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六十二感应二(4/5)
莺下柳条。”江际小儿垂钓云:“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出《云溪友议》)
【译文】
列子死在郑国,现在他的坟墓还在效外野草丛中,成为名人贤士留下的遗迹,禁止人们在这里砍柴。附近有个叫胡生的人,家里很贫穷,年轻的时候以为别人磨洗铜镜为职业。他得到水果、好茶或者是美酒,总要供奉到列子的墓前,好像祈求列子能够赐给他聪明和学问。一年以后,他梦见一个人,拿着刀子将他的肚子剖开,把一本书放到了他的心脏里面,睡醒以后,他想要吟诗,朗诵出来的都是非常美妙的词句,但却不是从老师和朋友那里学来的。虽然有了学问,但是他还不放弃磨洗铜镜的低贱职业,真是有隐士的风格。远近的人们都叫他“胡钉铰”。太守等官员和其他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敬佩他,经常有一些前辈来拜访他,送给他一些礼物,他全都不要。但如果送给他香茶或美酒,他却欣然接受。现在介绍他作的几首诗,一首是高兴地迎接圃田县韩少府来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还有看郑州崔郎中家的女郎们绣的花:“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另有一首题目是,江际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刘行者
唐庐陵阛阓中,有一刘行者。以钉铰为业。性至孝。母亲患眼二十余年,行者恳苦救疗。一日,忽有衲僧,携净水铜瓶子,觅行者磨洗,出百金为酬,行者不受。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僧云:“待磨洗瓶子了,与医。”磨洗毕,便出门,而行者随问之,僧云:“但归去,已与医了。”言讫,失僧所在。行者奔还家,见母亲忽自床坠地,双目豁开。阖家惊喜,方知向者僧是罗汉。遂画其形影供养。至今存焉。(出《报应录》)
【译文】
唐朝庐陵的街市中,有一个姓刘的以修金属器物为职业的人。他非常孝顺,母亲患眼病二十多年,他多方寻求治疗的方法。一天,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拿着一装净水的瓶子,找到他让他磨洗,并说要给他一百两银子作为酬谢。他不要,对和尚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患眼病多年,和尚你能治疗吗?”和尚说:“等你磨洗完瓶子再去医治。”磨洗完了,和尚拿起瓶子就走出门去,他追上去问,和尚说:“你回家去吧,我已经医治完。”说完和尚就不见了。他跑回家去,看见母亲忽然从床上掉到地下,双眼忽然好了。全家人又惊又喜,这才知道和尚是个修行成罗汉的高僧,于是画了这个罗汉的图像供奉起来,这张画像现在还保存着。
王法朗
唐夔州道士王法朗,舌大而长,呼文字不甚典切,常以为恨。因发愿读道德经。梦老君与剪其舌。觉而言词轻利,精诵五千言,颇有征验。(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夔州的道士王法朗的舌头又大又长,说话吐字不清楚,经常为此感到伤心。他因此而许下愿望学习《道德经》,梦见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用剪刀修剪他的舌头,睡觉醒了以后感觉说话流利,吐字清晰了,精读五千字的《道德经》。
郗法遵
唐道士郗法遵居庐山简寂观,道行精确。独力检校,已历数年,全无徒弟。忽梦玄中法师谓之曰:“汝无人力,甚见勤劳。今有二童子,所恨年小耳。”既觉,话于众。出山过民王家,有孩子,年才一晬。见法遵,抱其足不肯舍。遵去,昼夜啼号不息。遵复至则欣然。后数年,父母即舍为童子。又一小儿姓刘,眼有五色光,父母疑其怪异,因灸眼屋,其光遂绝。已四五岁,亦舍在观中,相次入道。果符玄中梦授之语矣。(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的道士郗法遵居住在庐山简寂观,道行很精深,独自抄写经卷并校对已经许多年了,没有收一个徒弟。一天他忽然梦见玄中法师对他说:“你没有人帮助,还非常勤劳。现在有两个小孩可以作你的徒弟,只是太小了。”睡醒以后,他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了。一天他出山走过一户姓王的人家,这家有个刚刚一岁的小孩看见他,抱着他的腿不让他走。郗法遵走了以后,这小孩昼夜啼哭不停。郗法遵再去,他又不哭了。过了几年,他的父母将他交给郗法遵做了道童。还有一个小孩姓刘,眼睛里向外放射五彩光芒。他的父母怀疑是怪异,用艾蒿点着后烧灸他的眼睛尾角,光芒就消失了。已经四五岁了,也被父母送到观里。两个孩子相继当了道童,果然符合玄中法师梦中所说的话。
王晖
西蜀将王晖尝任集州刺史。集州城中无水泉,民皆汲于野外。值岐兵急攻州城,且绝其水路,城内焦渴。旬日之间,颇有死者。王公乃中夜有所祈请,哀告神祗。及寐,梦一老父告曰:“州狱之下,当有美泉。”言讫而去,王亦惊寤。迟明,且命畚锸,于所指之处掘数丈,乃有泉流。居人饮之,蒙活甚众。岐兵比知城中无水,意将坐俟其毙。王公命汲泉水数十罂,于城上扬而示之,其寇乃去。是日神泉亦竭。岂王公精诚之所感耶??勒拜井之事,固不虚耳。王后致仕,家于雍州,尝言之,故记耳。(出《玉堂闲话》)
