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九知人一(3/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绩得黎阳仓,就食者数十万人。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皆客游其所,一见于众人之中,即加礼敬。平武牢获郑州长史戴胄,释放推荐之。当时认为有知人之鉴。(出《唐会要》)
又贞观元年,绩为并州都督。时侍中张文瓘为参军事。绩曾叹曰:"张稚圭后来管萧,吾不如也。"待以殊礼。时有二僚,亦被礼接。绩将入朝,一人赠以佩刀,一人赠以玉带,文瓘独无所及。因送行二十余里。绩曰:"谚云,千里相送,归于一别。稚圭何以行之远也?可以还矣。"文瓘曰:"均承尊奖,彼皆受赐而返,鄙独见遗,以此于悒。"绩曰:"吾子无苦,老夫有说。某迟疑少决,故赠之以刀,戒令果断也;某放达小拘,故赠之以带,戒令检约也,吾子宏才特达,无施不可,焉用赠焉?"因极推引。后文瓘累迁至侍中。(出《广人物志》)
【译文】
唐朝武德初年,李绩得到黎阳粮仓,前来吃饭并领取粮食的多达数十万人。魏征、高季辅、杜正伦、郭孝恪都来游玩作客,李绩在众人之中见了,便向他们招呼致意。他清理整顿武王的监狱时,发现了被关押的郑州长史戴胄,李绩立即将戴胄释放并向朝廷推荐,当时人们都认为李绩有识别人才的能力。
还有在贞观元年,李绩担任并州都督,侍中张文瓘当时是参军事。李绩感叹地说:"张文瓘将来的前程,我不如他。"对待张文瓘特别重用。当时还有两个下属官员,李绩对他们也很器重。李绩将要调入中央,临行的时候他分别赠送那两个下属官员一柄佩刀和一条玉带,唯独没有送给张文瓘任何东西。张文瓘送了他二十多里地。李绩说:"民谚讲:千里相送,终有一别,你为什么送得这样远呢?可以回去了。"张文瓘说:"大家都受到你的表扬,他们都得到你的赏赐而回去了,唯独没有奖励给我任何东西,所以心中不安。"李绩说:"你不要不高兴,听我对你说,他们俩人,一个处理事物优柔寡断,所以赠给他快刀,提示他处事要果断。一个放荡不羁,所以赠给带子,警戒他要注意检点和约束,你的才能宏博通达,没有什么事情处理得不好,还需要赠送什么?"李绩对张文廙极力推荐引进,之后张文瓘不断升官直至侍中。
薛收
唐薛收与从父兄子元敬、族兄子德音齐名,时人谓之河东三凤,收与元敬俱为文学馆学士,时房杜等处心腹之寄,深相友托。元敬畏于权势,竟不狎。如晦常云:"小记室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出《谭宾录》)
【译文】
唐朝的薛收与堂兄的儿子元敬和同族兄弟的儿子德音有同样响亮的声名,被人们称为"河东三凤"。薛收和元敬都是文学馆的学士,房玄龄和杜如晦等都想拉拢他们作为心腹,互相托人前来游悦,元敬害怕他们的权势,对谁也不敢表示过份的亲近,杜如晦常曾说过:"小记室这样的官员,不可以因为得到谁的恩惠就对谁亲近,得不到谁的恩惠就对谁疏远。"
王圭
贞观六年,上宴侍臣。谓王圭曰:"卿识鉴精通,尤善谈论,自房玄龄等,咸宜品藻。又可自量,与诸子孰贤。"圭对曰:"孜孜奉国,知无不为,臣不如玄龄;才兼文武,出将入相,臣不如李靖;敷奏详明,出纳惟允,臣不如彦博;剸繁理剧,众务必举,臣不如戴胄;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征。至于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于数子,亦有微长。"太宗深然其言,群公亦各以为尽己所能,谓之确论。(出《唐会要》)
【译文】
唐朝贞观六年,皇帝设宴招待文武百官。他对王圭说:"你善于识别鉴定人才的优点和缺点,尤其擅长发表议论,从房玄龄开始,你逐个评价一下。再说一说你自己同他们相比较怎么样?"王圭回答说:"勤勤恳恳地为国家服务,能做到的就不遗余力地去做,我不如房玄龄。文武兼备,出朝能当将军,入朝可以作宰相,我不如李靖。陈述奏报得详细明白,将皇帝的命令向下宣告,将下面的意见向皇帝报告,我不如彦博。处理复杂繁琐的事物,我不如戴胄。直言规劝,及时指出皇帝的失误,我不如魏征。至于揭发批评丑恶行为。提倡表扬善良正义的事物,我同各位比较也稍胜一筹。"太宗皇帝非常赞同他的议论。大臣们也认为他说出了自己的长处,是正确的评价。
王师旦
贞观十九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知举,考张昌龄、王公瑾策下。太宗叹曰:"二人咸有词华。"对曰:"体性轻薄,文绝浮艳,必不成令器。臣不上拔者,恐变陛下风雅。"帝以为名言。后如其言也。(出《谭宾录》)
【译文】
唐朝贞观十九年,考功员外郎王师旦主持考核推荐举子,考核完张昌龄和王公瑾的政事、经义和文章以后,太宗皇帝感叹着说:"两个人的对答和文章都很有文采。"王师旦说:"体态性格轻浮浅薄,语言文章词藻华丽,必然不会成为优秀的人才。我不向上推荐,恐会改变皇帝文章教化的风气。"皇帝认为他说得正确,后来的情况果然和王师旦所说的一样。
杨素
封德彝之少也,仆射杨素见而奇之,遂妻以侄女。常抚座曰:"封郎必居此坐。"后讨辽东,封公船没,众皆谓死。杨素曰:"封郎当得仆射,此必未死。"使人求之。公抱得一板,没于大海中,力尽欲放之,忽忆杨公之言,复勉力持之,胸前为板所摩击,肉破至骨。众接救得之。后果官至仆射。(出《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