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太史慈的回信(祝书友们节日快乐)(1/3)
第622章太史慈的回信(祝书友们节日快乐)
沮授为何如此惊讶?
那是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发生前夕,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沮授便曾提过几乎与鲁肃此时所言相同的战略规划,即根据袁绍在硬实力上的优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
两个模板的持久战在重点上也大抵相同,便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利用袁绍方的优势军力和地理上的形势,选取边界有利于冀州军的地区,与曹操方保持对峙状态的同时,进行包围,完成压制。
第二步,则是派出小股部队不停袭扰曹操,使其疲于应付,得不到发展休息。
沮授认为,只要能按部就班的做到这两步,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所以他的这个战略又被称为“三年疲曹”之计。
这也是他这个战略与王政版本的不同,沮授认为需要三年,王政则认为只需要一年半载,那是因为此时是建安二年,曹操不仅在实力上远不如建安五年,更是缺了徐州这一块极为重要的版图,地盘小了,闪转腾挪的空间自然也没有那么大了,那么要是袁绍选择打持久战,或许便不需要三年那么长的时间了。
当然,原本的历史上,沮授这个计策最终没有被袁绍采纳,因为审配、郭图等另一方提出的计划,更合他的心意。
以我主之英明神武,以我河朔之强众虎贲,讨伐曹贼,胜利明显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既然可以速战速战,为何要迁延日月
袁绍深以为然:对啊,老子讨伐区区一个曹阿瞒,那还不是手拿把攥?还需要靠时间来硬耗?
沮授你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最后不仅没有采纳,还对沮授大为不满,郭图等人发现此点后,乘机进馋,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于是将沮授原本的都督三军改为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客观来说,这两个策略其实并无对错高下之分,不能说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了,就说审配、郭图的计策就是错误的,沮授,以及附和他的田丰就一定是正确的。
竖子,汝画蛇添足尔!
若是没有今日的一番会晤,或许沮授真的会去建议袁绍缓图曹操,甚至年内不宜动兵,但如今却是全然不同了。
这两个计策其实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即便官方的口径是说军校的学员未来必会受到重用,升职的机会也会更大,但不少人都是怀疑多过相信,有些接到通知的将官忐忑之下,甚至都在暗自揣测,这是不是在将扬州军整改之后成立了新军,王政还不放心,又想要进一步的让徐州人占据更多的军中岗位呢?
其二,怎么许攸和田丰也是上蹿下跳,而且也是想让王政来背锅?
他们这些各自为政,常常意见相左,互唱反调的几大谋士,突然在这一件事上破天荒地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怎么都想让袁绍以为王政才是刺客的幕后主使?
这样说着,他逐一点明了一旁坐着的老师身份、职务,其他什么名儒贤士倒也罢了,当听说其中两人竟是徐方和黄忠时,台下再一次轰动起来了!
因为在沮授的心中,王政的威胁性已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大到让沮授和田丰一样,突然都觉得曹操不过是个“小贼”了,而王政,才是真正的国贼,巨寇!
说白了,他当时更多是考虑自身,希望袁绍集团能够可持续发展,若是因为想要击败曹操而损了自身的根本,便是胜了,那也不过是个惨胜,弊大于利。
当王政铿锵有力的话音落下后,台下众人皆是满脸振奋,更有人带头欢呼出来,眼见这一幕,王政满意的点了点头,施施然地走下讲台。
吃过几次亏后,沮授也清楚单是“讲道理”未必能说服自家的主公,既然如此,考虑到袁绍的个人秉性,他的目光便落在了近日发生的“行刺案”上了。
“所以,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在军校毕业,等待你们的,只会是更加美好的将来,本将可以承诺,只要有机会,你们都将会得到最优先的提拔!”
能合一营之众,以盈千之旅崛起于齐鲁,东驱刘备而收徐州,南灭袁术而揽淮右,武略势勇,自是不用多言,如今看来,更是颇为远见卓识,不仅让沮授难得生出了“难得遇一知己”的感慨,更清楚地明白
这个这个横空出世的黄巾贼寇,远非一将之器啊
毕竟王政为何会降而复叛,从一个青州军的什长再次落草为寇,如今早已是世人皆知,沮授自然也是十分清楚,此子和曹操说起来,可以说是恩怨颇深。
过了新年,天军在扬州已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各项政务,在刺史张昭的推进下有条不紊的施行,军队的扩充和训练,也丝毫没有因为难得的和平而落下,而就在袁绍病愈的时候,筹备了数月的寿春军校,也终于完成了开学前的一切准备。
沮授之所以建议打持久战,并不在于“速战不能速决”,而是因为“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宜复兴大军”。
他们无法得知,远在寿春的王政自然也是后知后觉,自然不知道,他这边还在担心曹操扛不住袁绍的时候,一顶大帽子却已经悄然落在了自家头顶,将将便要坠下。
“各位军中的弟兄们,你们好。”
“还要告诉你们,本将不仅仅是出席,更会亲自担任了这所军校的校长,并且抽调了很多大贤,来当你们的老师。”
所谓七科谪内,便是秦汉时征发到边
沮授为何如此惊讶?
