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清正统在西亚(2/3)
便也简单许多。
小侄特此提醒允炆叔父,火器之部队必须掌握于八旗之手。非八旗者,一颗火药都不许存之。
允炆叔父制度成后,可告国内之民族于国有功者可入八旗也。不过入八旗之门槛,允炆叔父需把控其尺度。不可轻易使人入八旗,亦不可无人能完成入八旗之功劳。
入八旗后,清除其原民族户籍。赐汉姓、取汉名、学汉话、书汉文、习汉俗,亦享特权!
另告知,八旗必各旗通婚或与马扎尔八旗通婚。最次者,亦要与外邦之同等贵族通婚。八旗与国内其余之民族,万万不可通婚。一旦通婚,允炆叔父赐予之特权将毫无价值。
一八旗男子娶一罗马女子,此还好说。若一八旗女子,嫁一罗马男子。其孩子是算罗马籍还是八旗籍,允炆叔父不可断也。其罗马家人,可否享八旗之特权允炆叔父亦不可断也。
不过纳妾通婚,则不限制也。
如罗马人可纳一妾,则八旗人可纳两妾。反正八旗之待遇,比高于其他之民族也。然八旗男子可纳罗马女子为妾,罗马男子切不可纳八旗女子为妾。
此乃小侄之想法,允炆叔父可自行考虑。
另,附小侄设计之八旗旗帜与八旗衣甲允炆叔父可观之。”
朱允炆还没从朱瞻基的政策中出来,便翻开朱瞻基的设计图看了起来。
八旗的旗帜基本是照后世的满洲八旗旗帜模样画的,而八旗的衣甲却不是那套熟悉的样子。
八旗帽子乃是晚清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向上翻的帽子,后面插着十厘米长的羽毛。官职越大,羽毛就越长。最长的正一品旗主,羽毛达到了二十五厘米。
而八旗的衣甲,也是西亚风格与东亚风格的杂糅。西亚的紧身衣裤与东亚圆领外衬结合,衣甲的正反面画了一些东亚风格的图案。镶旗的衣甲,便是多了一排铜钉。铜钉直径一厘米,一共十个扣在前甲上面。正旗的衣甲虽然没有铜钉,但是用同样大小的两颗金钉装饰了领口。
“朱瞻基!真是好侄子!”
朱允炆看着区区两张纸,像是看到了至宝一样的兴奋。朱允炆已经想好了,朱瞻基的这套制度他要推广出去。
如果说朱瞻基也在这里,一定会说一句话。
大清正统在西亚。
清朝的政治制度,落后归落后。但是就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与杂糅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方面来说可谓是天才般的制度。
朱瞻基是要借朱允炆的手,在拜占庭国这个东西方交界地以清朝的统治政策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不管拜占庭国以后会如何,都会用这颗种子让中华文化生根发芽。
且拜占庭国绝佳的地理位置,也让中华文化向西的发展有了一个后盾。
“朱瞻基这小子虽说只是举例,但是对朕国内的民族分部还是颇为准确的。
赛里斯八旗的初步组成,还真得是蒙古人和朕的心腹。至于说朱瞻基提到的帮手,也必须是马扎尔人。这些马扎尔人善战,且是个人口不多但有完备文化的民族。朕若是想要寻一助力,非马扎尔人莫属了。
而其余的民族,大概也就是罗马族、希腊族、突厥族、保加尔族、格鲁吉亚族五种了。若是再细分,这国内的民族就乱了套了。
信真主的统一划成突厥族,信耶稣的除希腊地区以外统一划分罗马族。高加索地区的诸民族,统一划分成势力最大的格鲁吉亚族。
不过关于语言问题,一种第二官方语言肯定是不够用的。除了拉丁语以外,至少还要加一个突厥语才行。罗马族、希腊族、保加尔族都学拉丁语,突厥族、格鲁吉亚族都学突厥语这才是国内实情。”
朱允炆本想着以朱瞻基的提议为蓝本,他自己规划一下民族的分配问题。但是朱允炆怎么想、怎么看,朱瞻基关于民族分配的举例都是唯一解决方案。
而且不用担心这些少数民族杂糅会不顺利,在宗教与文化的引导之下杂糅政策不是问题。朱允炆选择让其余少数民族杂糅进去的五个主体民族,其文化风俗都是当地最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的。
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杂糅的时间。
朱瞻基的“八旗制度”与“民族杂糅”,必须要在一个强权政府以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期间政策不许更改,手段也不能有偏差。政策更改会造成杂糅中断,手段的不准会造成杂糅不完全或者叛乱。
所以说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朱允炆未来的国策必须要以稳重为主。
不能对外爆发过多的战争而造成国内不稳或者邦交问题,也不能一场仗都不打会让八旗或想要进入八旗的人失去上升空间。
而且打仗,不说一定要赢但也绝不可以败的太惨。
清朝的八旗制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只需要笼络好国内的唯一主体民族——汉族就可以依靠汉人为他们摆平一切国内问题。
而朱允炆,显然没有这个优势。
但朱允炆光靠自己很难完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不代表他没有办法。
有一个绝对靠谱的方案,出现在了朱允炆的脑海当中。
求援。
向大明帝国求援。
朱允炆知道高产作物在大明帝国推广培植的事情,他敏锐的察觉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明帝国的人口会爆发式的增长。如此一来大明帝国海外移民的政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朱允炆如果
小侄特此提醒允炆叔父,火器之部队必须掌握于八旗之手。非八旗者,一颗火药都不许存之。
允炆叔父制度成后,可告国内之民族于国有功者可入八旗也。不过入八旗之门槛,允炆叔父需把控其尺度。不可轻易使人入八旗,亦不可无人能完成入八旗之功劳。
入八旗后,清除其原民族户籍。赐汉姓、取汉名、学汉话、书汉文、习汉俗,亦享特权!
