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8章 赏赐(1/3)
第988章赏赐
京城,这一日早朝上,刚一上朝,兵部侍郎李实便出列奏道。
“启奏陛下,两日前,兵部接大同总兵官定襄侯郭登奏,瓦剌太师也先派遣精骑五百,裹挟京卫指挥同知杨杰,都指挥佥事杨俊等人,逼近阳和口。”
“郭登得我军夜不收提前预警,于城外百里处率军设伏,成功救回杨杰等人,虏贼仓皇逃窜之下,被我军乘胜追击,此战共斩首四百余人,缴获马匹三百五十匹,其余军械另计。”
“如今杨杰已在郭登护送下返回大同,该如何封赏,请陛下示下。”
这份军报,应该说,并不算是新鲜的消息了。
李实也说了,两日之前,军报便已经到京送进宫去了,只不过,并未在朝会上公开。
但是,既然是明发的军报,哪怕没有公布,但是到兵部的时候,也就传的七七八八了。
这两日以来,对于这件事情,朝廷上下,可谓议论纷纷。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郭登的这份军报,其中有些地方,并不合常理。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军报的描述当中,杨杰等人是被裹挟而来,可问题就在于,杨杰的身份并不简单。
这种状况之下,外有这些不知死活的草原部落上蹿下跳,内有天子心生开战之意,倘若一个处理不当,大明说不定真的要再次被拖进战争的泥潭。
这才是一众大臣最担忧的事!
真正让他们在意的是,于谦是文臣当中,对天子影响力最大的人,连他所上的奏疏,都被天子如此旁置,那么,是不是说明,天子心中开战的心思,仍旧并未熄灭?
有土木之役的前车之鉴在,对于再次和草原开战,大多数的朝臣都表示十分担心。
“陛下天恩!”
往常的时候,这些大臣虽然是被责罚,可都是因为敢言直谏,触怒君颜,所以才遭贬谪。
倒是天子高兴的很,虽然早就知道了内容,但还是将兵部呈上的军报从御案上拿起来,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抚掌笑道。
就在不久之前,边境生乱,鞑靼各部齐聚宣府讨要说法,声称杨杰在草原上挑拨离间,害死了鞑靼大汗脱脱不花和济农阿噶多尔济,要求大明交出杨杰。
而这一切,都是由杨杰而起!
虽然最初开始的时候,很多御史对于天子对科道的改革有所不满,但是实际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各自也磨合出了新的处理方式。
“传旨,郭登此战,骁勇无比,振我边军士气,命兵部按制叙功,此次参战的所有官军将士,各赐银一两,布一匹,总兵官郭登赐银甲一副,宝弓一件,以示嘉奖。”
先是京城上下流言纷纷,将杨杰偷偷潜入草原,说杨杰偷偷潜入草原,凭借一己之力,合纵连横,挑拨了整个草原内乱的事迹描述的绘声绘色,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看着兵部的两位侍郎,不少大臣的心中,又多了一层忧虑。
事到如今,这件事情,也只能落在兵部的身上。
除此之外,就在这道圣旨下达的同时,天子还解除了襄王和伊王的禁足,并且让二人协理宗人府事务。
现如今,兵部只有两位侍郎,想要顶住天子的压力,只怕不容易了。
“何况,军报当中有言,此番裹挟杨杰至边境的,并非普通的虏贼,而是也先的帐下亲卫,战力非凡,郭登虽胜,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以,不可视同普通的胜利,加厚赏赐并无不妥。”
但是,朝中诸多大臣,对此却持反对态度。
而现在,伊王被放了出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子警告于谦的用意,其实不言自明。
便如现在,此事涉及兵事,那么,出言谏奏的,便是兵科的给事中。
赏赐毕竟是小事,真正的问题,在于杨杰,或者说,在于边境聚集的这些部落,到底该如何处理。
从朝议上天子的表现来看,对于如今草原混乱的局面,天子明显蠢蠢欲动,想要增兵插手。
而仅仅就是在第二日,宫中传出旨意,赏赐给了于谦金二百两,银五百两,丝绸十匹,珍珠十斛,珊瑚一座,称赞于谦办差尽心,勉励他当更加不畏艰难,为国分忧,早日结束整饬军屯之行,回京复命。
如同大多数朝臣期望的那样,于少保同样不主张开战,并且在奏疏当中力陈了开战的种种弊端。
虽然说,到现在为止,天子还没有认真到这种程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御史来说,他们在站出来之前,就要更多的考虑一下风险和措辞的问题了。
随后便是喀喇沁部和翁里郭特部陈兵边境,以此为开端,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卿家此言,有些杞人忧天了,边境如今安宁,并无太多战事,些许激励,可以让边军将士更加尽忠职守。”
朝堂上对于这个名字唯一的印象,就是昌平侯嫡子。
旨意写的花团锦簇,字里行间都透着对于谦的信任和倚重,但是,越是如此,便越是危险。
“若成定例,次次皆赏,则恐朝廷靡费加重,以臣之见,下旨褒奖即可,不必另加赏赐,请陛下明鉴。”
随后,宣府军报到京,天子在朝议上亲口承认,杨杰前往边境,的确身负密旨。
随后便退了下去。
这种贬谪,虽然一时受苦,但是,复起的机会很大,而且,在士林当中也可以获得一个为国进言的好名声。
能够在朝中立足的,个个都是人精,看事自然不能光看表面。
御座之上,朱祁钰依旧满脸笑意,说到朝廷靡费,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户部尚书沈翼,然后笑道。
说白
京城,这一日早朝上,刚一上朝,兵部侍郎李实便出列奏道。
“启奏陛下,两日前,兵部接大同总兵官定襄侯郭登奏,瓦剌太师也先派遣精骑五百,裹挟京卫指挥同知杨杰,都指挥佥事杨俊等人,逼近阳和口。”
“郭登得我军夜不收提前预警,于城外百里处率军设伏,成功救回杨杰等人,虏贼仓皇逃窜之下,被我军乘胜追击,此战共斩首四百余人,缴获马匹三百五十匹,其余军械另计。”
“如今杨杰已在郭登护送下返回大同,该如何封赏,请陛下示下。”
这份军报,应该说,并不算是新鲜的消息了。
李实也说了,两日之前,军报便已经到京送进宫去了,只不过,并未在朝会上公开。
但是,既然是明发的军报,哪怕没有公布,但是到兵部的时候,也就传的七七八八了。
这两日以来,对于这件事情,朝廷上下,可谓议论纷纷。
不为别的,就是因为,郭登的这份军报,其中有些地方,并不合常理。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在军报的描述当中,杨杰等人是被裹挟而来,可问题就在于,杨杰的身份并不简单。
这种状况之下,外有这些不知死活的草原部落上蹿下跳,内有天子心生开战之意,倘若一个处理不当,大明说不定真的要再次被拖进战争的泥潭。
这才是一众大臣最担忧的事!
