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清正统在西亚(1/3)
永乐二十年。
拜占庭国的皇帝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局势图,心中正在盘算着如何对付那些蒙古人。
“跟这些蒙古人做交易,还真是不容易啊。
居然敢跟朕要八百里的牧场,还要朕给他们提供军械。还真是穷疯了,简直就是明抢!”
朱允炆的拜占庭国现在控制了大半个小亚细亚半岛以及整个希腊,而他下一步就是消灭了盘踞在小亚细亚半岛另一半土地上的蒙古诸部与希腊北方的保加尔人。
朱允炆战略当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收服少数派的马扎尔人去消灭蒙古人占领波斯以西、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地区。
第二部分则是与巴格达联手对付西亚的几个骑士团,朱允炆获得北方摩苏尔一带的统治权。
第三部分则是着手控制保加尔人,以保卫欧洲部分的领土。
不过朱允炆头痛的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治国方针来让他统治这个国家。
这个他构想中的国家民族杂乱,不像是中原一样有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与主体文化去连结所有的民族。而他本人也是个中原人,在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根基。
朱允炆这些年一直在打听大明帝国的改革,他也效仿朱棣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鼓励技术、科学、贸易的政策。朱允炆甚至省下钱来,为拜占庭国建立了一支说得过去的海军部队。
但是朱允炆知道,这些都是不稳定的。
一旦朱允炆打了败仗,或者他的政策稍微没照顾到某一个民族、阶层。那么全国性的叛乱,将会让拜占庭国风雨飘摇。
就在朱允炆考虑要不要建立“锦衣卫”的时候,一封信送到了他的面前。
“皇帝陛下,这是东方那个强大帝国的舰队指挥官王将军(王景弘)通过巴格达方面给您送来的信件。”
“哦?王景弘给朕送信是什么道理?”
朱允炆挥挥手示意来人出去,拿起信封拆开了便读道“允炆叔父,小侄瞻基参上:
小侄闻叔父苦恼于拜占庭国志治国体制,特书信一封送叔父妙计一条不知叔父可听否?”
“朱瞻基?这小子怎地会给朕写信?”
朱允炆来了兴趣,便继续往下都道“拜占庭国乃古之罗马帝国后裔,其称我中华之大汉帝国为赛里斯国。其意为丝绸之国,不知叔父可曾闻也?
允炆叔父何不就此说法,以赛里斯皇室之名号收拢当地之人心。
如蒙古人、倾慕中华之拜占庭人、与我中华有渊源之人,皆可上其户籍为赛里斯族。
允炆叔父亦可寻治下之少数族裔,其族无完备之文化、无统一之文字亦纳入赛里斯族籍。
此赛里斯族者,编为八旗统领之。
八旗分正、镶黄、白、红、蓝,每旗设旗主统御。而旗主者,乃允炆叔父之亲信也。小侄建议,择两旗由允炆叔父亲领之。八旗者,乃战士也。不种地、不从商,为大明帝国之军户看齐。而八旗户籍者,亦由国家之供养。政治以特权,军功以从优。
而八旗者,终归乃少数族也。允炆叔父必需帮手,可择一善战、文化底蕴颇深、忠于允炆叔父之族裔另设八旗。如西化之蒙古或马扎尔人,设八旗蒙古或八旗马扎尔。
封其于边境之草原,为允炆叔父戍守边关之地。
如封马扎尔人于小罗斯(乌克兰),分马扎尔人为十部每部首领由允炆叔父册封为公。十部马扎尔人皆编马扎尔八旗,享赛里斯八旗之一切权力。而亦尽赛里斯八旗之一切义务,允炆叔父更要明确立规矩赛里斯八旗与马扎尔八旗通婚平等。
国土内剩余之各民族,分别上户籍为罗马、希腊、突厥等大民族户籍。化零为整,更便允炆叔父管理。
诚然,具体之划分允炆叔父当虑国情而定。不过必规整之允炆叔父国内数十之小民族为数个之大民族,此乃民族政策之重要也。
另说西方之宗教,更复杂于中原。
允炆叔父需立孔圣之学为赛里斯八旗之文化信仰,而其余之民族则以基督教(拜占庭国的东正教)为唯一信仰。以东正教为国教,孔圣之学为国法。此国内民心大治也,允炆叔父当重视之。
而其余之宗教,允炆叔父不可扶之亦不可禁之。禁之,则国乱矣。允炆叔父可效仿小侄之策,以科举等升官发财之手段引导国民主动向国教、国学靠拢。
允炆叔父更要注意,若允炆叔父培植如小侄建议之马扎尔八旗。则要特许其保留传统之信仰,至于其宗教之盛会允炆叔父亦要参与之。
至于文字,允炆叔父可定汉语为官方之文字。而另取诸族文字中最易学或使用最广泛之文字为第二官方文字,国内选官之考试、政令之公布、学堂之教授皆以此为准。
而赛里斯八旗,或马扎尔八旗则必学汉语汉文。
国家之诏书、国书,皆以双文而告也。
其余之民族军队,编另一军事制度。小侄取名为绿营,分骑绿营、步绿营、海绿营。
当然,允炆叔父有更好之名号亦可。
绿营者,为八旗之外民族军士编制也。
如保加尔人善骑术,则其全民参军者只可入骑绿营。与其余善骑术之民族军士混编,不可入步绿营或海绿营。
小侄之策,为防止其军种全面而反也。此策略一出,纵保加尔人反之其仅有骑兵军士而无步兵、弓弩兵等作战单位。允炆叔父欲平叛之,
拜占庭国的皇帝朱允炆看着眼前的局势图,心中正在盘算着如何对付那些蒙古人。
“跟这些蒙古人做交易,还真是不容易啊。
居然敢跟朕要八百里的牧场,还要朕给他们提供军械。还真是穷疯了,简直就是明抢!”
