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二神二(2/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泰山黄原,平旦开门,忽有一青犬,在门外伏,守备如家养。原绁犬,随邻里猎。日垂夕,见一鹿,便放犬。犬行甚迟,原绝力逐,终不及。行数里,至一穴,入百余步,忽有平衢,槐柳列植,垣墙回匝。原随犬入门,列房可有数十间,皆女子,姿容妍媚,衣裳鲜丽,或抚琴瑟,或执博棋。至北阁,有三间屋,二人侍值,若有所伺。见原,相视而笑云:"此青犬所引致妙音婿也。"一人留,一人入阁。须臾有四婢出,称太真夫人白黄郎,有一女,年已弱笄,冥数应为君妇。"既暮,引原入内。有南向堂,堂前有池,池中有台,台四角有径尺穴,穴中有光,照映帷席。妙音容色婉妙,侍婢亦美。交礼既毕,晏寝如旧。经数日,原欲暂还报家。妙音曰:"人神道异,本非久势。至明日,解佩分袂,临阶涕泗,后会无期,深加爱敬。若能相思,至三月旦,可修斋戒。"四婢送出门,半日至家。情念恍惚。每至其期,常见空中有軿车,仿佛若飞。(出《法苑珠林》)
【译文】
汉朝的时候,泰山有叫黄原的人。一天天大亮的时候,他打开房门,忽然看见一只黑狗在门口趴着,俨如自家养的守护着门户。黄原就用绳子将它拴了起来。一天,他跟随邻里去打猎,日头偏西的时候,遇见一只鹿,黄原便放狗去追。狗跑得太慢,黄原拼命追逐,最后还是没有追上。去了好几里,看见一个山洞。黄原入洞走一百多步远,忽然看见一条平坦的大路,两旁栽着槐树和柳树。前面又闪出蜿蜒的城墙。黄原随那条黑狗进了城门,只见两旁有几十间房子,房子里全是女子,一个个如花似玉,娇艳妩媚。她们有的在弹琴,有的在下棋。到了北边的一座阁楼,只见这里有三间屋,两个女子站在一边,仿佛在等候什么人。看见黄原来了,她们相视一笑,说:"这黑狗所引来的就是妙音的夫婿了!"然后一个留在原地,一个进入阁内。有顷,四个婢女走了出来,说:"太真夫人白黄郎有个女儿,年龄已近二十,按冥数她应当成为你的妻子。"天黑之后,她们引黄原入内。这里有一个方向朝南的大厅,厅前有水池子,水池子里有个平台,平台四角有直径盈尺的孔穴,穴中有光,闪闪烁烁,照映着帷席。那妙音姑娘容色美艳,楚楚动人,侍婢们长得也很漂亮。拜过天地之后,他们便入了洞房。时间一天天过去了。忽然有一天,黄原想暂时离开这里,还家报告一声。妙音说:"人神毕竟不同道呵,你我这夫妻本来就不是长久的呀!到了明天,咱们互赠玉佩作为离别纪念,下台阶时泪流满面,想到这一朝分手,后会无期,你我都将更加深爱对方……你如果还能够思念于我,那么就请你在每年三月的今天斋戒一日。"四个婢女将他送出门来,他半天便回到家中。从此,黄原神情恍惚,每到三月的那一天,他就会影影绰绰看见一辆女人乘坐的有帷帘的车子,从空中飞一般朝他驶来。
贾逵
贾逵在豫郡亡,家迎丧去。去后,恒见形于项城。吏民以其恋慕彼境,因以立庙。庙前有柏树。有人窃来砍伐,始投斧刃,仍著于树中,所著入寻而更生。项城左右人,莫不振怖。(出《贾逵碑》)
【译文】
贾逵在豫郡死了,家里人前去迎丧。迎走之后,人们还经常看到贾逵的影子在项城中晃来晃去。官吏和百姓们都认为他仍留恋这个地方,便为他建起一庙,庙前有柏树。有人偷偷前来砍伐,可是当他们刚举起斧头,那斧刃便砍入树干,所砍之处一会儿就长好了。项城周围的人们无不为之震动、惊恐。
李宪
龙舒陵亭,有一大树,高数十丈,黄鸟十数巢其上。时久旱,长老共相谓曰:"彼树常有黄气,或有神灵,可以祈雨。"因以酒脯往。亭中有寡妇李宪者,夜起室中,忽见一绣衣妇人曰:"我树神也,以汝性洁,佐汝为生。朝来父老皆欲祈雨,吾已求之于帝。"至明日日中,果大雨,遂为立祠。宪曰:"诸卿在此,吾居近水,当致少鲤鱼。"言讫,有鲤数十头,飞集堂下。坐者莫不惊悚。如此岁余。神曰:"将有大兵,今辞汝去。"留一玉环,曰:"持此可以避难。"后袁术、刘表相攻,龙舒之民皆流去,唯宪里不被兵。(出《搜神记》)
【译文】
龙舒陵亭旁边,有一株大树,几十丈高,有十多只黄鸟在上面筑巢。当时久旱不雨,几位长老商议后说:"那棵树常有黄气,或许会有神灵,可以向它祈雨。"于是,人们拿着酒肉等供品前来。亭子里有个寡妇叫李宪,一天半夜起来,在自己房中看见一个穿着绣花衣服的妇人对她说:"我是树神呵!由于你洁身自好,所以我想帮助你生活下去。早晨来的父老乡亲都是来祈雨的,为此我已经向天帝请求过了,天帝也答应下来。"到了第二天中午,果然下了一场大雨。人们当即为树神建了个祠堂。落成那天,李宪说:"各位官员都在这里,我住在水边上,目下却没有鲤鱼。"她的话音刚落,有十几条鲤鱼,忽然凭空飞落到堂前。见状,一旁观看的人们惊慌悚然。就这样过了一年多。一日,树神来跟李宪告别说:"不久,这里将有一场兵马之争,我今天是来向你辞行的。"然后又留下一只玉环说,"拿着它就可以避过此难。"后来袁术和刘表互相攻打,龙舒的老百姓都被害苦了,逃走了,只有李宪的住处未被打扰。
张璞
张璞,字公直,不知何许人也。为吴郡太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