真正让他们在意的是,于谦是文臣当中,对天子影响力最大的人,连他所上的奏疏,都被天子如此旁置,那么,是不是说明,天子心中开战的心思,仍旧并未熄灭?
有土木之役的前车之鉴在,对于再次和草原开战,大多数的朝臣都表示十分担心。
“陛下天恩!”
往常的时候,这些大臣虽然是被责罚,可都是因为敢言直谏,触怒君颜,所以才遭贬谪。
倒是天子高兴的很,虽然早就知道了内容,但还是将兵部呈上的军报从御案上拿起来,反反复复的看了好几遍,抚掌笑道。
就在不久之前,边境生乱,鞑靼各部齐聚宣府讨要说法,声称杨杰在草原上挑拨离间,害死了鞑靼大汗脱脱不花和济农阿噶多尔济,要求大明交出杨杰。
而这一切,都是由杨杰而起!
虽然最初开始的时候,很多御史对于天子对科道的改革有所不满,但是实际执行了一段时间之后,各自也磨合出了新的处理方式。
“传旨,郭登此战,骁勇无比,振我边军士气,命兵部按制叙功,此次参战的所有官军将士,各赐银一两,布一匹,总兵官郭登赐银甲一副,宝弓一件,以示嘉奖。”
先是京城上下流言纷纷,将杨杰偷偷潜入草原,说杨杰偷偷潜入草原,凭借一己之力,合纵连横,挑拨了整个草原内乱的事迹描述的绘声绘色,说的有鼻子有眼的。
不过,看着兵部的两位侍郎,不少大臣的心中,又多了一层忧虑。
事到如今,这件事情,也只能落在兵部的身上。
除此之外,就在这道圣旨下达的同时,天子还解除了襄王和伊王的禁足,并且让二人协理宗人府事务。
现如今,兵部只有两位侍郎,想要顶住天子的压力,只怕不容易了。
“何况,军报当中有言,此番裹挟杨杰至边境的,并非普通的虏贼,而是也先的帐下亲卫,战力非凡,郭登虽胜,可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所以,不可视同普通的胜利,加厚赏赐并无不妥。”
但是,朝中诸多大臣,对此却持反对态度。
而现在,伊王被放了出来,从这个角度而言,天子警告于谦的用意,其实不言自明。
便如现在,此事涉及兵事,那么,出言谏奏的,便是兵科的给事中。
赏赐毕竟是小事,真正的问题,在于杨杰,或者说,在于边境聚集的这些部落,到底该如何处理。
从朝议上天子的表现来看,对于如今草原混乱的局面,天子明显蠢蠢欲动,想要增兵插手。
而仅仅就是在第二日,宫中传出旨意,赏赐给了于谦金二百两,银五百两,丝绸十匹,珍珠十斛,珊瑚一座,称赞于谦办差尽心,勉励他当更加不畏艰难,为国分忧,早日结束整饬军屯之行,回京复命。
如同大多数朝臣期望的那样,于少保同样不主张开战,并且在奏疏当中力陈了开战的种种弊端。
虽然说,到现在为止,天子还没有认真到这种程度,但是,对于大多数的御史来说,他们在站出来之前,就要更多的考虑一下风险和措辞的问题了。
随后便是喀喇沁部和翁里郭特部陈兵边境,以此为开端,在朝堂之上,引发了一连串的连锁反应。
“卿家此言,有些杞人忧天了,边境如今安宁,并无太多战事,些许激励,可以让边军将士更加尽忠职守。”
朝堂上对于这个名字唯一的印象,就是昌平侯嫡子。
旨意写的花团锦簇,字里行间都透着对于谦的信任和倚重,但是,越是如此,便越是危险。
“若成定例,次次皆赏,则恐朝廷靡费加重,以臣之见,下旨褒奖即可,不必另加赏赐,请陛下明鉴。”
随后,宣府军报到京,天子在朝议上亲口承认,杨杰前往边境,的确身负密旨。
随后便退了下去。
这种贬谪,虽然一时受苦,但是,复起的机会很大,而且,在士林当中也可以获得一个为国进言的好名声。
能够在朝中立足的,个个都是人精,看事自然不能光看表面。
御座之上,朱祁钰依旧满脸笑意,说到朝廷靡费,他看了一眼旁边的户部尚书沈翼,然后笑道。
说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