另告知,八旗必各旗通婚或与马扎尔八旗通婚。最次者,亦要与外邦之同等贵族通婚。八旗与国内其余之民族,万万不可通婚。一旦通婚,允炆叔父赐予之特权将毫无价值。
一八旗男子娶一罗马女子,此还好说。若一八旗女子,嫁一罗马男子。其孩子是算罗马籍还是八旗籍,允炆叔父不可断也。其罗马家人,可否享八旗之特权允炆叔父亦不可断也。
不过纳妾通婚,则不限制也。
如罗马人可纳一妾,则八旗人可纳两妾。反正八旗之待遇,比高于其他之民族也。然八旗男子可纳罗马女子为妾,罗马男子切不可纳八旗女子为妾。
此乃小侄之想法,允炆叔父可自行考虑。
另,附小侄设计之八旗旗帜与八旗衣甲允炆叔父可观之。”
朱允炆还没从朱瞻基的政策中出来,便翻开朱瞻基的设计图看了起来。
八旗的旗帜基本是照后世的满洲八旗旗帜模样画的,而八旗的衣甲却不是那套熟悉的样子。
八旗帽子乃是晚清出现次数比较多的向上翻的帽子,后面插着十厘米长的羽毛。官职越大,羽毛就越长。最长的正一品旗主,羽毛达到了二十五厘米。
而八旗的衣甲,也是西亚风格与东亚风格的杂糅。西亚的紧身衣裤与东亚圆领外衬结合,衣甲的正反面画了一些东亚风格的图案。镶旗的衣甲,便是多了一排铜钉。铜钉直径一厘米,一共十个扣在前甲上面。正旗的衣甲虽然没有铜钉,但是用同样大小的两颗金钉装饰了领口。
“朱瞻基!真是好侄子!”
朱允炆看着区区两张纸,像是看到了至宝一样的兴奋。朱允炆已经想好了,朱瞻基的这套制度他要推广出去。
如果说朱瞻基也在这里,一定会说一句话。
大清正统在西亚。
清朝的政治制度,落后归落后。但是就统治一个多民族国家,与杂糅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方面来说可谓是天才般的制度。
朱瞻基是要借朱允炆的手,在拜占庭国这个东西方交界地以清朝的统治政策种下中华文化的种子。
不管拜占庭国以后会如何,都会用这颗种子让中华文化生根发芽。
且拜占庭国绝佳的地理位置,也让中华文化向西的发展有了一个后盾。
“朱瞻基这小子虽说只是举例,但是对朕国内的民族分部还是颇为准确的。
赛里斯八旗的初步组成,还真得是蒙古人和朕的心腹。至于说朱瞻基提到的帮手,也必须是马扎尔人。这些马扎尔人善战,且是个人口不多但有完备文化的民族。朕若是想要寻一助力,非马扎尔人莫属了。
而其余的民族,大概也就是罗马族、希腊族、突厥族、保加尔族、格鲁吉亚族五种了。若是再细分,这国内的民族就乱了套了。
信真主的统一划成突厥族,信耶稣的除希腊地区以外统一划分罗马族。高加索地区的诸民族,统一划分成势力最大的格鲁吉亚族。
不过关于语言问题,一种第二官方语言肯定是不够用的。除了拉丁语以外,至少还要加一个突厥语才行。罗马族、希腊族、保加尔族都学拉丁语,突厥族、格鲁吉亚族都学突厥语这才是国内实情。”
朱允炆本想着以朱瞻基的提议为蓝本,他自己规划一下民族的分配问题。但是朱允炆怎么想、怎么看,朱瞻基关于民族分配的举例都是唯一解决方案。
而且不用担心这些少数民族杂糅会不顺利,在宗教与文化的引导之下杂糅政策不是问题。朱允炆选择让其余少数民族杂糅进去的五个主体民族,其文化风俗都是当地最具有权威性与影响力的。
唯一需要的,就是一个杂糅的时间。
朱瞻基的“八旗制度”与“民族杂糅”,必须要在一个强权政府以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才能完成。期间政策不许更改,手段也不能有偏差。政策更改会造成杂糅中断,手段的不准会造成杂糅不完全或者叛乱。
所以说这就代表了一件事,朱允炆未来的国策必须要以稳重为主。
不能对外爆发过多的战争而造成国内不稳或者邦交问题,也不能一场仗都不打会让八旗或想要进入八旗的人失去上升空间。
而且打仗,不说一定要赢但也绝不可以败的太惨。
清朝的八旗制度之所以成功,是因为清朝统治者只需要笼络好国内的唯一主体民族——汉族就可以依靠汉人为他们摆平一切国内问题。
而朱允炆,显然没有这个优势。
但朱允炆光靠自己很难完成这样的政治制度建设,可不代表他没有办法。
有一个绝对靠谱的方案,出现在了朱允炆的脑海当中。
求援。
向大明帝国求援。
朱允炆知道高产作物在大明帝国推广培植的事情,他敏锐的察觉到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明帝国的人口会爆发式的增长。如此一来大明帝国海外移民的政策是板上钉钉的事情,朱允炆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