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计需百年(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1/2)页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玄宗李隆基动用帝国的战备通信力量狂奔万里,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宠妃满足口腹之欲,这种事无论放在那个朝代,都是昏君所为。  

但若是有了直通南北的铁路,以及能够昼夜快速行驶的轨道车,只要舍得花钱,即便身处长安,很多人也能吃得上这种在岭南并不稀罕的水果。  

百里不贩樵,千里不贩籴。  

不是没人愿意买这些生活必需品,而是受制于落后的道路和运输手段,导致远距离商业行为的成本过高,甚至超过一定距离就会变得无利可图。  

更加快速高效的运输手段,不仅意味着更小的物流成本和更大的盈利空间,还意味着原本很多没法做的生意变得可以做。  

因此,柴进透过铁轨的大规模运用敏锐发现了其中的商业价值。  

但对大同帝国的缔造者徐泽来说,兴商仅是铁路诸多用途中的一个而已。  

大一统王朝中央地方的掌控也如同“贩樵”“贩籴”一样,超过了一定的距离,掌控力就会锐减。  

这一点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并不是批量培养出有理想有操守的官僚管理边疆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如果一个帝国的疆域大到从首都到边疆信使来回都需要月余的时间,大军的调动更是以“年”作为计时单位,那帝国打下再大的疆域也没办法有效治理。  

庞大的国土和落后的道路交通条件相互影响,便是令人绝望的边疆行政效率。  

若是边疆发生了叛乱,等滞后年余时间的朝廷大军赶到,黄花菜都凉了。  

就算这次能平定,下次呢?  

此处的动乱解决了,彼处的呢?  

面对这种情况,除了分封或安排全权总督包税,徐泽想不出更好的治理办法。  

就算共建会的基层组织在这么遥远的疆域,也会因为远离中枢而畸变成为更加反动的力量。  

想要实现庞大国土的有效管理,既需要在完善官僚体系上做文章,培养更加踏实敬业的官吏队伍,更需要改进通信和交通手段,缩短帝国中枢到边疆的联动时间。  

向来注重基层有效管理的大同政权从建政之初,就高度重视道路和交通工具的更新迭代。  

在陆地上,同军推进到哪里,工程营就将道路修整到哪里(县一级交通干道)。  

在大洋中,孟康带领的造船团队不断攻克技术难关,大同海军最新的风帆战舰满帆行使,比赵宋耗费人力的车船还要快。  

在民政事务上,各地共建会组织民力的主要任务也是兴修道路和水利,让县至村一级的道路更加宽阔和平整。  

可这些手段都没有超越时代,效果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  

风帆舰船仍极度依赖季风和洋流,没有完善的海图便不能轻易开辟新航线。  

受车型和道路交通条件限制,即便挽马还有余力,也没有人敢在人马并行的道路全速驾驶马车。  

而相对于传统马车,铁路配轨道车技术的优势就极为明显了。  

车轮与轨道的摩擦力更小,意味同样的牵引力,可以有更大的运载量;而专车专道,又意味着更快的行车速度和更高的运输效率。  

实际上,轨道车的出现也没有超越时代。  

早在一千多年前的秦代,善于开拓和创造的华夏先民就使用了木轨马车技术。  

尽管后来因为战乱而失传,但至少证明了这项技术的门槛并不是很高。  

事实也是如此,还在梁山开创时期,徐泽就指导张岭煤矿的矿头张田在矿井中使用了木轨和矿车。  

后者摸索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成功掌握这项初级技术。  

其后,经过十几年的反复实践和不断改进,轨道车技术已经越来越成熟,使用范围也从井下到了矿山、码头等地。  

如今,经过长期的技术积累,将木轨换成铁轨,只不过是捅破一层窗户纸而已。  

当然,在铁轨上行驶的马拉轨道车与后世成熟的蒸汽火车技术相比,仍有很远的路要走。  

正在陪正乾皇帝前往格物院视察的工部尚书陈规就非常清楚这一点,并及时给欲要将铁路修至帝国边疆的皇帝泼凉水。  

“陛下,恕臣直言,大同现在还不具备大规模普及铁路和轨道车的条件。”  

徐泽自然知道由马车进入火车时代究竟有多难,这涉及到很多领域的共同进步,绝不是某一专项技术取得突破就能实现的。  

离格物院尚有一段距离,闲着也是闲着,正好听下陈工部的高论。  

“有哪些困难?”  

陈规虽然没有亲自主持京津塘铁路的修建,但整个工程其人却是严格把关并一直在盯着,很清楚其中的细节。  

“首先,是开支太大。  

不算枕木、碎石、水泥等物的成本和人工开支,仅铁轨一项,每里铁路就需用铁二万八千斤。  

京津塘三百余里,总计需用铁八千五百万余斤,即便我朝钢铁产量逐年增加,但积累数年也不够此数。  

所以,臣之前主张京津塘铁路工程以三年为期,就是将之后三年的钢铁增加量也算了进去。  

臣认为,若是没有重大技术突破,即使不考虑财政收支平衡,单纯提高钢铁产量以实现修建南北东西铁路干线的设想,也至少需要百年之功。”  

陈规的话说得很委婉,其实是不认可徐泽的大铁路战略。  

相对于此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