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兵发成都(1/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簌簌…”  

咸通七年十一月中旬,在魏博牙兵鼓噪,杀死节度使何全皞之后。  

宣武军节度使兼同平章事的刘瞻便与牙兵一同上表立博州刺史韩君雄为节度使,同时刘瞻还发府库二万贯,分别犒军魏博与沙陀,并令沙陀行营军使李国昌送离魏博兵马离境。  

得到刘瞻的奏表与犒赏后,魏博的牙兵们也欣然接受安排,在韩君雄率领下北上魏博。  

随着他们离境,刘瞻重整兵马,二十日率沙陀精骑四千,宣武军步卒一万五千南下。  

二十四日,朝廷得知了魏博牙兵哗变并杀死节度使何全皞的消息,朝中虽有震动,但很快便恢复平静。  

李漼为韩君雄赐名“允忠”,以其为左散骑常侍、御史中丞,充魏博节度观察留后。  

与此同时,王仙芝所率十余万贼寇占据唐、随二州,挥师攻打邓州、襄州、郢(yǐng)州,奢望夺下荆襄北部地区来站稳脚跟。  

李漼催促刘瞻进兵,尽快讨平王仙芝、黄巢所部。  

二十五日,黄巢以黄存为使者,前往安州求表为天平军节度使。  

消息传至长安,宰相兼兵部尚书徐商想要答应黄巢,但路岩、于琮认为不可。  

李漼以为,黄巢以庶人身份造反,不同于庞勋、王仙芝以军将身份造反,因此驳回了黄巢的求表。  

黄巢不以为意,继续求表天平军节度使,但此事传到王仙芝耳中,却让王仙芝当成了笑话。  

“哈哈,这朝廷看不上黄巢,黄巢还自己贴上去,果真是扶不上墙的烂泥!”  

邓州南阳县淯水东岸,随着王仙芝不留情面的嘲讽,东岸军营内的将领们纷纷嘲笑起了黄巢不断求表的行为。  

嘲笑过后,尚君长主动作揖道:“节帅,南阳与我们就一河之隔,只要明日搜集够船只,渡过淯水(白河)将南阳包围,我们就能占据荆襄门户南阳,割据此地来与朝廷抗礼!”  

“听闻北边的刘瞻拥兵一万八千,号五万大军南下来讨击我们。”  

“我们不如明日拿下南阳后,杀刘瞻个回马枪,将其挫败,再要求朝廷册封您为山南东道节度使如何?”  

“好好好!”王仙芝听得飘飘然,忍不住叫好。  

众人闻言,也纷纷向王仙芝讨起了封,王仙芝听后爽朗大笑:“都有都有。”  

“等我们明日渡河拿下南阳,挫败刘瞻兵马,届时某定然不忘汝等。”  

眼见众人如此,毕师铎忍不住作揖道:“节帅,话虽如此,但刘瞻所率的兵马毕竟操训大半年,而且听闻他们军中还有沙陀的精骑。”  

“沙陀人骁勇善战,又是精骑,我们如果不小心,恐怕会吃大亏。”  

“大亏?”王仙芝笑着摇摇头道:“你还是太小心了。”  

“我听说这沙陀的精骑在陇右被刘继隆打得几乎全军覆没,没看出他们有什么值得称赞的地方。”  

“再说,我五万大军在此,南边还有十余万兵马,即便沙陀的骑兵能以一当十,又能如何?”  

“哈哈哈哈…”  

“节帅说的是,若是这群胡杂敢来,某定要割了他们脑袋!”  

“让他们来,俺见识见识!”  

众人哄笑,王仙芝也笑着举杯道:“来,今夜痛快些饮,明日杀官军才有力气!”  

“喝!!”众人纷纷举杯,大口大口的饮酒下肚。  

他们在帐内吃肉喝酒,帐外的甲兵见状,也分到了骨头和一些猪牛羊的下水。  

尽管没有调料,吃起来十分难吃,但兵卒们依旧吃得兴起。  

相比较这万余甲兵,其余数万流民就显得有些可怜了。  

一碗粗粥,两块胡饼,这便是他们明日上阵杀敌前的断头饭了。  

饶是如此,他们却也恨不得将碗舔舐干净。  

两个时辰过去,营盘内便渐渐安静下来,鼾声如雷。  

塘兵换防好几次,王仙芝仅将塘兵向北放出十五里,东南两面仅有十里。  

不少塘兵素质参差不齐,一夜下来,竟然偷懒的后退了好几里。  

眼见天色微微发亮,这些塘兵更是坐在一团,打起了盹。  

“嗡隆…”  

“娘贼的,好像有什么声音?”  

“哪有声音?快些睡吧。”  

“不睡了,还有半个时辰就换班了,到时候回营睡觉。”  

几名塘兵背靠背坐下交流着,只是在他们交流的同时,远方的喊杀声却越来越近。  

“直娘贼的,不对劲!”  

“真有马蹄声!”  

最先听到声音的伙长连忙起身,在他张望时,前方渐渐有了扬尘。  

“敌袭!”  

“哔哔——”  

伙长连忙吹哨,叫嚷着就要逃跑。  

那些还在打盹的兵卒见状,迷迷糊糊的爬起来跟着逃跑。  

只是他们没跑出十余步,便被远处射来的箭矢笼罩一处,所有人都被射成了刺猬。  

身着皮甲的他们连求救都喊不出,便纷纷倒在了这处官道上。  

“驾、驾…”  

数千骑兵从他们的尸体旁疾驰而过,风中猎猎作响的“沙陀”旌旗显露其身份。  

“狗鼠的家伙,塘兵如此松懈,估计是群乌合之众!”  

“乌合之众最好,宰了他们,把钱粮都掳走!”  

“哈哈哈…”  

队伍中,沙陀骑兵的笑声不断。  

他们穿着官军的扎甲,持着朝廷发下来的武器。  

过往年月,哪有这般精锐的装备给他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