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血染临安(2/3)
阵了。
敌人的主攻方向是北面城墙!
李相公之所以这么笃定,不仅是因为同军部署在临安北面的兵马明显要多于东、西两面,更重要的是正乾皇帝的赤底金龙大纛正耸立在那里。
赤底金龙大纛下,随驾参军马扩确认了各师的旗语,转身向皇帝汇报。
“陛下,各部已经进入预定发起攻击位置!”
徐泽的命令很简洁,就两个字:
“开始!”
最先出动的不是同军,而是昨日才被同军俘获的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勤王兵马。
人类因有思想、情感而复杂,由此很难凭某些人一时的表现给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就像这数千宋军俘虏,昨日死在同军炮击下的人其实并不多,却被吓得当场崩溃,自己推倒寨墙亡命狂奔。
仅仅过了一夜,这些懦夫便敢扛着城墙上昔日袍泽的各种远程攻击,去彻底拆掉自己辛苦搭建的勤王军营地,为同军攻入临安铺平通道。
促使他们“舍生忘死”的动力,既有对同军深入骨髓的畏惧,也有同军破城后就饶恕众人对抗王师之罪的许诺。
一面是死,一面是生,并不难的选择题。
还有一个原因,乃是俘虏们自己清楚城上的火力虽然看起来凶猛,杀伤力却有限,就凭京营这些强弓都开不了的软脚蟹,秦陕汉子还真不虚。
当然,正乾皇帝没有虐俘的习惯,同军犀利的炮火会在后面掩护他们,才是俘虏们敢于当炮灰的最重要原因。
同军仅仅收缴了宋军俘虏们的武器,却没有打乱其基本建制。
战斗发起后,前大宋勤王军统领辛兴宗便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
其人看得很明白,只待攻破了临安城,大宋便宣告灭亡,大同帝国必将一统天下,此时不好好表现,争取最后的从龙之功,更待何时?
辛统领的率先垂范很好的鼓舞了俘虏们的士气,众人也算看清了形势,皆横下心来,鬼叫着冲向残破的营地。
俘虏们进入宋军远程武器射程后,城上的京营宋军果断开始射击,但其攻击强度却比俘虏们原本预料的还要弱上大半。
因为,进入一号预定攻击位置的同军重炮先宋军一步开火了。
实话说,李纲之前总结大宋历次应对同军攻城的丰富经验,采取挂毡幕、垂绳索等防范同军炮击的措施加固城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军的第一轮炮击,大约有三成炮弹飞上城墙,其中又有大约两点五成打在了毡幕和绳索上,然后动能迅速衰减滚落下来而没能对守军造成有效伤害。
应该来说,这个防御效果已经非常好了。
但密集而猛烈的炮击,仍然超出了从未经历残酷战争的京营守卒之想象,很多人当即丢下武器,猫腰缩在防炮墙洞下瑟瑟发抖。
仅有少部分胆壮者看清了城防设施的效果后,勇敢直起身来,以弓弩打击城下仍穿着宋军服饰却为敌人卖命拆营填壕的叛徒。
可惜的是,这部分胆壮者的行动没能鼓舞其他人,反而因个别倒霉的家伙在反击中被炮弹击中,身体当场爆散开来,吓得其他士兵更不敢站起来。
对士气低下的宋军来说,哪怕千分之一的中弹率,也是中之必死,且死无全尸,没人想死得这么惨,也不敢赌自己不是这千分之一。
幸好同军的炮火虽然凶猛,却因为冷却需要时间,操作费时,没办法做到连绵不绝的覆盖式打击。
承受了一轮炮击后,趁着同军火炮再装填的间隙。
城墙上的各级将领立即大声呵斥各自的部属赶紧备反击。
待守卒们胆颤心惊地直起腰来,便看到了城下不仅有急速来回拆寨填河的叛徒,还有喊着号子快速转移阵地的同军炮营,以及列阵稳步向前的弓弩手。
守军站起不到十息,最多反击了两箭,同军一号阵地的甲组火炮便完成了参数修正和再装填,接着发出怒吼。
第二轮炮击不同于首轮的齐射,密度小了不少,准确率却有提升,且持续时间更长,实际形成了“不间断”的打击效果,压得守军半天不敢抬头。
这种炮击方式有益于摧毁不能动的重型城防设施,却很难打中会动的守卒。
待宋军将领终于发现了同军炮击的“规律”,并主动站起来呵斥士卒们赶紧反击时,城下的“拆迁大队”已经形成了紧张而有序的分工,填河速度越来越快。
这轮反击造成的最大战果,便是击毙了前宋军统领辛兴宗。
由于守军好一会没有组织像样的反击,急于向正乾皇帝面前证明自己价值的辛统领跳上一个辆坏掉的推土小车上,正卖力鼓舞俘虏们加紧填河而忘记了城上的危险。
组织反击的宋军将领认出了辛兴宗的身份,亲自引弓射向这个头号“宋奸”。
因辛兴宗身上还披着皮甲,守将担心自己一箭射不死这个奸贼,特意命令同城墙段的数十名弓弩手同时射杀其人。
这么多弓弩攒射的效果自不用说,弃暗投明辛兴宗就被射成了“刺猬”,殒命当场,临死也没能得到正乾皇帝的褒赏。
目睹辛统领惨死箭下,刚刚忘记了危险而奋力填河的俘虏们惊骇异常,也不知谁鬼叫了一声,不少人立即丢下手中的物事,抱头就往回跑。
然后,这些倒霉蛋便遭遇到了正列队向城墙推进的同军弓弩手迎面打击。
这轮箭雨无论密度
敌人的主攻方向是北面城墙!
