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九知人一(4/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命录》)
【译文】
封德彝少年的时候,仆射杨素见了非常惊奇,于是将侄女嫁给他。杨素经常拍着自己的座椅说:"封德彝将来必然坐上这个座位。"后来征讨辽东,封德彝所乘坐的船沉没了,众人都认为他已经死了。杨素说:"封德彝将来要当仆射,这次一定没死。"派人去寻找。封德彝抱着一块木板,落在大海中,力气用尽了想要放弃木板,忽然想起了杨素说过的话,于是又用力勉强坚持着。胸前被木板撞击摩擦得皮肉破烂,已经见到了骨头,众人去接应将他救了上来,后来果然当上了仆射。
王义方
员半千本名余庆,师事王义方。义方重之。尝谓曰:"五百年一贤,足下当之矣。"因改名半千。(出《谭宾录》)
【译文】
员半千原名叫员余庆,在王义方手下做事,王义方很器重他,曾经说过:"五百年出一名德才兼备的贤士,你当之无愧。"于是改名为半千。选将 李绩每临阵选将,必相有福禄者而后遣之。人问其故。对曰:"薄命之人,不足与成功名。"君子以为知言。(出《谭宾录》)
【译文】
李绩每当临打仗之前选择上阵或出征的将官,必然挑选面相有福的人然后再派遣出去。人们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命薄的人不会有成功的希望和声名。"有学识的人认为这是一句有见识的话。
英公
高宗时,蛮群聚为寇。讨之辄不利,乃以徐敬业为刺史。彼州发卒郊迎,敬业尽放令还,单骑至府。贼闻新刺史至。皆缮理以待,敬业一无所问。处分他事毕,方曰:"贼皆安在?"曰:"在南岸。"乃从一二佐吏而往。观者莫不骇愕。贼初持兵觇望,及见舡中无所有,乃更闭营藏隐,敬业直入其营内,告云:"国家知汝等为贪吏所苦,非有他恶,可悉归田,后去者为贼。"唯召其魁首,责以不早降,各杖数十而遣之。境内肃然。其祖英公闻之,壮其胆略。曰:"吾不办此。然破家者,必此儿也。"(出《国史异纂》)
【译文】
唐高宗的时候,南方的少数民族聚众为寇,多次派兵讨伐不能成功,于是朝廷派徐敬业去做刺史,并叫州府来兵马到城外接应。徐敬业传去命令叫士兵们回去,自己单人匹马来到州府。贼兵听说新刺史到了,全都严阵以待。徐敬业一句也不问敌兵的情况,处理完其他事情以后才说:"贼兵在什么地方?"回答说在南岸。徐敬业便叫一两名参谋人员陪同前往,观看的人没有不惊奇害怕的。贼兵一开始准备队伍观望等待,等待看清徐敬业的船上没有兵马时,便关上营门隐藏起来。徐敬业直接闯入敌人营内,告诉贼兵说:"国家知道你们是被贪官污史所逼迫的,没有其它的罪恶。全都可以回去种田,不回去的按做贼人来处理。"然后又把敌兵的首领找来,责备他们为什么不早早投降,打了每人几十军棍,又放了回去。营寨内一片肃静,敌人都被他的威风和胆量震慑住了。徐敬业的爷爷英公知道了,称赞他的胆略说:"我也办不了这件事,然而破坏损伤家族声誉的,必定是这个孙儿。"
刘奇
唐证圣中,刘奇为侍郎,注张文成、司马锽为御史。二人因申屠玚以谢。奇正色曰:"举贤无私,何见谢?"(出《谭宾录》)
【译文】
唐朝的证圣年间,刘奇担任侍郎,推荐张文成和司马锽为御史。两个人委托申屠锡去表示感谢,刘奇严肃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没有私心,有什么可谢的!"
张鷟(自号浮休子)
唐娄师德,荥阳人也,为纳言。客问浮休子曰:"娄纳言何如?"答曰:"纳言直而温,宽而栗,外愚而内敏,表晦而里明,万顷之波,浑而不浊,百练之质,磨而不磷,可谓淑人君子,近代之名公者焉。"客曰:"狄仁杰为纳言,何如?"浮休子曰:"粗览经史,薄闲文笔,箴规切谏,有古人之风。剪伐淫祠,有烈士之操。心神耿直。涅而不淄。胆气坚刚。明而能断。晚途钱癖,和峤之徒与?"客曰:"凤阁侍郎李昭德,可谓名相乎?"答曰:"李昭德志大而器小,气高而智薄,假权制物,扼险凌人,刚愎有余,而恭宽不足。非谋身之道也。"俄伏法焉。又问洛阳令来俊臣,雍容美貌,忠赤之士乎?答曰:"俊臣面柔心狠。行险德薄。巧辩似智。巧谀似忠,倾覆邦家,诬陷良善,其汪充之徒欤?蜂虿害人,终为人所害。"无何,为太仆卿,戮于西市。又问武三思可谓名王哉?答曰:"三思凭藉国亲,位超衮职,貌象恭敬,心极残忍,外示公直,内结阴谋,弄王法以复仇,假朝权而害物,晚封为德静王,乃鼎贼也,不可以寿终。"竟为节愍太子所杀。又问中书令魏元忠,耿耿正直,近代之名臣也。答曰:"元忠文武双阙,名实两空,外示贞刚,内怀趋附,面折张食其之党,勇若熊罴;谄事武士开之俦,怯如驽犬。首鼠之士,进退两端。虺蜥之夫,曾无一志。乱朝败政。莫匪斯人。附三思之徒,斥五王之族。以吾熟察,终不得其死然。"果坐事长流思州,忧恚而卒。又问中书令李峤何如,答曰:"李公有三戾,性好荣迁,憎人升进;性好文章,憎文才笔;性好贪浊,憎人受赂。亦如古者有女君,性嗜肥鲜,禁人食肉,**绮罗,断人衣锦;性好淫纵,憎人畜声色。此亦李公之徒也。"又问司刑卿徐有功何如?"答曰:"有功耿直之士也。明而有胆,刚而能断。处陵夷之运,不偷媚以取容;居版荡之朝,不逊辞以苟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