

中下签,入黄泉,经止水之渊以外路径前行,有机会得五品机缘一道,但可能遭逢较大风险,当慎之又慎,凶。  

虽然没有天师袍和太清八景宝蓑随身,但我同小师姐一起下来,还能开出条中下签的签运么…雷俊心道。  

按签运措辞,这中下签倒不是险到极点,九死一生、进退维谷那般。  

开出中下签,更大可能在于弊端大于收获。  

至于中上签和中下签都提及的止水之渊,就雷俊所知,乃黄泉中的一部分。  

故老相传,黄泉有九泉之称,又称九渊。  

九渊者,鲵旋之渊,止水之渊,流水之渊,滥水之渊,沃水之渊,氿水之渊,雍水之渊,汧水之渊,肥水之渊。  

值得一提的是,雷俊、唐晓棠等天师府修士修持的九渊真火,昔年便同黄泉九渊有关。  

不过成千上万年后的如今,经由天师府历代先贤不断改良,双方道理意境已经有很大不同。  

雷俊此番是第一次入黄泉。  

换了去年进须弥那时的他,再来这里,同样称得上一句人生地不熟。  

但现在,虽然依旧人生,可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