【译文】
西蜀将军王晖曾经担任过集州刺史,集州城里没有水源,老百姓都到城外取水。有一次
【译文】
列子死在郑国,现在他的坟墓还在效外野草丛中,成为名人贤士留下的遗迹,禁止人们在这里砍柴。附近有个叫胡生的人,家里很贫穷,年轻的时候以为别人磨洗铜镜为职业。他得到水果、好茶或者是美酒,总要供奉到列子的墓前,好像祈求列子能够赐给他聪明和学问。一年以后,他梦见一个人,拿着刀子将他的肚子剖开,把一本书放到了他的心脏里面,睡醒以后,他想要吟诗,朗诵出来的都是非常美妙的词句,但却不是从老师和朋友那里学来的。虽然有了学问,但是他还不放弃磨洗铜镜的低贱职业,真是有隐士的风格。远近的人们都叫他“胡钉铰”。太守等官员和其他一些社会名流都很敬佩他,经常有一些前辈来拜访他,送给他一些礼物,他全都不要。但如果送给他香茶或美酒,他却欣然接受。现在介绍他作的几首诗,一首是高兴地迎接圃田县韩少府来访:忽闻梅福来相访,笑著荷衣出草堂。儿童不惯见车马。争入芦花深处藏。”还有看郑州崔郎中家的女郎们绣的花:“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另有一首题目是,江际小儿垂钓:“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苍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恐畏鱼惊不应人。”
刘行者
唐庐陵阛阓中,有一刘行者。以钉铰为业。性至孝。母亲患眼二十余年,行者恳苦救疗。一日,忽有衲僧,携净水铜瓶子,觅行者磨洗,出百金为酬,行者不受。告云:“家有母亲患眼多年,和尚莫能有药疗否?”僧云:“待磨洗瓶子了,与医。”磨洗毕,便出门,而行者随问之,僧云:“但归去,已与医了。”言讫,失僧所在。行者奔还家,见母亲忽自床坠地,双目豁开。阖家惊喜,方知向者僧是罗汉。遂画其形影供养。至今存焉。(出《报应录》)
【译文】
唐朝庐陵的街市中,有一个姓刘的以修金属器物为职业的人。他非常孝顺,母亲患眼病二十多年,他多方寻求治疗的方法。一天,忽然来了一个和尚,拿着一装净水的瓶子,找到他让他磨洗,并说要给他一百两银子作为酬谢。他不要,对和尚说:“我家里有老母亲患眼病多年,和尚你能治疗吗?”和尚说:“等你磨洗完瓶子再去医治。”磨洗完了,和尚拿起瓶子就走出门去,他追上去问,和尚说:“你回家去吧,我已经医治完。”说完和尚就不见了。他跑回家去,看见母亲忽然从床上掉到地下,双眼忽然好了。全家人又惊又喜,这才知道和尚是个修行成罗汉的高僧,于是画了这个罗汉的图像供奉起来,这张画像现在还保存着。
王法朗
唐夔州道士王法朗,舌大而长,呼文字不甚典切,常以为恨。因发愿读道德经。梦老君与剪其舌。觉而言词轻利,精诵五千言,颇有征验。(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夔州的道士王法朗的舌头又大又长,说话吐字不清楚,经常为此感到伤心。他因此而许下愿望学习《道德经》,梦见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的作者老子用剪刀修剪他的舌头,睡觉醒了以后感觉说话流利,吐字清晰了,精读五千字的《道德经》。
郗法遵
唐道士郗法遵居庐山简寂观,道行精确。独力检校,已历数年,全无徒弟。忽梦玄中法师谓之曰:“汝无人力,甚见勤劳。今有二童子,所恨年小耳。”既觉,话于众。出山过民王家,有孩子,年才一晬。见法遵,抱其足不肯舍。遵去,昼夜啼号不息。遵复至则欣然。后数年,父母即舍为童子。又一小儿姓刘,眼有五色光,父母疑其怪异,因灸眼屋,其光遂绝。已四五岁,亦舍在观中,相次入道。果符玄中梦授之语矣。(出《录异记》)
【译文】
唐朝的道士郗法遵居住在庐山简寂观,道行很精深,独自抄写经卷并校对已经许多年了,没有收一个徒弟。一天他忽然梦见玄中法师对他说:“你没有人帮助,还非常勤劳。现在有两个小孩可以作你的徒弟,只是太小了。”睡醒以后,他把这件事讲给别人听了。一天他出山走过一户姓王的人家,这家有个刚刚一岁的小孩看见他,抱着他的腿不让他走。郗法遵走了以后,这小孩昼夜啼哭不停。郗法遵再去,他又不哭了。过了几年,他的父母将他交给郗法遵做了道童。还有一个小孩姓刘,眼睛里向外放射五彩光芒。他的父母怀疑是怪异,用艾蒿点着后烧灸他的眼睛尾角,光芒就消失了。已经四五岁了,也被父母送到观里。两个孩子相继当了道童,果然符合玄中法师梦中所说的话。
王晖
西蜀将王晖尝任集州刺史。集州城中无水泉,民皆汲于野外。值岐兵急攻州城,且绝其水路,城内焦渴。旬日之间,颇有死者。王公乃中夜有所祈请,哀告神祗。及寐,梦一老父告曰:“州狱之下,当有美泉。”言讫而去,王亦惊寤。迟明,且命畚锸,于所指之处掘数丈,乃有泉流。居人饮之,蒙活甚众。岐兵比知城中无水,意将坐俟其毙。王公命汲泉水数十罂,于城上扬而示之,其寇乃去。是日神泉亦竭。岂王公精诚之所感耶??勒拜井之事,固不虚耳。王后致仕,家于雍州,尝言之,故记耳。(出《玉堂闲话》)
【译文】
西蜀将军王晖曾经担任过集州刺史,集州城里没有水源,老百姓都到城外取水。有一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