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二神二(1/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卷第二百九十二神二
栾侯阳起欧明李高黄原贾逵李宪张璞洛子渊陈虞黄翻 阳雍钱祐徐郎丁氏妇阿紫
栾侯
汉中有鬼神栾侯,常在承尘上,喜食鲊菜,能知吉凶。甘露中,大蝗起,所经处,禾稼辄尽。太守遣使告栾侯,祀以鲊菜。侯谓吏曰:"蝗虫小事,则当除之。"言讫,翕然飞出。吏仿佛其状类鸠,声如水鸟。吏还,具白太守。即果有众鸟亿万,来食蝗虫,须臾皆尽。(出《列异传》)
【译文】
汉中郡有个叫栾侯的鬼神,常常住在室内的棚顶上或帐幕后,喜欢吃腌制的鱼类,能卜吉凶。甘露年间,这里闹起了蝗灾,蝗虫经过之处,庄稼全被吃光了。郡守派人将这件事通知了乐侯,并祀奉上不少腌制的鱼类。栾侯对来人说:"小小蝗虫,算不了什么,应当把它们除掉!"说罢,翕然掀动翅膀飞出窗外。来的小吏看见他仿佛一只鸠鸟,还发出水鸟的叫声。小吏回去后,将此事禀报了郡守。当即,果然有成万上亿只鸟来吃蝗虫,顷刻就把它们全除尽了。
阳起
河南阳起字圣卿。少时疟疾,于社中得书一卷,《谴劾百鬼法》。为日南太守。母至厕上,见鬼,头长数尺。以告圣卿。圣卿曰:"此肃霜之神。"劾之来出,变形如奴。送书京,朝发暮返。作使当千人之力。有与忿恚者,圣卿遣神夜往,趣其床头,持两手,张目正赤,吐舌柱地,其人怖几死。(出《幽明录》)
【译文】
河南郡有个叫阳起的人,字圣卿,小时候患疟疾,在土神庙祭祀时得到了一部书,书名叫《谴劾百鬼法》。后来他做了日南郡的太守。一日,他的母亲在厕所里看见一个鬼,光脑袋就有好几尺长。母亲回来后告诉了阳起,阳起说:"这是肃霜之神呵。"随即将他喊来。这位肃霜之神就变做了一个奴仆,去京城送信,早晨出发傍晚就回来了。他发威时可以抵挡住千人之力。有一个使阳起愤恨得发怒的人,他便派肃霜之神深夜赶到那人床前,张开两手,眼睛瞪得通红,大舌头拖拉到地上,差一点儿把那人吓死。
欧明
庐陵邑子欧明者,从贾客道经彭泽湖。每过,辄以船中所有,多少投湖中。见大道之上,有数吏皆著黑衣,乘车马,云是清洪君使,要明过。明知是神,然不敢不往。吏车载明,须臾见有府舍,门下吏卒。吏曰:"清洪君感君有礼,故要君。以重送君,皆勿取,独求如愿耳。"去,果以缯帛赠之,明不受。但求如愿。神大怪明知之,意甚惜之,不得已,呼如愿,使随明去。如愿者,清洪婢,常使取物。明将如愿归,所须辄得之,数年成富人。意渐骄盈,不复爱如愿。正月岁朝,鸡初一鸣,呼如愿。如愿不即起,明大怒,欲捶之。如愿乃走于粪上,有昨日故岁扫除聚薪,足以偃人。如愿乃于此逃,得去。明渭逃在积薪粪中,乃以杖捶粪使出。又无出者,乃知不能得。因曰:"汝但使我富,不复捶汝。"今世人岁朝鸡鸣时,辄往捶粪,云:"使人富。"(出《博异录》。明乐本作出《录异传》。)
【译文】
庐陵郡郡府里有个男子叫欧明。他常常跟随商人们从彭泽湖边的大道上经过。每次路过这里,不论船上有什么,都要多少往湖里投一些。一次,欧明看见大道上有好几个黑衣吏乘车马而来,并说是清洪君的使者,要欧明跟他们走。欧明知道他们是神,但又不敢不去。黑衣吏们用车载着欧明,顷刻之间来到了一座府院,门口站着小吏和士兵。小吏说:"清洪君被你的彬彬有礼所感动,因此把你请来,要重重地谢你呢!不过,你什么都不要拿,只要一个如愿。"小吏说完便不见了。欧明进屋之后,清洪君果然送给他不少绫罗绸缎。欧明不要,只要如愿。清洪君对他了解自己的情况颇觉奇怪,有些舍不得,不得已,只好唤如愿出来。如愿,原来是清洪君的一个婢女,经常听他的差使。清洪君让她随欧明而去。欧明带着如愿返回故里。他需要什么就能够得到什么,几年之后就成了富人。于是,他志得意满,渐渐骄横起来,不再爱如愿了。正月初一天刚亮,小鸡又鸣叫起来。欧明喊如愿,如愿没有立即起来,欧明怒气冲天想捶她一顿。如愿跑到粪堆上,那里有扫岁清除的柴草,满可以掩人。如愿就在旁边跑过,方得以脱身。欧明认为她钻进了柴草和粪土中,于是就用木棍猛劲捶打,半天不见人影,才知道她不能出来了。因此,欧明最后说道:"你只要使我富起来,我便不再捶打你。"如今,人们都要在大年初一鸡叫时捶打粪堆,并且说:"让我富,让我富!"
李高
王莽时,汉中太守五更往祭神庙,遗其书刀,遣小吏李高还取之。见刀在庙床上,有一人,著大冠绛袍,谓高曰:"勿道我,吾当祐汝!"后仕至郡守。年六十余,忽道见庙神,言毕而此刀刺高心下,须臾而死。莽闻甚恶之。(出《广古今五行记》)
【译文】
王莽当朝的时候,汉中郡太守五更天去祭拜神庙。返回时,他将一把装订书册的刀子忘在庙中,便派小吏李高回去取。李高回到庙中,看见那把刀放在床上,旁边坐着一个穿深红色袍子、戴顶大帽子的人。那人对李高说:"不要说见到我,我会保祐你的。"后来,李高果然步入仕途,一直升到郡守。他六十多岁那年,忽然把在庙中遇神之事讲了出来。话音刚落,那把刀子就刺进了他的心脏,顷刻便死了。王莽听说了这件事,十分厌恶。
黄原
汉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