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影帝师兄弟(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星般的墨字全部拦下。  

雷俊远远望去,山峰如真实般,被墨字击打,连续有土石开裂,下滑滚落。  

但山峰本身巍峨而立,不见半点动摇。  

面对理学修士,下三天层次的交锋,大唐修士占据压倒性优势。  

中三天层次的交手,双方同境界的情况下,大体势均力敌。  

而上三天层次的较量,天理修士便开始占优。  

大唐修士冒险抢攻,反而容易把自身搭进去。  

可方岳一招之下,攻防兼备。  

连绵高耸入云的山峰,被对手的墨字击打不见动摇,但马上就被方岳本人控制,地动山摇,大片高峰主动倾倒。  

恐怖的山岩仿佛从天而降,把靠近的理学修士全部砸落,并狠狠向海底压去。  

给方岳的对手多准备一番,凭制义、祖制、纲常等法门随时间推移而效力越来越大,此战或许还有悬念。  

但现在则当场被直接压垮。  

方岳面无得色。  

虽然他能胜过同境界的七重天理学大儒,但以平均水平论,有气运加持的理学修士,胜过大多数儒家咏诵一脉的七重天大儒。  

看似严苛、僵硬的同时,理学修士有过人的洞见之能。  

接触多了,方岳如今已经了解相关情况。  

儒学修行,大境界方面,不论哪一脉道统,第一重天一般统称为开蒙,修行过程甚至亦大同小异。  

第二重天名目也大多相同,统称为养气。  

但第二重天时具体修行过程,便开始有了分别。  

故而习惯上有时也称经学一脉二重天为修身境界。  

称咏诵一脉二重天为入韵境界。  

称神射一脉二重天为引弓境界。  

类似说法,古已有之。  

天理那边的儒家修士,在这方面亦不例外。  

只不过除了大家名目都一样的一重天开蒙境界外,理学修士的修行第二重天,往往称之为理气境界。  

这是理学修士一脉修行,最基础也是最核心的根基之一。  

理气相合,理为体,气为用。  

理为一切之根本,乃万法万物归宗。  

而理学修士一大法门,同样称之为理气。  

实战斗法中,作用主要体现在快速体察对手部分奥妙并化归己用,衍生各种理气规制。  

这也几乎是每一個理学修士二重天时修成的本命术之一。  

随着他们修为提高,至中三天、上三天阶段时,亦会有所升华和衍生。  

雷俊在这方面的观点同方岳相近。  

虽然他对这个世界的理学修行法门有很多保留意见的地方,但仍对其中一些独到之处感兴趣。  

雷俊回首看楚昆、方岳那边,自己手下动作并不慢,紫色的阳雷和黑色的阴雷一起出现,融合化作两仪太极图之形,镇压大海中冲天而起的黑气。  

黑气顽固的同时,受到攻击后更生出变化,延伸成枷锁牢笼模样,反过来朝雷俊笼罩。  

这理学祭礼具有很强的自我防备功效,有外力意图打断祭礼时,便立刻开始反击。  

让雷俊感兴趣的则是,这祭礼核心处,分明也是一副太极图。  

不过,并非蕴含道家法蕴的太极,而是完全源自儒家文华。  

关于这一点,雷俊倒是不特别意外。  

上古之时,儒家咏诵、道家符箓派乃至于巫门神舞一脉传承,有相通处,彼此间存在一些共通的元素不足为奇。  

只是随着彼此各自发展,渐渐都有了完整体系,类似情况便比较少见。  

但仍未断绝。  

太极之形,便是其中之一,于道家传承和儒家传承中皆可见。  

只是在当前大唐修行界,更多见于道家。  

儒家那边虽有,但相对较少。  

可眼下在大明修行界,作为主流的儒家理学法统中,太极之形,据雷俊观之,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当然,眼下这祭礼,难不倒雷俊。  

他既可以力破之,也可以通过自身法力再结合天书暗面之力双管齐下,来抹除这方儒家理学祭礼。  

但前后仔细观察对方的祭礼后,雷俊心中有了别的设想。  

于是,他只以自身法力凝聚紫色和黑色的两仪太极,同对方那浓墨构成的太极之形对抗。  

双方互不相让。  

雷俊识海中,则生出少许变化。  

仿佛心灵上出现墨迹。  

墨迹并不污秽,但顽固。  

通过黑漆漆的墨迹,雷俊视野里却像是有了别的景象。  

那是一片令他陌生的世界,但气息同墨迹,同儒家理学修士相关法蕴非常相似。  

虽然自己从没去过,但不影响雷俊猜到,那里就是如今九天十地中的天理,曾经的归藏。  

对方这祭礼,受气运影响,赫然进一步牵动天理中的气运。  

如此,方形成巨大伟力,阻挠大唐这边“关门”的举动。  

但随着雷俊以太极对太极,不断扭转其中变化,这处祭礼便开始不稳定起来。  

冲霄而起的黑气不再集中,向四周散开。  

这处理学祭礼已无人主持,但凭借着与天理气运的纠葛,仿佛被赋予属于其自身的实力和思想,然后针对雷俊展开绝地反扑。  

大量浓墨一般的黑气四散后,转而源源不断加持在牢笼和枷锁上,化作其中一部分,反过来禁制雷俊。  

雷俊没有躲闪。  

亦没有出手将之摧毁。  

面上,他一副奋力抗拒的模样,除了阴阳双雷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