朱允炆的拜占庭国现在控制了大半个小亚细亚半岛以及整个希腊,而他下一步就是消灭了盘踞在小亚细亚半岛另一半土地上的蒙古诸部与希腊北方的保加尔人。
朱允炆战略当中总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收服少数派的马扎尔人去消灭蒙古人占领波斯以西、高加索山脉以南的地区。
第二部分则是与巴格达联手对付西亚的几个骑士团,朱允炆获得北方摩苏尔一带的统治权。
第三部分则是着手控制保加尔人,以保卫欧洲部分的领土。
不过朱允炆头痛的是,没有一个合适的治国方针来让他统治这个国家。
这个他构想中的国家民族杂乱,不像是中原一样有一个占据绝对优势的主体民族与主体文化去连结所有的民族。而他本人也是个中原人,在这里根本没有什么根基。
朱允炆这些年一直在打听大明帝国的改革,他也效仿朱棣建立一套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鼓励技术、科学、贸易的政策。朱允炆甚至省下钱来,为拜占庭国建立了一支说得过去的海军部队。
但是朱允炆知道,这些都是不稳定的。
一旦朱允炆打了败仗,或者他的政策稍微没照顾到某一个民族、阶层。那么全国性的叛乱,将会让拜占庭国风雨飘摇。
就在朱允炆考虑要不要建立“锦衣卫”的时候,一封信送到了他的面前。
“皇帝陛下,这是东方那个强大帝国的舰队指挥官王将军(王景弘)通过巴格达方面给您送来的信件。”
“哦?王景弘给朕送信是什么道理?”
朱允炆挥挥手示意来人出去,拿起信封拆开了便读道“允炆叔父,小侄瞻基参上:
小侄闻叔父苦恼于拜占庭国志治国体制,特书信一封送叔父妙计一条不知叔父可听否?”
“朱瞻基?这小子怎地会给朕写信?”
朱允炆来了兴趣,便继续往下都道“拜占庭国乃古之罗马帝国后裔,其称我中华之大汉帝国为赛里斯国。其意为丝绸之国,不知叔父可曾闻也?
允炆叔父何不就此说法,以赛里斯皇室之名号收拢当地之人心。
如蒙古人、倾慕中华之拜占庭人、与我中华有渊源之人,皆可上其户籍为赛里斯族。
允炆叔父亦可寻治下之少数族裔,其族无完备之文化、无统一之文字亦纳入赛里斯族籍。
此赛里斯族者,编为八旗统领之。
八旗分正、镶黄、白、红、蓝,每旗设旗主统御。而旗主者,乃允炆叔父之亲信也。小侄建议,择两旗由允炆叔父亲领之。八旗者,乃战士也。不种地、不从商,为大明帝国之军户看齐。而八旗户籍者,亦由国家之供养。政治以特权,军功以从优。
而八旗者,终归乃少数族也。允炆叔父必需帮手,可择一善战、文化底蕴颇深、忠于允炆叔父之族裔另设八旗。如西化之蒙古或马扎尔人,设八旗蒙古或八旗马扎尔。
封其于边境之草原,为允炆叔父戍守边关之地。
如封马扎尔人于小罗斯(乌克兰),分马扎尔人为十部每部首领由允炆叔父册封为公。十部马扎尔人皆编马扎尔八旗,享赛里斯八旗之一切权力。而亦尽赛里斯八旗之一切义务,允炆叔父更要明确立规矩赛里斯八旗与马扎尔八旗通婚平等。
国土内剩余之各民族,分别上户籍为罗马、希腊、突厥等大民族户籍。化零为整,更便允炆叔父管理。
诚然,具体之划分允炆叔父当虑国情而定。不过必规整之允炆叔父国内数十之小民族为数个之大民族,此乃民族政策之重要也。
另说西方之宗教,更复杂于中原。
允炆叔父需立孔圣之学为赛里斯八旗之文化信仰,而其余之民族则以基督教(拜占庭国的东正教)为唯一信仰。以东正教为国教,孔圣之学为国法。此国内民心大治也,允炆叔父当重视之。
而其余之宗教,允炆叔父不可扶之亦不可禁之。禁之,则国乱矣。允炆叔父可效仿小侄之策,以科举等升官发财之手段引导国民主动向国教、国学靠拢。
允炆叔父更要注意,若允炆叔父培植如小侄建议之马扎尔八旗。则要特许其保留传统之信仰,至于其宗教之盛会允炆叔父亦要参与之。
至于文字,允炆叔父可定汉语为官方之文字。而另取诸族文字中最易学或使用最广泛之文字为第二官方文字,国内选官之考试、政令之公布、学堂之教授皆以此为准。
而赛里斯八旗,或马扎尔八旗则必学汉语汉文。
国家之诏书、国书,皆以双文而告也。
其余之民族军队,编另一军事制度。小侄取名为绿营,分骑绿营、步绿营、海绿营。
当然,允炆叔父有更好之名号亦可。
绿营者,为八旗之外民族军士编制也。
如保加尔人善骑术,则其全民参军者只可入骑绿营。与其余善骑术之民族军士混编,不可入步绿营或海绿营。
小侄之策,为防止其军种全面而反也。此策略一出,纵保加尔人反之其仅有骑兵军士而无步兵、弓弩兵等作战单位。允炆叔父欲平叛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