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9章 到底图啥(1/3)
第989章到底图啥
文华殿中。
随着李实的话说完,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这段时间以来,对于杨杰在草原的所作所为,朝中颇有非议。
有些人觉得,他的举动让草原陷入内乱,为大明赢得了安宁,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杨杰擅自行动,太过冒险,稍有不慎,可能会让边境再起战事,甚至于,还有些人觉得,他挑拨脱脱不花兄弟阋墙,有失大明的仪体,总之是众说纷纭。
当然,天子的态度,一直都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杨杰是一定要保的!
这一点,从派遣杨洪领兵出京,再到为杨杰升官授勋,都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态度是一回事,边境如今,毕竟因杨杰而导致了各个部落上门讨要说法。
这件事情到底该如何解决,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对于这件事,天子也和刚刚一样,并没有让群臣商议的意思,而是沉吟片刻,直接道。
“这件事情,既然是杨杰惹出来的,那让他来处理便是,传旨给杨杰,命他即刻赶赴宣府,协助金濂妥善处理边境事宜。”
一旦杨杰去了宣府,那么开战的可能,就会直线上升。
虽然说,以鞑靼如今四分五裂的局势,大明应付起来并不会太困难,但是,毕竟战事一起,牵涉的是方方面面。
所以,不如让他先回京师,等到把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再做安排不迟。
当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同样在疑惑,这位张二爷,到底在发什么疯?
难不成,真的要冒这个险?
一众大臣愁眉苦脸的站在原地,苦苦思索着。
要知道,虽然朱仪刚刚说,整顿军府,是为了应对边境风险,但是,只要稍稍一想就可以明白,军府可能固然积弊丛生,但是,远远不到难以运转的程度。
这位张同知的身份,大家都是清楚的,虽然说文不成武不就的,前半生就是个妥妥的纨绔子弟。
“陛下,如今宣府局势紧张,各部落对杨杰十分仇视,再加上他刚刚从草原而归,关于草原诸事,又不少细节需要奏禀朝廷,是否,先让杨杰回京述职,然后再另做安排?”
这才是他们真正担心的。
众人循声望去,却见说话之人,竟然是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輗!
但是,明白归明白,一时之间,他们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杨杰此次奔赴草原,的确辛苦,但是,正因宣府局势紧张,才更需要他立刻赶赴,至于述职之事,待一切事了,再回京面奏不迟。”
这中间的关节并不难想明白,当时,最重要的是,天子对于自己的心思,似乎并没有什么要掩饰的意思,只要稍稍对近些时间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政治嗅觉的人,怎么也能察觉到一些,更不要提殿中这些在朝堂上沉浮多年的大臣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却突然响了起来。
他们知道天子信重杨杰,但是,却没想到,天子对他如此放心。
当然,天子的这番话,对于在场的大臣们来说,其实说服力并不强。
于是,底下一众大臣期待的看着王文,希望这位天官大人能再劝两句,但是可惜的是,王老大人本来就是在其他几个重臣的眼神压力下,被迫站出来的。
要知道,如今宣府的各大部落,提出的首要需求,就是让大明交出杨杰。
“陛下,臣有本奏。”
“天官顾虑的有理,不过,朕还是那句话,这件事情,是杨杰惹出来的,那么,由他来处理,最合适不过。”
所以,打从张輗一站出来,不少大臣的目光当中,便带上了警惕和敌视。
朝堂之上,通常情况下,大家说话都是心知肚明,并不点透,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给双方都留有余地。
可是这一回,这位张二爷竟然没有假手于人,而是亲自出面了,他到底要做什么?
难不成,是要鼓动天子出兵?
这意思并不难懂,但是,天子却仿佛没听出来一样,摇了摇头,道。
既然没有表态,那么,就算是他们想要进行大规模的进谏,也无从着力。
因为,就在张輗话音落下之后不久,紧随其后,成国公朱仪便上前奏道。
因为就连天子刚刚也说了,这些鞑靼部落,是有可能冲动之下,举兵南侵的。
随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不再开口。
倒不能说,王文出面没有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刚刚的朱仪的话当中,不少心思灵敏的大臣,都嗅出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文臣这边,惊讶于这位张二爷,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整顿军府,而且,听这意思,好像是已经有目标了,这是个什么操作?
至于武臣这边,同样是一阵骚动,甚至于,比文臣这边的动静还大。
作为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又是天子的宠臣,他的话明显在天子这,还是有用处的。
这番话声音落下,朝堂之上,顿时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
“所以,调回杨杰并无必要,便让他亲自去一趟宣府,将此事妥善解决之后,再回京师复命不迟。”
只不过,以宣府的兵力,鞑靼如今的力量,很难取胜而已。
再接下来,如果真的想要阻止天子,那么,就只能死谏或者扣阙了……
如果单纯从官职的角度来说,张輗在一众武臣当中,只能算是中层。
“陛下,军府积弊由来已久,如张同知所说,军府掌军旅之事,若不能运转得力,则无论京营,边军,乃至各地卫所官军,皆受其害,如今边境动荡不安,军府如此,何以应对边境风险
文华殿中。
随着李实的话说完,所有人都安静了下来。
这段时间以来,对于杨杰在草原的所作所为,朝中颇有非议。
有些人觉得,他的举动让草原陷入内乱,为大明赢得了安宁,但是也有些人认为,杨杰擅自行动,太过冒险,稍有不慎,可能会让边境再起战事,甚至于,还有些人觉得,他挑拨脱脱不花兄弟阋墙,有失大明的仪体,总之是众说纷纭。
当然,天子的态度,一直都是很清楚的,那就是,杨杰是一定要保的!