那是因为在原本的历史上,建安五年,官渡之战发生前夕,袁绍挑选精卒十万,骑万匹,准备进攻许都,沮授便曾提过几乎与鲁肃此时所言相同的战略规划,即根据袁绍在硬实力上的优势,对曹操进行持久战。
两个模板的持久战在重点上也大抵相同,便是分为两步。
第一步,是利用袁绍方的优势军力和地理上的形势,选取边界有利于冀州军的地区,与曹操方保持对峙状态的同时,进行包围,完成压制。
第二步,则是派出小股部队不停袭扰曹操,使其疲于应付,得不到发展休息。
沮授认为,只要能按部就班的做到这两步,三年之后就可以使得曹军疲敝,灭曹定成,所以他的这个战略又被称为“三年疲曹”之计。
这也是他这个战略与王政版本的不同,沮授认为需要三年,王政则认为只需要一年半载,那是因为此时是建安二年,曹操不仅在实力上远不如建安五年,更是缺了徐州这一块极为重要的版图,地盘小了,闪转腾挪的空间自然也没有那么大了,那么要是袁绍选择打持久战,或许便不需要三年那么长的时间了。
当然,原本的历史上,沮授这个计策最终没有被袁绍采纳,因为审配、郭图等另一方提出的计划,更合他的心意。
以我主之英明神武,以我河朔之强众虎贲,讨伐曹贼,胜利明显是轻而易举,唾手可得,既然可以速战速战,为何要迁延日月
袁绍深以为然:对啊,老子讨伐区区一个曹阿瞒,那还不是手拿把攥?还需要靠时间来硬耗?
沮授你在开什么国际玩笑!
最后不仅没有采纳,还对沮授大为不满,郭图等人发现此点后,乘机进馋,说沮授的军权太大、威望太高,难于控制,于是将沮授原本的都督三军改为与郭图、淳于琼各典一军。
客观来说,这两个策略其实并无对错高下之分,不能说因为官渡之战袁绍失败了,就说审配、郭图的计策就是错误的,沮授,以及附和他的田丰就一定是正确的。
竖子,汝画蛇添足尔!
若是没有今日的一番会晤,或许沮授真的会去建议袁绍缓图曹操,甚至年内不宜动兵,但如今却是全然不同了。
这两个计策其实都是有各自的道理的。
这在很多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即便官方的口径是说军校的学员未来必会受到重用,升职的机会也会更大,但不少人都是怀疑多过相信,有些接到通知的将官忐忑之下,甚至都在暗自揣测,这是不是在将扬州军整改之后成立了新军,王政还不放心,又想要进一步的让徐州人占据更多的军中岗位呢?
其二,怎么许攸和田丰也是上蹿下跳,而且也是想让王政来背锅?
他们这些各自为政,常常意见相左,互唱反调的几大谋士,突然在这一件事上破天荒地达成了惊人的一致
怎么都想让袁绍以为王政才是刺客的幕后主使?
这样说着,他逐一点明了一旁坐着的老师身份、职务,其他什么名儒贤士倒也罢了,当听说其中两人竟是徐方和黄忠时,台下再一次轰动起来了!
因为在沮授的心中,王政的威胁性已再次大幅度提高了,大到让沮授和田丰一样,突然都觉得曹操不过是个“小贼”了,而王政,才是真正的国贼,巨寇!
说白了,他当时更多是考虑自身,希望袁绍集团能够可持续发展,若是因为想要击败曹操而损了自身的根本,便是胜了,那也不过是个惨胜,弊大于利。
当王政铿锵有力的话音落下后,台下众人皆是满脸振奋,更有人带头欢呼出来,眼见这一幕,王政满意的点了点头,施施然地走下讲台。
吃过几次亏后,沮授也清楚单是“讲道理”未必能说服自家的主公,既然如此,考虑到袁绍的个人秉性,他的目光便落在了近日发生的“行刺案”上了。
“所以,只要你们努力学习,在军校毕业,等待你们的,只会是更加美好的将来,本将可以承诺,只要有机会,你们都将会得到最优先的提拔!”
能合一营之众,以盈千之旅崛起于齐鲁,东驱刘备而收徐州,南灭袁术而揽淮右,武略势勇,自是不用多言,如今看来,更是颇为远见卓识,不仅让沮授难得生出了“难得遇一知己”的感慨,更清楚地明白
这个这个横空出世的黄巾贼寇,远非一将之器啊
毕竟王政为何会降而复叛,从一个青州军的什长再次落草为寇,如今早已是世人皆知,沮授自然也是十分清楚,此子和曹操说起来,可以说是恩怨颇深。
过了新年,天军在扬州已算是初步站稳了脚跟,各项政务,在刺史张昭的推进下有条不紊的施行,军队的扩充和训练,也丝毫没有因为难得的和平而落下,而就在袁绍病愈的时候,筹备了数月的寿春军校,也终于完成了开学前的一切准备。
沮授之所以建议打持久战,并不在于“速战不能速决”,而是因为“兵起连年,百姓疲弊,仓廪无积,不宜复兴大军”。
他们无法得知,远在寿春的王政自然也是后知后觉,自然不知道,他这边还在担心曹操扛不住袁绍的时候,一顶大帽子却已经悄然落在了自家头顶,将将便要坠下。
“各位军中的弟兄们,你们好。”
“还要告诉你们,本将不仅仅是出席,更会亲自担任了这所军校的校长,并且抽调了很多大贤,来当你们的老师。”
所谓七科谪内,便是秦汉时征发到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