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2章 犀浦对峙(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都小心些,注意脚下!”  

“唏律律…”  

腊月初六,当刘继隆开始拔营,雒水南岸的斛斯光便征募了五千什邡县民夫,在南岸负责接应北岸大军。  

宽四十余丈的雒水涛涛而去,水面搭建浮桥,以舟船相连,供大军的辎重车畅通两岸。  

什邡县的民夫,大多都是五六十岁的老弱,亦或者十几岁的中男,鲜少有青壮。  

他们穿着衣裳破烂,每个人面黄肌瘦,脸颊深深凹陷进去,五尺多的男儿恐怕连百斤都不曾有,风稍大些,似乎都能将他们吹跑。  

相比较下,被大军从绵州征发的那些民夫,虽然同样瘦弱,但起码有崭新的冬衣可穿,也没有原来那么面黄肌瘦了。  

虽说绵州能够直接掌握的耕地有限,但刘继隆还是均发给了当地的百姓,这也并未引起几个世家的警惕。  

古往今来,凡开国的皇帝,均分田地都是极为重要的政策,只要不动贵族和世家的田地,其它田地与他们无关。  

至于那些荒地、林地,虽然在以前属于这些世家,但实际上都属于朝廷,这些世家也不过是占据朝廷的资产来充当自己的资产罢了。  

刘继隆要收回并发放给百姓,他们也不敢不支持。  

正因如此,刘继隆只是通过简单的分配,便获得了绵州百姓的民心。  

当刘继隆下令征募民夫后,绵州各县男丁踊跃报名。  

不仅仅是为了保住刚刚到手的那二三亩地,更是为了民夫的那点钱粮。  

陇右军招募民夫,每日发钱十文,粮三斤。  

剑南道虽然富庶,但那只是世家豪强和官员军将富庶,与百姓无关。  

每日十文钱加三斤粮食,这足够勉勉强强养活一家人了,所以报名的民夫很多。  

不过这也只限绵州的民夫,诸如汉州绵竹、德阳、什邡、雒县等地百姓,由于和陇右军接触不长,实际上十分抵触他们。  

斛斯光也不得不用了些手段,强征民夫来到雒水南岸。  

当刘继隆来到雒水南岸后,斛斯光便主动上前请罪道:  

“节帅,汉州百姓抵触我军,末将不得已,只能强行征募这些民夫来帮忙。”  

刘继隆打量斛斯光,眼见他诚心请罪,当即道:“百姓不了解我们,抵触是很正常的。”  

“此过错不在你,事后你派人向民夫说明情况,把今日钱粮发下,诚心向他们道歉便是。”  

“记住,我军南下,若是想要迅速夺取并稳固三川,获得三川民心便格外重要。”  

“高骈再有手段,却也要受限于朝廷。”  

“朝廷的苛捐杂税,以及地方官吏的盘剥压榨,这些问题他是没有办法解决的,而我军有足够手段和毅力解决这些问题。”  

“只要能得到三川的民心,我们就不是三万对七万,而是三十万、三百万对七万。”  

“是!”斛斯光作揖应下,刘继隆则是回头看向那滔滔雒水。  

大军正在通过雒水渡河而来,而此时一支骑兵也正在通过渡桥,试图来到南岸。  

不多时,耿明带着这队精骑到来,并隔着老远作揖,靠近后迅速汇报。  

“节帅,西边龙门山方向有马蹄印记,而且也有被清理过的痕迹。”  

“马蹄…”  

刘继隆听后略微思索,不等眉头皱起,便转头对斛斯光询问道:“你们这一路南下,可曾与高骈麾下精骑碰面?”  

“没有。”斛斯光连忙回答,接着开口道:“节帅,这批马蹄印记,会不会是高骈在布置骑兵,准备等我们渡河后袭扰我军粮草?”  

“不是没有这种可能。”刘继隆颔首回答,却又沉着道:  

“他要袭击,便给他袭击,我军所带粮草,足够一月之用。”  

“击破高骈,用不了这么长时间。”  

高骈主动分出精骑,显然是不想让成都水网限制住本部精骑。  

若是换做别的将领,现在恐怕会集结重兵去龙门水围剿那数千精骑,但刘继隆没有。  

兵贵神速,陇右军中又有足够的火药,而西川境内大部分都是夯土城池,根本抵挡不住陇右将士和火药的组合。  

以陇右军的行军速度,高骈根本来不及撤走所有州县的钱粮。  

这就是刘继隆为什么先对付朔方和秦州,最后再对付高骈的原因。  

三川钱粮不容易运往陇右,所以先进攻近在咫尺的朔方和秦州,利用攻打他们的时间来转运钱粮南下。  

等到收拾了他们,南边的钱粮也囤积的差不多了,足够刘继隆挥师南下。  

攻入西川后,以陇右军的行军速度,不愁弄不到粮食。  

倒是高骈调走精骑,试图袭扰粮道,断绝陇右军后路,看似高明,但前提是他得能打赢。  

“传令!”刘继隆沉着开口,身旁的斛斯光、耿明等人先后作揖。  

“令前军张武率军南下,夺取新都、新繁二县。”  

“斛斯光…”  

“末将在!”斛斯光连忙回应,刘继隆吩咐道:  

“你率精骑,先去夺取九陇县和朋笮守捉城,随后挥师南下,沿着长江一路往新津而去。”  

“是!”斛斯光应下,随后才询问道:  

“节帅,末将抵达新津后,是否需要北上突击高骈?”  

在斛斯光看来,迂回绕过高骈,驰往敌军背后,那必然是要为发起突击做准备。  

只是对于刘继隆而言,四千精骑在这个时代的成都水网发挥不出威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