李相公之所以这么笃定,不仅是因为同军部署在临安北面的兵马明显要多于东、西两面,更重要的是正乾皇帝的赤底金龙大纛正耸立在那里。
赤底金龙大纛下,随驾参军马扩确认了各师的旗语,转身向皇帝汇报。
“陛下,各部已经进入预定发起攻击位置!”
徐泽的命令很简洁,就两个字:
“开始!”
最先出动的不是同军,而是昨日才被同军俘获的秦凤路和永兴军路勤王兵马。
人类因有思想、情感而复杂,由此很难凭某些人一时的表现给其做出准确的定位。
就像这数千宋军俘虏,昨日死在同军炮击下的人其实并不多,却被吓得当场崩溃,自己推倒寨墙亡命狂奔。
仅仅过了一夜,这些懦夫便敢扛着城墙上昔日袍泽的各种远程攻击,去彻底拆掉自己辛苦搭建的勤王军营地,为同军攻入临安铺平通道。
促使他们“舍生忘死”的动力,既有对同军深入骨髓的畏惧,也有同军破城后就饶恕众人对抗王师之罪的许诺。
一面是死,一面是生,并不难的选择题。
还有一个原因,乃是俘虏们自己清楚城上的火力虽然看起来凶猛,杀伤力却有限,就凭京营这些强弓都开不了的软脚蟹,秦陕汉子还真不虚。
当然,正乾皇帝没有虐俘的习惯,同军犀利的炮火会在后面掩护他们,才是俘虏们敢于当炮灰的最重要原因。
同军仅仅收缴了宋军俘虏们的武器,却没有打乱其基本建制。
战斗发起后,前大宋勤王军统领辛兴宗便身先士卒,冲在了最前面。
其人看得很明白,只待攻破了临安城,大宋便宣告灭亡,大同帝国必将一统天下,此时不好好表现,争取最后的从龙之功,更待何时?
辛统领的率先垂范很好的鼓舞了俘虏们的士气,众人也算看清了形势,皆横下心来,鬼叫着冲向残破的营地。
俘虏们进入宋军远程武器射程后,城上的京营宋军果断开始射击,但其攻击强度却比俘虏们原本预料的还要弱上大半。
因为,进入一号预定攻击位置的同军重炮先宋军一步开火了。
实话说,李纲之前总结大宋历次应对同军攻城的丰富经验,采取挂毡幕、垂绳索等防范同军炮击的措施加固城防,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同军的第一轮炮击,大约有三成炮弹飞上城墙,其中又有大约两点五成打在了毡幕和绳索上,然后动能迅速衰减滚落下来而没能对守军造成有效伤害。
应该来说,这个防御效果已经非常好了。
但密集而猛烈的炮击,仍然超出了从未经历残酷战争的京营守卒之想象,很多人当即丢下武器,猫腰缩在防炮墙洞下瑟瑟发抖。
仅有少部分胆壮者看清了城防设施的效果后,勇敢直起身来,以弓弩打击城下仍穿着宋军服饰却为敌人卖命拆营填壕的叛徒。
可惜的是,这部分胆壮者的行动没能鼓舞其他人,反而因个别倒霉的家伙在反击中被炮弹击中,身体当场爆散开来,吓得其他士兵更不敢站起来。
对士气低下的宋军来说,哪怕千分之一的中弹率,也是中之必死,且死无全尸,没人想死得这么惨,也不敢赌自己不是这千分之一。
幸好同军的炮火虽然凶猛,却因为冷却需要时间,操作费时,没办法做到连绵不绝的覆盖式打击。
承受了一轮炮击后,趁着同军火炮再装填的间隙。
城墙上的各级将领立即大声呵斥各自的部属赶紧备反击。
待守卒们胆颤心惊地直起腰来,便看到了城下不仅有急速来回拆寨填河的叛徒,还有喊着号子快速转移阵地的同军炮营,以及列阵稳步向前的弓弩手。
守军站起不到十息,最多反击了两箭,同军一号阵地的甲组火炮便完成了参数修正和再装填,接着发出怒吼。
第二轮炮击不同于首轮的齐射,密度小了不少,准确率却有提升,且持续时间更长,实际形成了“不间断”的打击效果,压得守军半天不敢抬头。
这种炮击方式有益于摧毁不能动的重型城防设施,却很难打中会动的守卒。
待宋军将领终于发现了同军炮击的“规律”,并主动站起来呵斥士卒们赶紧反击时,城下的“拆迁大队”已经形成了紧张而有序的分工,填河速度越来越快。
这轮反击造成的最大战果,便是击毙了前宋军统领辛兴宗。
由于守军好一会没有组织像样的反击,急于向正乾皇帝面前证明自己价值的辛统领跳上一个辆坏掉的推土小车上,正卖力鼓舞俘虏们加紧填河而忘记了城上的危险。
组织反击的宋军将领认出了辛兴宗的身份,亲自引弓射向这个头号“宋奸”。
因辛兴宗身上还披着皮甲,守将担心自己一箭射不死这个奸贼,特意命令同城墙段的数十名弓弩手同时射杀其人。
这么多弓弩攒射的效果自不用说,弃暗投明辛兴宗就被射成了“刺猬”,殒命当场,临死也没能得到正乾皇帝的褒赏。
目睹辛统领惨死箭下,刚刚忘记了危险而奋力填河的俘虏们惊骇异常,也不知谁鬼叫了一声,不少人立即丢下手中的物事,抱头就往回跑。
然后,这些倒霉蛋便遭遇到了正列队向城墙推进的同军弓弩手迎面打击。
这轮箭雨无论密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