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冀州动荡(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便在王政动身奔赴皖城之际,刺杀案后的第一次冀州朝会也将将召开。

这一日是建安二年的二月初九,癸亥日,黄历上写着冲兔煞东,十二神危执位,忌移徙、竖柱、斋醮、冠笄、治道诸事。

袁绍正是属兔,而治道,说的便是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措施。

不同以往,或许是因为大病初愈,这一次的朝会并没有选择在州牧的官署监察院,而是放在了大将军府的正堂。

刚刚进入内殿,沮授立刻便感觉到无数目光向自己看来,他感应到了这些目光中带着的讶然,却能理解,因为这一次他是与许攸联袂而至,更表现的颇为亲密,与往日大为不同。

在这个全冀州政治权力的中心地带,任何的反常之举,在很多人眼里都是带上了政治的意义。

“诸君来的很早啊。”

许攸笑吟吟地单独走了上前,和熟悉的臣僚们谈笑着,沮授则对着另一边的逄纪、田丰等人微微颔首示意之后,便安静地站在一旁,看着满殿的百官默然不语,不知在想什么。

这时身后突然传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先生。”

沮授循声转身,看清来人后,眼中异芒一闪即没,旋即微微欠身,“见过公子。”

说到这里,袁方顿了顿,转目袁熙,笑吟吟地道:“嗯,好象有一两个就是和从兄你平日走的很近,对吧?”

在沮授看来,袁绍这样的分封,让袁谭管青州,袁熙管幽州,甚至未来的其他地盘,也让袁尚、袁方这些子侄一人一个,那就会导致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地盘和实力,同时也都觉得袁绍对他们重视,给了机会,那就是乱政之道,日后更会自生灾祸,

因为这就是等于就是把兔子(袁绍的官爵和权利)放在路口,再把各方势力放在各条路上,他们如何不会去抢?如何不会生出内乱?

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说,沮授反对的是袁绍的“分封诸子”,并非是冲着袁熙去的,但事实上也的确是在反对袁熙就任幽州刺史,所以对于袁熙的敌意和不满,他还真的无法反驳,解释。

“他曹家世代阉丑,从祖父起便为国之妖孽,本就非吾同道,只不过当初董卓暴国,汉室陵迟,纲维弛绝,本将欲要拨乱反正,伸大义于天下,觉得此人出身虽差,却算有些才干,便想弃瑕取用,不仅授以裨师,还数次相援,挽救其于危难。”

“是他?”

袁谭很是潇洒地一挥手,都说袁尚的容貌最像袁绍,可或许是因为最早便随父亲长年出征的经历,让他举手投足之间,亦会给人很像袁绍的印象,“说起来本将亦要谢过先生一声。”

沮授暗叹一声,却不是为了自己,而是因为袁熙,因为此子的城府未免也太浅了吧?

甚至不仅是袁熙

他深深地看了一眼对面的袁谭,目光深沉如水,这也是个蠢货啊!

袁绍欲上书朝廷,表次子袁熙为幽州刺史时,沮授的确出言劝谏,“世称一兔走衢,万人逐之,一人获之,贪者悉止,分定故也。且年均以贤,德均则卜,古之制也。愿上惟先代成败之戒,下思逐兔分定之义。”

“但是,这等的功业之下,犹有隐患暗流,这等的声势之下,亦有狼子野心,便在数日之前,吾儿成婚喜宴,竟有贼子胆大妄为,欲遣凶徒行刺本将!”

听到这话,袁熙的神色愈发阴沉,先是冷冷地看了袁谭一眼,轻哼一声,又望向身旁的沮授,目光亦变得不善起来。

如今就是这般乱了,待再过几年,主公的那个小儿子也行了弱冠,正式参与朝堂时,还不知要闹到何等田地啊?

那既然如此,你袁谭竟还把此事当众抖了出来,固然是让袁熙和我彻底撕破脸了,也让其他人都以为我是支持这一边的

但就没有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袁绍一边淡淡地道,一边顾盼全场,目光从群臣的脸上扫过,落到沮授的身上时,他微笑着点了点头。

“也正是因此,沮授效忠的对象理应是我冀州,是身为冀州牧的从父,你马上便要前往幽州赴任,照顾之言,从何论起?”

袁熙眼中杀意一闪而过,嘴上却是淡淡地道:“从弟你的记忆怎么变差了?忘了我之前亦在军中任职,认识的袍泽多了去了,若说关系亲近的,又何止一两个?”

“父亲说的甚是。”

刹那间,群臣肃立,各自归位。

俯视着殿内冀州的文武百官,他朗声道:“诸位可知道今日朝会,第一个要议的事是什么吗?”

袁方也不争辩,只是转向沮授,很是诚恳地道:“不过先生身居高位,自然清楚,有些时候,想多一些,未必便是坏事。”

这人正是袁方,他似乎和沮授关系很是熟稔,一见沮授便满脸带笑,更在众人的注视中踱步上前,亲热地拍了拍他的肩膀,“论公,你是我的上官,论私,亦是我的长辈,这世上哪里有尊者向卑人行礼的道理?”

“诸君免礼。”

大厅中一片肃静,所有的人都低首倾听,全神贯注,连大声呼吸都不敢一般。

“还能为什么?”

良言?

“不过正是因此,父亲对于曹操而言,只有恩情而无仇怨,更是大造之恩,他为何要派刺客来行凶呢?”

“谢我?”

“嘿,阉遗之人,忘恩负义本是寻常,”

“说了几次了,先生不要对我行礼了。”

虽是这般感慨,面上却是不动声色,只是微笑着道:“多谢公子提醒,在下自能理会。”

袁谭走到近前,先不说话,只是上下打量了好一会,方才突然露出一个笑容,温言问道:“近年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