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3章 冀州动荡(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见,先生风采更胜往昔,当真可喜可贺。”

言下之意,自然是撇清责任,否认那些人被撤职是因为他的关系。

三人在这里说话间,已引来了大殿之上许多人的目光,就连在一旁谈笑风生的许攸,都时不时向这里飘来。

沮授闻言一怔,讶然问道:“大公子谢我作甚?”

“那或许是我想多了。”

说到这里,袁绍白皙的脸上泛起一丝红晕,一双眼睛中更闪烁着骇人的厉芒:“你们说说,对于此等贼子,本将应当如何回应?”

逄纪应声出列,先对着袁绍恭敬地行了一礼:“拜见主公。”

什么?

袁熙闻言之下,神色登时大变,同时间,大堂之上亦是一片哗然。

“多谢大公子谬赞。”

听到这话,一旁的袁熙接口回道:“因徐州遭屠,边让之死,当时兖州可谓百族同声,举州尽反,曹操彷徨东裔,蹈据无所之时,正是父亲援旌擐甲,慷慨解囊,拯其死亡之患,复其方伯之位。”

一时间,所有的人,包括一脸倨傲的袁谭在内都不自觉躬弯了身,低下了头,因为只有这个人才是冀州至高无上的象征。

“便在去年,本将终于彻底击败了大敌公孙伯圭,克复幽州,一统北境,而这全是因为在座诸君竭智奋勇,我冀州方有今日的繁荣富强,本将也方能成如此盖世功业。”

他紧紧地盯视着沮授,一字一顿地问道:“沮从事当真说过此话吗?”

远处的袁谭也注意到了这边的情况,他低声和田丰说了几句后,沉吟片刻,便也向着这里走来。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虽然沮授没有和田丰等人一般明确表态支持袁谭,但既然反对了“分封诸子”,其实也证明他本人是支持,起码是倾向于“立长”的。

“哈哈。”

“见过三”

看清来人后,袁方脸色一白,看着对方那张充满了强硬、刚毅的面庞,不由有些失措地喃喃说道:“从兄何时回的邺城?他不是应该在临淄镇守么?”

什么表态?

君王一怒,必要伏尸百万,血流漂橹!

袁绍都表态了,众人自也要跟着摆明立场,大表忠心,许攸面色肃然地带头说道:“如此十恶不赦,单戮杀此贼已不足平民愤,当族诛之!”

走过高出大殿地面许多的台阶,袁绍稳稳地坐在了主位之上。

原本窃窃私语的院落瞬间陷入一片沉默,所有人的目光都随着袁谭的脚步,一步步地向着沮授等人所处的位置靠近。

袁谭似是很满意这个效果,脸上露出得意般的笑容,又似笑非笑地看向已呆如木鸡的袁熙,继续火上加油:“二弟,咱们俩是骨肉兄弟,本将自然也是盼着你前程似锦,加官进爵的,然则幽州刺史毕竟乃是封疆大吏,何等重要,以你这般浮躁心性,办事更不谨慎,实在难担大任啊。”

一只兔子走在大路上,它没有归属,没有主人,那么自然所有人都会生出抢夺的贪念,于是便是群起追逐;但若是有一个人捷足先登捉到了,让兔子成了有主之物,那么其他人就会因为各种顾虑而停手,停止追逐。

眼见两人不断唇枪舌剑,沮授目光流转,暗自叹息。

袁绍负手站立于主位之前,一脸的欣慰:“若本将所料不差,此贼定是曹操!”

沮授正要向他见礼,袁熙却挥手阻止了他,说道:“先生既是朝廷重臣,亦是父亲的谋主,不算外人,就不要这么拘礼了。”顿了一顿,他又笑着道,“另外还没有恭喜先生,听说父亲已上书朝廷,欲表荐先生为奋威将军,都督三军,来日敕命下达,先生便是实名皆具的百官第一人了,将来还要请多多照顾了。”

“免礼。”

“便说这几日,从父虽然没有出府,但军中有几个将官突然却被撤职”

正是剑拔弩张之际,却在这时“当!”一声盘响,旋即堂上传来侍者一声高喊:“袁公到!”

沮授眉头一皱,心中泛起一阵不详的预感,正要开口阻止,却听袁谭已是朗声说道:“听说父亲欲表吾弟为幽州刺史时,先生曾出言劝谏,认为此事不妥。如今看来,果是甚有先见之明!”

“感谢先生一心为公,屡屡对父亲献上良言,在下听闻之后,亦觉得此乃国策也。”

称呼都变了啊。

“此事间军司已调查清楚,吾儿若是不信,便让逄纪说与你听。”

沮授和袁方转头看去,却见一个儒服公子不知什么时候也站在他们的身后,长的十分俊秀,就是神情有些郁郁,正是袁绍的二子,刚刚成婚不久的袁熙。

然后,袁绍站了起来。

“臣在。”

袁绍重重地哼了一声:“自逢迎天子之后,此獠承资跋扈,愈发猖狂,恣行凶忒,伤化虐民,残贤害善之举,可谓数不胜数,如今更对本将也生出了歹念!”

“等会朝会之时,本将亦会上表父亲,建议他收回成命。”

“如那吕布侵袭兖州之时,若非本将出手,他曹阿瞒焉能活到今日?”

许攸还没回答,一旁的袁谭已抢先开口,振臂高呼:“此贼欲害父亲,那便与我不共戴天,自当洗荡其州,方雪此恨!”

下一刻,袁绍身着一身黑底红纹的冠服从侧道踱步而出,当真是龙行虎步,威严高贵,丝毫不见一点大病初愈的虚弱之态,反而气势更胜从前,摄人心魄。

沮授再一次微微躬身,明明他的官位最高,却始终在袁绍的每一个亲族面前,都表现的最为谦卑:“公子独当一面之后,亦是愈发英挺,卓尔不凡。”

说着,袁方转头看着沮授,“先生之才不下子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