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冠军基因(4/6)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音速一定是下了功夫进行准备的。  

不过甘国阳马上在防守端送了麦基一个大帽。  

刘易斯故意将中路空出来给麦基突破,麦基抛投被甘国阳贴上封盖了出去。  

甘国阳的移动能力和超强的防守预判,意味着今晚超音速的锋线也绝对不会好受。  

和上个赛季相比,超音速球员的确成熟了很多。  

他们在防守端固然疯狂,但减少了很多盲动。  

面对开拓者一些诡诈的战术欺骗,超音速坚持他们的防守策略不动摇。  

加里佩顿依旧是阿甘忠实的粉丝和朋友,但他赛前拒绝和甘国阳交流。  

同时也拉开了傻乎乎的坎普,不允许他和阿甘说话。  

“想赢球就别和这个家伙说话,赢下系列赛再说。”  

佩顿深知甘国阳精神攻击的可怕,千万不能掉进陷阱中。  

而甘国阳也没想过要心理施压,系列赛还没深入到那种程度。  

双方第一节开局的进攻成功率都不高,防守都坚固而谨慎。  

在传球组织的过程中,两队都尽力进行骚扰。  

超音速飞速的换防,包夹,对持球人形成巨大压力。  

而开拓者的主要策略是制造持球人陷阱,把人往阿甘这边引。  

放松对中路持球人的压力,经常让他们持球进入三秒区。  

结果当他想出手攻击篮筐时,阿甘就像幽灵一样游过来,一个大帽送上。  

开局四分钟的时间里,双方的比分竟然是2:2,双方的得分都来自于罚球。  

“两队打得非常谨慎和激烈,对防守的专注度远超常规赛,我们看看,阿甘能不能再进攻端打破僵局。”  

开拓者的解说比尔肖恩利感受到了季后赛的紧绷氛围,和常规赛是完全不一样的。  

开拓者在常规赛经常防守端出漏洞,今晚开局守的滴水不漏,就是不知道能坚持多久。  

而超音速没有因为连吃大帽而选择在外线投篮,放弃对内线的突破冲击。  

乔治卡尔赛前明确了战略,进攻端一定要冲击内线,绝不能因为惧怕双塔而选择在外面投。  

“当你看到对手的长处而故意避开时,比赛你就输掉一半了!”  

卡尔的策略是正确的。  

超音速没有因为开拓者双塔的强大而逃避。  

坎普在外线接到帕金斯的传球,他有机会中投。  

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虚晃一枪后持球从中路强杀篮下,挑战萨博尼斯的护筐。  

坎普冲击力强大,利用弹速和空中的虚晃,上篮得手,拿下两分。  

漂亮的进攻,坎普这个高中生球员,每个赛季都在进步。  

开拓者这边,彼得洛维奇三分出手不中,超音速反击。  

里基皮尔斯接球快下,迎着阿甘的封盖上篮。  

球从指尖划过,在篮筐上转了一圈,落入了网中。  

超音速开局取得了6:2的领先,开拓者需要得分。  

拿到优势的超音速得势不饶人,对波特进行了包夹压迫。  

佩顿转而去防守雷吉刘易斯,麦基对波特进行一对一的高压防守。  

这是超音速本赛季一贯的防守特色,大防小压迫持球人,破坏对手的组织。  

甘国阳连忙出来接近,三分线外拿球后,一个很突然的内传给到空切的刘易斯。  

刘易斯接球甩开佩顿,冲篮下上篮得手,到了内线佩顿就没办法。  

全力起跳也无法封盖到刘易斯的上篮。  

两队在第一节打得可谓难解难分。  

超音速始终保持着4分左右的优势。  

开拓者则打得不紧不慢,甘国阳一直在稳节奏。  

教练组在制订策略时,希望球队减少对超音速的失误。  

不能因为超音速防守凶猛而急躁,失误一旦增多会给超音速太多反击机会。  

不过超音速看起来同样打得很稳定,全然没有了去年的毛躁。  

佩顿、坎普都颇有大将风度,攻防两端面对六冠王,打得很自信。  

坎普在第一节中段的一次进攻中,试图在低位要球挑战阿甘的防守。  

结果球还没接到,就被甘国阳从身后上抢,将球打掉,断球得手。  

试了试深浅,坎普知道还是别勉强自己了。  

多利用速度和爆发,和队友打配合吧。  

低位单挑阿甘不是个好选择。  

一个球员能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定位,同样能打出好比赛。  

甘国阳在第一节第七分钟才开张。  

他在罚球线接到刘易斯的传球,中距离跳投出手命中。  

两队的比分是14:12,超音速领先开拓者2分。  

佩顿撅着屁股压着波特冲进三秒区附近,转身投篮出进。  

波特在控球后卫中已经算比较大号强壮的了。  

可是佩顿比波特还要大号,还要强壮。  

和大部分投射精准的控卫不同,佩顿的投篮一直都是个问题。  

KC琼斯做主教练时,一直希望佩顿像个正常控卫那样,做一号位该做的事。  

组织进攻,在外线命中中远距离投篮,偶尔能突破到篮下惩罚对手。  

就好像斯托克顿那样,是大部分教练心中理想的控球后卫。  

可是佩顿偏不,他经常喜欢做一些控卫不该做的工作。  

比如疯狂的去防守,叮咬对手的二号位、三号位得分手。  

赌博抢断,去篮下争抢篮板球,争夺边线球,进攻中去给队友掩护,以及制造一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