这一点,从派遣杨洪领兵出京,再到为杨杰升官授勋,都可以看得出来。
但是,态度是一回事,边境如今,毕竟因杨杰而导致了各个部落上门讨要说法。
这件事情到底该如何解决,也是一个问题……
不过,对于这件事,天子也和刚刚一样,并没有让群臣商议的意思,而是沉吟片刻,直接道。
“这件事情,既然是杨杰惹出来的,那让他来处理便是,传旨给杨杰,命他即刻赶赴宣府,协助金濂妥善处理边境事宜。”
一旦杨杰去了宣府,那么开战的可能,就会直线上升。
虽然说,以鞑靼如今四分五裂的局势,大明应付起来并不会太困难,但是,毕竟战事一起,牵涉的是方方面面。
所以,不如让他先回京师,等到把详细情况了解清楚,再做安排不迟。
当然,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也同样在疑惑,这位张二爷,到底在发什么疯?
难不成,真的要冒这个险?
一众大臣愁眉苦脸的站在原地,苦苦思索着。
要知道,虽然朱仪刚刚说,整顿军府,是为了应对边境风险,但是,只要稍稍一想就可以明白,军府可能固然积弊丛生,但是,远远不到难以运转的程度。
这位张同知的身份,大家都是清楚的,虽然说文不成武不就的,前半生就是个妥妥的纨绔子弟。
“陛下,如今宣府局势紧张,各部落对杨杰十分仇视,再加上他刚刚从草原而归,关于草原诸事,又不少细节需要奏禀朝廷,是否,先让杨杰回京述职,然后再另做安排?”
这才是他们真正担心的。
众人循声望去,却见说话之人,竟然是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张輗!
但是,明白归明白,一时之间,他们却也想不出什么办法。
“杨杰此次奔赴草原,的确辛苦,但是,正因宣府局势紧张,才更需要他立刻赶赴,至于述职之事,待一切事了,再回京面奏不迟。”
这中间的关节并不难想明白,当时,最重要的是,天子对于自己的心思,似乎并没有什么要掩饰的意思,只要稍稍对近些时间发生的各种事情有政治嗅觉的人,怎么也能察觉到一些,更不要提殿中这些在朝堂上沉浮多年的大臣了。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一道让人意想不到的声音,却突然响了起来。
他们知道天子信重杨杰,但是,却没想到,天子对他如此放心。
当然,天子的这番话,对于在场的大臣们来说,其实说服力并不强。
于是,底下一众大臣期待的看着王文,希望这位天官大人能再劝两句,但是可惜的是,王老大人本来就是在其他几个重臣的眼神压力下,被迫站出来的。
要知道,如今宣府的各大部落,提出的首要需求,就是让大明交出杨杰。
“陛下,臣有本奏。”
“天官顾虑的有理,不过,朕还是那句话,这件事情,是杨杰惹出来的,那么,由他来处理,最合适不过。”
所以,打从张輗一站出来,不少大臣的目光当中,便带上了警惕和敌视。
朝堂之上,通常情况下,大家说话都是心知肚明,并不点透,这么做的主要目的,是给双方都留有余地。
可是这一回,这位张二爷竟然没有假手于人,而是亲自出面了,他到底要做什么?
难不成,是要鼓动天子出兵?
这意思并不难懂,但是,天子却仿佛没听出来一样,摇了摇头,道。
既然没有表态,那么,就算是他们想要进行大规模的进谏,也无从着力。
因为,就在张輗话音落下之后不久,紧随其后,成国公朱仪便上前奏道。
因为就连天子刚刚也说了,这些鞑靼部落,是有可能冲动之下,举兵南侵的。
随后便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不再开口。
倒不能说,王文出面没有作用。
当然,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从刚刚的朱仪的话当中,不少心思灵敏的大臣,都嗅出了一丝不寻常的气息。
文臣这边,惊讶于这位张二爷,竟然会在这个时候,提出要整顿军府,而且,听这意思,好像是已经有目标了,这是个什么操作?
至于武臣这边,同样是一阵骚动,甚至于,比文臣这边的动静还大。
作为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又是天子的宠臣,他的话明显在天子这,还是有用处的。
这番话声音落下,朝堂之上,顿时掀起一阵低低的议论。
“所以,调回杨杰并无必要,便让他亲自去一趟宣府,将此事妥善解决之后,再回京师复命不迟。”
只不过,以宣府的兵力,鞑靼如今的力量,很难取胜而已。
再接下来,如果真的想要阻止天子,那么,就只能死谏或者扣阙了……
如果单纯从官职的角度来说,张輗在一众武臣当中,只能算是中层。
“陛下,军府积弊由来已久,如张同知所说,军府掌军旅之事,若不能运转得力,则无论京营,边军,乃至各地卫所官军,皆受其害,如今边境动荡不安,军府如此,何以应对边境风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