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洪熙(3/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们带回来朱棣的诏书,看着上面威风凛凛的金龙不禁心向往之。  

朱棣东方龙皇的名号,也彻底的打响了。  

许多年之后,朱棣成为了欧洲电影市场的常客。在所有以十字军为背景的故事当中,总会出现朱棣那金黄色龙旗。而且这金龙旗带来的,就是一种不可战胜的力量。  

这场北征到西征的战争,朱棣一直打到了永乐二十二年三月。  

就在这一年,朱棣病逝在班师途中。  

大军在全军素缟返回京城,作为皇太子的朱高炽灵前登基成为大明帝国的皇帝。  

改年号洪熙、重新整改内阁、册封从龙功臣、大赦天下、宣布休兵罢战发展国力安顿百姓,朱高炽登基之后立刻开始实行保守政策。  

对于下西洋等新政政策朱高炽虽说一个都没改,但是全部限制了范围。  

下东西二洋的舰队严格规定了战船数量与规格,对于水手数量和海外驻军数量也全都归拢整顿。  

召回驻朝日的贺连成所部一万军队,规定海外驻军每个国家不许超过五千。  

高产作物的全国推行暂缓,只在辽东与河北两地试推广。  

鼓励手工工厂与工匠专利的政策也没改,但是都加上了一些数量与规矩上的限制。  

另外朱高炽还命杨士奇等人编纂新的《大明律》,把洪武朝与永乐朝的所有政策统一整理、正式立法。  

在外交方面,朱高炽放宽了对西洋地区部分附属国的压制。对于南洋地区与东洋地区的附属国,朱高炽也提高了他们在贸易当中的利益。  

在军队与文官方面,朱高炽继续实行朱棣的新军功制但开始引导军队走向职业化。少量的裁军与精兵职业化,是洪熙朝的军队改革主旋律。而朱高炽对于文官非常的雍容,不光是取消了一些朱棣对于士绅阶层的打压还给了他们一些土地作为交换收买人心。  

对于朱棣征服但还没设置官府管辖的漠北草原,朱高炽也允许脱脱不花暂时代管。  

总之,朱高炽的政策基本上以稳重为主。  

但这样的政策也让宗亲、勋贵、新文官组成的新政集团很不满,他们感觉朱高炽现在不废除新政只是因为他立足未稳罢了。一旦朱高炽彻底的掌控了政权,那先帝的新政就要被他改制了。  

就在新政集团与文官集团针锋相对甚至牵扯上朱高炽一起搞斗争的时候,刚给朱棣守孝完的皇太子朱瞻基重新上朝了。  

朱高炽作为皇帝为朱棣守孝七天,怕耽误国事才重新上朝。但朱瞻基这个太子却请为朱棣守陵一段时间,以代父尽孝。  

现在朱瞻基重返朝堂,这新政集团的主心骨可就回来了。  

“列为卿家,你们你信任父皇难道说还不信任孤吗?  

这新政就是孤力主的,孤是绝对不会背叛新政、也绝对不会背叛大父!  

父皇今天的措施,都是为了积蓄国力。你们应该知道大父的功业虽然耀眼,但是也让大明帝国有些承受不起了。必须要休养生息个几年,待国力恢复到全盛时期在全盘施行新政政策。  

在这段时间内,有孤在你们尽管放心。这新政不会被废除,这大明帝国不会背叛大父!”  

朱瞻基一回来这朝堂之上是彻底的安静了。  

朱高炽见朱瞻基已经是与皇帝没什么两样,便顺水推舟的要朱瞻基监国。  

于是乎在洪熙元年,朱瞻基成了大明帝国实际上的掌控者。  

朱瞻基的亲军被拆解,除了贺连成的第一卫整编为羽林亲军之外剩下的部队全部打散编入其他军队当中。  

从京城三大营到各地方治所府卫军,亲军军官可谓是升官发财。  

张辅调任五军都督府中军都督、朱瞻基娘舅张昶调任左军都督、高纯调任右军都督,也先调任顺天前卫指挥使加京城防务都督、徐景昌调任直隶都指挥使、陈懋调任五军营第一卫指挥使、陈恭调任广东都指挥使。  

陆凤伦调任辽宁都指挥使、术虎权调任山东都指挥使、楚云昭调任应天府都指挥使,除却这些老部下还有王聪调任山西都指挥使领三边总制、张升任四川都指挥使。  

周鹤春顶替金忠入内阁任兵部尚书、于谦入参谋本部为陆军高级参谋官、詹道先任黄龙府知府、下东洋舰队主官李方知入参谋本部为海军副参谋长,这一系列的人员调度让朱瞻基瞬间掌控了全国的军队。  

另外朱瞻壑调北平前卫监军、朱瞻墡封越王领两广新政事务、朱瞻墉娶于谦之妹封昭王领云贵改土归流事务,赵然任锦衣卫都指挥使、陈天正任兰芳都督领南洋事务、邓云领锦衣内卫都指挥使、叶宗留领甘肃都指挥使。  

蒙古草原也被朱瞻基划分为燕然都司、狼山都司、瀚海布政使司、北庭布政使司四大行政区,由伯颜帖木儿任北庭都指挥使、脱鲁忽察尔瀚海都指挥使公领草原事务。  

剩下的职位空缺,朱瞻基按照勋贵子弟、平民子弟、士绅子弟一比一比一的比例均分给了各方势力。  

一通调度下来,朱瞻基已经可以宣布接手大明帝国了。  

政令出太子。  

大明帝国最奇特的政治模式却没有让任何人感觉奇怪,就连朱高炽也默许了这种事情。  

赵王朱高燧在朱瞻基掌握实权之后,直接上表请辞。  

朱瞻基封朱高燧九锡、赐假节、于封地邯郸府就藩,赵国藩在朝堂上的一切事务由赵王世子、雁门郡王朱瞻坺全权代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