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章 洪熙(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另外朱瞻基连下旨意,要求汉王朱高煦立刻离京去封地汉中府就藩。  

而朱高煦当然是不想去的,借口先帝永乐爷答应他可以留在京城为由向朱瞻基求情。  

最后在朱瞻壑的斡旋之下,朱瞻基改朱高煦封地为山东乐安。  

但朱瞻基令阳武侯薛禄等人上表请辞,所有的汉王部下全部被调任出权力机关。汉国藩的一千护军全部裁撤,空下来的护军名额由汉王世子朱瞻壑在京营当中则精锐整编。  

就这样,朱瞻基在成为皇帝的路上扫清了所有的绊脚石。  

“不如我宣布退位吧!”  

朱高炽现在将政务全部托付给朱瞻基,就连内阁大臣也都不宣召了。整日陪着皇后张氏种花养草,或者教导几个还年幼的儿子。  

“你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方面我是不管。  

反正你不当皇帝,那也是老娘的儿子当。这皇后和皇太后,在老娘心中都一样。  

而且说句实话,你还真不如当个太上皇清净一点。以你现在对于朝局的掌控,也跟太上皇没什么两样嘛!”  

张氏倒无所谓,皇后皇太后都差不多。对于张氏来说,与其让她这个身子骨一般的夫君当皇帝倒不如让她儿子当呢。  

“再等等,等明年我再宣布传位给基儿吧!  

毕竟这皇位怎么说也要坐满一年,等到正式改元了再当太上皇传位!”  

朱高炽说的也有道理,毕竟现在还是永乐二十二年。怎么说也要等到了洪熙元年的时候,朱高炽再下诏传位才算合适。  

“可是皇后娘娘,这夫君登基一年就禅位也会被人说是太子殿下威胁的。倒不如多当几年的皇帝,让太子殿下有更多的时间过渡。”  

朱高炽身边侍候的两个皇妃倒是提了点意见,似乎不想让朱高炽退位。  

“过渡?妹妹你感觉我家基儿还需要过渡?  

实话跟你说,在永乐十五年之后基儿就开始为当皇帝做准备了。也就是当年老爷子太强势,要不然我家基儿现在已经穿着龙袍上朝了!”  

张皇后自然知道这几个皇妃心里打的是个什么算盘,如果朱高炽当皇帝她们该是贵妃、但如果朱瞻基当皇帝了她们就能是太妃了。  

没有子嗣的太妃,在宫廷当中根本就没什么地位。  

“还有啊,你们也别害怕夫君禅位之后你们的地位会变化。基儿也算是你们看着长大的,他的性格你们了解。你们怎么说也是他的姨娘,给你们该有的尊荣绝对不会差什么。”  

“太子殿下到!”  

张皇后这话音未落,就传来了朱瞻基觐见的声音。  

“儿臣见过父皇母后列为姨娘,问大明帝国皇帝陛下圣躬金安!”  

“你小子就别跟我扯这些弯弯绕了,说说你这段时间都干什么去了也不来吃口饭什么的!”  

“就是二叔那边有些杂乱事,需要儿臣亲自去处理。”  

“你二叔?他又怎么了?”  

“不想去就藩呗。”  

“那你怎么处理的?”  

“派人送他去的啊!就让高纯带着五千京军,冲进汉王府把二叔一家送上马车一路给带去了乐安。”  

“我说你这小子不老实,他好歹也是你二叔。你怎么能派人强令他就藩,说出去不怕有个不顾亲情的名声吗?”  

“我感觉我对二叔已经够好了,古往今来就二叔这种把造反刻在脑门上藩王那一个不是被砍了?  

我能给二叔所有的尊荣,让二叔在乐安就藩已经是仁至义尽。”  

“那你不怕你二叔心怀不满,到最后真的造反了?”  

“二叔真要是造反了,父皇你感觉儿臣打不过他?  

父皇你就放心吧,我已经交代好术虎权在山东严密监视二叔了。只要二叔敢造反,儿臣绝对让他出不去山东的地界!”  

就在二人掰扯朱高煦的问题时,胡善围又传来了声音道“太子妃娘娘觐见,说有要是告知主子!”  

“快宣!”  

“父皇!”  

孙丽柔一进来就一脸惊喜的向朱高炽报喜,拿着一份报告欣喜的说道“善祥妹妹和蕙玉妹妹都怀孕了,御医说至少有三个月了呢!”  

“嗯?善祥和蕙玉都怀孕了?”  

朱瞻基是没想到,他这一下子又要有两个孩子了。  

“夫君也在?”孙丽柔看的朱瞻基更加的惊喜,连忙抱住朱瞻基娇憨的说道“夫君自从上个月去了军营,这些日子都没怎么回来过。今天镇儿还说想他父亲了呢,夫君不如和妾一起回去看看镇儿吧!”  

朱瞻基对叫门天子现在还没什么意见,毕竟两岁大的娃娃也看不出哥什么来。  

不过朱瞻基倒是一直想和孙丽柔再要一个,毕竟叫门天子的名声可不是白叫的。  

但孙丽柔一心扑在朱祁镇身上,根本没想再要一个。  

初为人母的孙丽柔把所有的关爱都放在了朱祁镇身上,这也让孙丽柔对朱祁镇这个老大有着不一样的情感寄托。  

“基儿你也该去看看镇儿了,这两年你天天忙着新政的不着家也不知道镇儿是有多想你。前些日子你父皇还是要立镇儿当皇太孙,你却一口回绝了。这皇太孙不让镇儿当,去看看他总该是可以的吧?”  

张皇后自然也是宠着这个大孙子,面对朱瞻基对朱祁镇的疏忽有些不满。  

“好,今天晚上我会回去的。再者说了这二叔的事情已经处理完了,我也没必要天天跑军营了。”  

朱瞻基笑了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