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二感应二(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防秋官健交代归,其妹婿于家中设馔以贺,自于厨中磨刀,将就坐(明钞本就坐二字作生)割羊脚。磨讫,持之疾行。妻兄自堂走入厨,仓卒相值,锋正中妻兄心,即死。所由擒以告。智兴讯问,但称过误,本无恶意。智兴不之信,命斩之。刀辄自刑者手中跃出,径没于地。三换皆然。智兴异之,乃不杀。(出《因话录》)
【译文】
唐朝的时候王智兴镇守徐州,法非常严格。有一个秋季防守边防的官员完成任务归来,他的妹夫在家中准备酒菜为他庆贺。他妹夫在厨房里磨刀,准备割羊的蹄子,刀磨好以后手里端着刀快步往外走,恰巧他的大舅哥从堂屋往厨房里来,两个人在仓卒中相撞,他手中的刀尖正刺在他大舅哥的心脏上,当时就死了。他被人扭送到州衙门,王智兴亲自审问。他说自己是误伤,本来并没有恶意。王智兴不信,命令将他杀头。行刑时,刽子手的刀从手中自己跳出来插入地下,连换了三把刀都是一样,王智兴感到奇怪,便决定不杀他了。
唐宣宗
唐大中初,京师尝淫雨涉月,将害粢盛。分命祷告,百无一应。宣宗一日在内殿,顾左右曰:“昔汤以六事自责,以身代牺牲。虽甚旱,卒不为灾。我今万姓主,远惭汤德。而灾若是,兆人谓我何?”乃执炉,降阶践泥,焚香仰视,若自责者。久之,御服沾湿,感动左右。旋踵而急雨止,翌日而凝阴开,比秋而大有年。(出《真陵十七史》)
【译文】
唐朝的大中初年,京城曾经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雨,将要威胁即将丰收的庄稼,皇帝命令对天祈祷,盼望早点天晴,但是多次祷告也没起作用。宣宗一天在皇宫内殿对左右的人说:“当初商汤王以六事自责,以身代牺牲,虽然天旱,但没有造成灾害。我今天身为天下所有老百姓的主人,非常惭愧远远赶不上汤的功德,而灾难若是,人们会怎样评价我呢?”于是他手里拿着香炉,站在台阶下的泥水里,点燃香炉,仰头面向苍天,忏悔责备自己的过失。过了很久,身上穿的龙袍都被雨水浇湿了,左右的人都非常感动。一会儿,大雨就不下了,第二天,多日积聚的阴云也散开了,到了秋天获得了丰收。
李彦佐
李彦佐在沧景。唐太和九年,有诏诏浮阳兵北渡黄河。时冬十二月。至济南,郡使击冰进舟,冰触舟,舟覆诏失。彦佐惊惧,不寝食六日,鬓发白,至貌侵肤削,从事亦谬其仪形也。乃令津吏,不得诏尽死。吏惧,且请一祝祷于河,吏凭公诚明,以死索之。彦佐乃令具爵酒,及祝传语诘河。其旨,明天子在上,川渎山岳,祝史咸秩。予境之望,祀未尝匮,而(“而”原作“两”,据明钞本改)河伯洎鳞介之长,当卫天子诏,何反溺之乎?或不获,予将斋告于天,天将谪尔。吏酹冰辞已,忽有声如震,河冰中断,可三十丈。吏知彦佐精诚已达,乃沉钩索而出。封角如旧,惟篆印微湿耳。彦佐所至,令严务简,推诚于物,著声于官。如河水色浑驶流,大木与纤芥,顷刻千里矣,安有舟覆六日,一酹而坚冰陷,一钩而沉诏获,得非诚之至乎?(出《阙史》)
【译文】
李彦佐镇守沧景,在唐朝的太和九年,皇帝发出的公文命令将浮阳的兵马调到黄河以北。当时正是冬天的十二月份,队伍到了济南,郡府的官员敲打浮冰引导船只向前行驶,船碰到坚冰上产生倾覆。将皇帝的诏书掉到河里。李彦佐又惊又怕,连续六天没有吃饭喝水,头发变白了,相貌变得衰老削瘦,参谋助手们也都说他的相貌发生了变化。李彦佐命令管理渡口的官员,不把文书捞上来就杀头。官员害怕,请李彦佐向黄河祈祷,想要借助李彦佐的虔诚感动神灵帮忙,然后再拼死打捞。李彦佐命令拿酒洒到河里,对着黄河祈祷说:“圣明的天子在上,河流高山。祝史咸秩,是我们这里的声望。我们定期祭祀未曾欠缺。然而水神河伯你是黄河里鱼虾水族的首领,应当护卫天子的诏书,为什么反而将它淹没了呢?如果你不把它还给我,我在吃斋后祭祀的时候将要告诉上天,天将处罚你。”祭祀结束,忽然河里发生震动伴随着巨大的响声,河上的坚冰一下子断裂了三十丈远。官员们知道李彦佐的虔诚和心愿已经感应到河伯那里,便将钩子伸到水中一下子就将诏书钩了出来。见诏书完好,封口如旧,只是上面的印章湿了一点。李彦佐管理政务,令出必行,办事简练,以诚处事,名显赫。黄河涨水,巨大的木头和纤小的种子都可以在顷刻之间漂流千里。哪有船倾覆六天以后,祭祀一次坚冰就开了,用钩子一下就将文书捞出来的事呢?这难道不是李彦佐的精诚感应的结果吗?
胡生
列子终于郑,今墓在效薮。谓贤者之迹,而或禁其樵采焉。里有胡生者,家贫,少为洗镜镀钉之业。遇甘果名茶美酝,辄祭于御寇之垄,似求聪慧而思学道。历稔,忽梦一人,刀划其腹开,以一卷之书,置于心腑。及觉,而吟咏之意,皆绮美之词,所得不由于师友也。既成卷轴,尚不弃于猥贱之业,真隐者之风。远近号为胡钉铰。太守名流,皆仰瞩之,而门多长者。或有遗赂,必见拒也。或持茗酒而来,则忻然接奉。其文略说数篇,喜圃田韩少府见访云:“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又观郑州崔郎中诸妓绣样云:“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