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剧场:大清正统在西亚(3/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抓住机遇从大明帝国获取一定数量的移民就可以解决他的问题。  

这些真正的中华子民,才是赛里斯八旗最佳的成员。什么蒙古人、什么亲信,他们毕竟都是西方人是不值得朱允炆信任的。  

这些真正的中华子民,他们带着先进的中华文化、一颗勇于冒险的心来到拜占庭国后很快就可以进行一次“降维打击”。这样朱允炆的“东方化”计划,才有了最稳定的后盾。  

不过让朱允炆去求朱棣,他是拉不下来脸的。  

燕系可谓是朱允炆的仇敌,他是不可能去寻求燕系皇帝的帮助。  

不过朱允炆忽然间想到,既然朱瞻基给他提出了这样的意见那想必朱瞻基也一定知道他面临的问题。  

朱瞻基要通过他朱允炆完成中华文化西进的道路,就必须支持他朱允炆。  

朱允炆想着,或许朱瞻基会给他通过各种方式送来足够的移民也说不定呢。  

虽说朱允炆不想求朱瞻基,但若是朱瞻基上杆子来送移民给他的国家他可就笑纳了。  

毕竟有便宜不占王八蛋,他朱允炆才不是王八蛋呢。  

或许这才是老朱家的性格吧。  

“等一下,这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  

朱允炆抖了抖信纸,发现里面还有一张小纸条他没有看见。  

“允炆叔父在八旗制度稳定后,不如更改国号。拜占庭之国号,乃西方化之国号不适合于叔父这种中华裔皇帝。  

允炆叔父乃大明帝国之皇室,亦是大明帝国曾经之皇帝。可取明月有清风之意,取国号为清。明月在东照耀九州,清风在西送明月之光辉于西方之土地。  

大清,合适也。”  

谁说穿越不能用清朝的制度来着?  

咱大明帝国自己不用,送去国外推广还不行吗?  

清朝的不少制度,在中华文化当中或许落后。但是在这个时代的西方,那可是最先进的制度呢。  

而且朱瞻基的改革,也借鉴了一些清朝的蒙古政策与军机处制度来完成民族统一和中央集权。  

只要不在国内搞八旗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那就是没问题的。  

清朝的其他制度不好说,毕竟时代不同看问题的眼光也不同。  

但是八旗制度与闭关锁国政策,绝对可以统一论调。这俩制度对于中华文明来说,一定是落后的。  

还有文字狱,这也不是啥好政策。  

其余的如蒙古划旗、摊丁入亩、火耗归公,倒是可以有限度的根据国情来效仿。  

总之一句话,清朝制度的落后绝对不能效仿。但是其在对于文官集团的手段和中央集权的套路上,可以有限度的学习一些。  

“大清!大清!不错,大清这个名字真好!”  

朱允炆心中已经选择了“大清”这个国号,他要把拜占庭国变成大清帝国。  

“君士坦丁堡也要改名字,不过朕还没想好。  

对了,看看朱瞻基写没写什么合适的名字?”  

朱允炆将那张字条翻过来,之间上面赫然写着两个大字。  

盛京。  

漂亮。  

拜占庭国在“大清化”的道路上,一去不复返了。  

朱瞻在写完这封信后,李蕙玉问了一句让朱瞻基无语的话“郎君这种政治制度堪称天才,为何咱大明帝国不用呢?”  

“蕙玉我跟你说,这套制度谁爱用谁用。但是大明帝国绝对不能用,用了就是个灭国。  

八旗制度鼓励战争,看似能够让国家拥有一批职业战士是个不错的政治制度。  

但是当八旗所在的国家进入平稳状态后,八旗制度的弊端便显现出来了。  

八旗战士享受着特权,他们会非常厌恶打生打死的战争。创业时期还好,毕竟上战场博个封妻荫子是不亏的。但是守成时期,八旗战士绝对会避战、畏战!  

这样一来一个战士集团,就将会变为国家的蛀虫!  

而且八旗战士作为特权阶级,为了统治国家他们会尽可能的进行愚民政策。只有大多数的国民愚昧无知,才方便他们骑在头上作威作福。”  

“那郎君为何还要给建文推荐这套制度?”  

“我不都说了,这套制度在守成时期堪称反面教科书。但是在创业时期,绝对是正面教科书。  

允炆叔父的国家地处四战之地,以战争为主的创业期短不了。他的国家使用八旗制度,会发挥出八旗制度最长的优势期。而我就是要用他们的优势期,在西方扎下中华文化的根。  

如此来说,蕙玉你可明白了?”  

“就是说谁敢在大明帝国用这套制度,当场就砍了他。  

但是谁要在别国用这套制度,一定要支持他!”  

“对喽!”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