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影帝师兄弟(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因为相关祭礼主持者是唐朝九重天大儒楚修远,故而分散开来各个支脉点位,亦采取儒家祭礼。  

雷俊他们这一路,由方岳负责。  

他很快便在海中,将祭礼布置起来。  

雷俊则在一旁静静看着,有文华才气和浩然之气交汇,凝聚为宝光冲天而起,直入云霄,下贯海底,引动天地灵气一同变化。  

不过,就在这时,他心中微动,转首看向另外一边。  

遥远处,海天交接之际,隐约可见另一道纵天贯地的气柱,同样冲天而起,立于海面上。  

只是,那道气柱,乃是黑色。  

不问可知,天理修士同大唐修士针锋相对,也在虚空门户周围的海域中,布下种种手段。  

黑色的气柱同白色的光柱相距虽远,但遥遥呼应。  

甚至,开始彼此朝对方倾斜。  

双方对抗的同时,气机也相互牵引。  

雷俊环顾四周,双瞳内天通地彻法箓悄然流转,隐约可见远方除了大唐修士立起的一道道宝光光柱,同时黑色的气柱也不止一道,在多地立起。  

大唐儒家传承同大明儒家理学,虽然有许多不同之处,同样亦有不少相通之处。  

大家一起在天理通往人间的虚空门户周围做文章,各有目的,但都是依托眼前东海一带的天地灵气涌动而来,因此着重选取的点位,便也大同小异,多有靠近甚至重合。  

双方互相干扰下,令这片海域的天地灵气变得错综复杂,常有各种乱流交织,让本就受影响的天地自然,更加混乱。  

一道道通天贯地的黑气与白光干扰对抗下,短时间内陷入僵持局面,一时间谁也没能压倒对方。  

但无疑,类似场面并不符合大唐方面预期。  

他们是为“关门”而来,当前情形,自然无法达成原本的战略目标。  

更何况如今所有人都已经知道,越是长时间拖延下去,理学修士的各种法理和祭礼,便会越发稳固也越发强大。  

这么继续下去,只会更有利于天理方面。  

故而围绕黑色的气柱和白色的光柱,大海上各个地方,这时都开始爆发激烈的大战。  

雷俊冲楚昆、方岳、法明和尚等人微微颔首,示意他们守好自家这支通天贯地的洁白宝光。  

而雷俊本人,则向那道黑色的气柱行去。  

不等靠近,仔细观察气柱的雷俊若有所思,心中生出一些主意。  

他先收敛心思,然后靠近黑色的气柱。  

果然有天理修士尚守在附近,这时连忙上前阻止雷俊。  

但在此地者,最高修为七重天境界。  

其人实力虽然不俗,但比之当前的雷俊无疑相差甚远。  

雷俊将他们拿下,不费力气。  

倒是后面,有其他天理修士从别的方向,自外围靠近,也向楚昆、方岳他们所在的洁白宝光袭去。  

不过雷俊没有回援。  

楚昆、方岳他们自可处理。  

来者中有七重天境界的理学大儒。  

和当初那姓苏的文士一样,臻至上三天境界的大明高官,得气运加持,对上同境界的法明和尚,可以占据上风。  

但是…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方岳镇静开口,声音清朗,语气平和。  

但海上忽然波澜起伏,浩荡长河仿若凭空而生,悬于天空之上,然后轰然落下。  

长河一成,瞬间将周围大片范围里的天地灵气全部汇聚到自身河水中,从而形成莫说凡人便是修士也畏惧的恐怖灵气大河。  

河水冲击之下,无穷伟力仿若无边无际,悍然冲垮对手仿佛坚硬如铁,坚固如城的浓墨。  

大唐修士如今同天理修士打交道渐多,有雷俊等先例在前,是以不管是谁,大唐修士现在对上天理的理学修士,都是不动手则已,动手便出全力抢攻,谋求速战速决。  

方岳看似不显山不露水,但儒家咏诵一脉的他开口,当场就把一位同境界的七重天理学大儒生生贯入海底。  

如此实力,叫雷俊、楚昆师兄弟都为之侧目。  

雷俊看得津津有味。  

方岳少年成名,已经名动天下多年。  

除了修行进步飞快之外,其斗法实力,亦远超同侪。  

只是他素来极少与人争斗,是以仅少量消息流传。  

雷俊多年前曾亲眼旁观方岳咏诵章句。  

时隔许久,如今再次目睹,让他看得连连点头。  

在雷俊看来,方岳刚才这出手或者说出口一招,值得赞许处不在于灵气所化长河多么浩瀚雄浑,而是在于水势滔滔之下,方岳仍然可以进行非常精细而又准确的控制。  

水势虽大,但不仅不伤附近楚昆等人分毫,亦不影响自家正冲天而起调动天地灵气的洁白宝光。  

长河激荡奔腾,攻击敌人之余,甚至还能多用兼顾,把法明和尚、楚昆等人一并捎起。  

借助水势,楚昆、法明和尚他们出手,更加不易抵挡。  

方岳开口一句后,所生水势随心,即可自行伤敌,还能配合同伴。  

其中精细与绵长,比水势之浩大更令雷俊印象深刻。  

对面其他天理修士见方岳如此强悍,连忙一起出手,流星雨般密集打来众多墨字。  

但方岳刚才章句灵气凝聚下,并非只显现一条巨大的灵气长河。  

连绵山峰立起,高耸入云,悬于沧海之上。  

难以计数的山峰并排之下便仿佛坚不可摧的墙壁堡垒,将漫天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