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九十二神二(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征还,道由庐山。子女观于祠堂,婢使指像人以戏曰:"以此配汝"。其夜璞妻梦庐君致聘曰:"鄙男不肖,感垂采择,用致微意。"妻觉怪之。婢言其情。于是妻惧,催璞速发。中流,舟不为行。阖船震恐。乃皆投物于水,船犹不行。或曰:"投女则船为进。"皆曰:"神意已可知也,以一女而灭一门,奈何?"璞曰:"吾不忍见之。"乃上飞庐卧,使妻沈女于水。妻因以璞亡兄孤女代之。置席水中,女坐其上,船乃得去,即璞见女之在也,怒曰:"吾何面目于当世也!"乃复投己女。及得度,遥见二女在下。有吏立于岸侧,曰:"吾庐君主簿也。庐君谢君,知鬼神非匹,又敬君之义,故悉还二女。"问女,言:"但见好屋吏卒,不觉在水中也。"(出《搜神记》)
【译文】
张璞,字公直,不知道究竟是个什么人。他后来作吴郡太守。后被召还,途经庐山。孩子们进祠堂里参观,婢女指着庐君的神像对张璞的女儿开玩笑说:"把你许配给他,如何?"当天夜里,张璞的妻子梦见庐君送来聘礼说:"感激您选择我这个不肖男儿为婿,这点东西表示一下我的心意,请您收下。"张璞的妻子醒来之后,甚觉奇怪。婢女向她道出实情,她感到有些害怕,催促丈夫赶紧离开这里。他们的船行到江中央,却不动了,全船的人无不感到震惊、恐怖,纷纷把一些东西投入江中。然而,那船还是不动地方。有人对张璞说:"你把女儿扔入江中这船才能走呵。"大家都说;"神的意思已经很清楚了。为了一个女孩子而想害死全家,怎么办?"张璞痛苦万状地说:"那就只好牺牲她一个而保全大家了……可是我实在不忍心看哪!"说完便爬进船顶舱里躺下,示意妻子把女儿沉入水中。妻子不舍得,便用张璞死去的哥哥留下的孤女代替。她把一张席子扔到水中,然后把那孩子放到上面,船终于向前行进了。旋即,张璞看见自己的女儿还在,明白过来,怒气冲冲地对妻子说;"你这样做,还让我有什么脸面活在这世上!"说罢,便将女儿也扔入江中。船渡到对岸,人们远远看见那两个被扔进水中的女孩子正在岸边玩耍呢,且有一个官吏站在她们身边。那官吏上前对张璞说;"我是庐君的主簿呵。庐君非常感谢你,但他知道,鬼神是不能与你女儿相配的;另外,他还十分敬重你的大义,因此派我把这两个女孩子全还给你。"张璞和妻子问那两女孩子,她们说刚才只看见不少漂亮的房屋和众多的吏卒,没有感觉到是在水里面。
洛子渊
后魏孝昌时,有虎贲洛子渊者,自云洛阳人。孝昌中,戍於彭城。其同营人樊元宝,得假还京师,子渊附书一封。云:"宅在灵台南,近洛水乡。但至彼,家人自出相看。"元宝如其言,至灵台南,见无人家。徙倚欲去,忽见一老翁,问云:"从何而来?傍徨于此?"元宝具向道之。老翁云:"是吾儿也。"取书,引元宝入。遂见馆阁崇宽,屋宇佳丽。既坐,命婢取酒,须臾,见婢抱一死小儿而过,元宝甚怪之。俄而酒至,酒色甚红,香美异常。兼设珍羞,海陆备有。饮讫告退。老翁送元宝出云:"后会难期,以为凄恨。"别甚殷勒。老翁还入。元宝不复见其门巷。但见高崖对水,渌波东倾。一童子可年十四五,新溺死,鼻中血出。方知所饮酒。是其血也。及还彭城,子渊已失矣。元宝与子渊同戍三年,不知是洛水之神。(出《洛阳伽蓝记》)
【译文】
南北朝北魏孝昌年间,有个勇士叫洛子渊,自称是洛阳人氏,参军后到彭城戍边。他同一个营里有个人叫樊元宝,请假返回京城,洛子渊求他捎一封信回去,并告诉他说:"我的家在灵台南边,离洛水乡不远。"只要到了那个地方,家里人自然会出来接你。樊元宝按照他说的,来到灵台南边,可一户人家也没有。他徘徊有顷正想离去,忽然看见一个老翁,向他问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在这里流连不去?"樊元宝向他说明缘由。老翁笑道:"噢,他是我的儿子呵!"老翁接过洛子渊捎来的书信,引樊元宝进入家门。樊元宝随即看到一漂亮的楼阁,高大而宽敞。落坐之后,老翁让婢女拿酒来。不一会,只见那婢女抱个死孩儿匆匆而过,樊元宝颇觉奇怪。这时,酒送上来了,颜色非常之红,却异常香美。另外,又端上来一些美味佳肴,山上的海里的全有。喝完酒后,樊元宝起身告辞。老翁送他到门外,并且伤感地说:"你我再见面就难了,这该多么遗憾呵!"老翁又送出好远,才转身返回。这时,樊元宝却再也看不见那座楼阁和大门,只看见高崖下面的江水,清波滚滚向东流去。岸边,他看见一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儿刚刚淹死,鼻子里流出红红的血来,不由恍然大悟:刚才所喝下的酒,正是这孩子的血呵!等到他回到彭城,那洛子渊已不知去向。樊元宝跟他一起戍守三年,却不知道他就是洛水之神呵。
陈虞
陈虞,字君度。妇庐江杜氏,常事鬼子母,罗女乐以娱神。后一夕复会,弦管无声,歌音凄忾。杜氏常梦鬼子母,遑遽涕泗云:"凶人将来。婢先与外人通,以梯布垣,登之入。神被服将剥夺毕,加取影像焚剉而去也。(出《异苑》)
【译文】
陈虞字君度,他的妻子是庐江郡的杜氏。这杜氏常常侍奉鬼子母,安排一些歌舞妓供其娱乐。后来一天夜里,一切都安排停当,可那弦管等乐器却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