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大计需百年(2/3)
时用斤来衡量的钢铁产量,一尺铁道(双向)就要超百斤的用铁需求实在太惊人了。
这还是考虑到马拉轨道车的载重和速度限制,使用的铁轨相对较窄(以此时的技术条件也无法复制后世的标准)。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从长期来看,即使只使用马拉轨道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漕运中转线路,京津塘铁路的收益也远远超过投入。
但若是将其拓展到全国,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和市场规模,大部分路段肯定是要亏本的。
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的收益都未必赶得上其维护成本。
不过,治大国不能这样简单的算经济账,还有政治账和军事账,道路交通的用途更重要体现在政权控制力和军事力量的快速投(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送上。
就算单独讲钢铁生产,眼光也要更全面。
政和三年,赵宋全国铁课共五百五十万一千零九十七斤。
其中,河北路的铁课又占了天下总量的八成。
铁课收入不等于钢铁总产量,按照宋廷二八分成的比率,其总产量应该再乘以四。
考虑到少数冶户偷税和私人小炉偷冶等情况,并结合赵宋的正常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钢铁年消耗需求,陈规估计其总产量在两千五百万至四千五百万斤之间。
接收河北后,徐泽便委任陈规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冶务的重任。
其人上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从行政管理到生产方式,再到冶铁技术的多项革新计划,均得到徐泽批准。
在陈规的主持下,信德府、磁州和相州冶务脱胎换骨,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待其人升任工部尚书后,又将这些革新推广到京东、辽东、河东等地,使得大同原本零散的手工冶铁不断集约,成本也不断压减的同时,产量也不断提升。
今年,大同全国的钢铁总产量预计能超过八千万斤。
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听起来很唬人,实际只有四万余吨),除了满足大同帝国军事和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外,还要出口宋、金、高丽、日本等国。
剩下的虽然不多,可逐年累计下来,数量也很恐怖。
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配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不然的话,单纯提高钢铁产量,多出的铁卖不出去,也没人用得完,那冶钢技术和产量的技术性飞跃就无法实现。
徐泽适时提出修建铁路的计划,其实是未雨绸缪,为的是进一步拉动内需,以鼓励各大铁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生产。
“嗯。”
徐泽很清楚陈规一点都不迷糊,肯定知道铁路成本以外的账,其人只是借机劝谏自己不要急于求成而已,当即点头示意后者继续。
“其次,是管理尚不成熟。
矿山和码头上使用的轨道车,距离都不长,速度也不快,和远距离的铁路运行没有可比性。
现在,仅仅京津塘一条线路,就要设置十一个站点,运输调度严密而复杂。
若是按照陛下的计划,全国数条超远距离线路同时交叉或并行多趟车,以当前的条件,还做不到如此复杂高效的运输调度。”
要想提高铁路的使用效率,就必然要多车同时运行,便会涉及到运输调度问题。
配车调度相对还好说一点,主要是行车调度。
仅仅是保证全铁路线车辆的正点运行,就需要提前制定科学严密的计划,并使用更加精准的计时器。
而铁路运行过程中,意外是无法避免的,某一区段出了意外,如何及时通知前后相关车次做出调整又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其实,问题还远不止陈规说的这些。
如因炼钢技术还未成熟,铁轨的质量较差,极大限制了载重量和车辆速度;
又如缺乏有效的野外铁轨无缝焊接技术,铁轨的拼接只能靠人工打磨,效率很低,更换损毁铁轨也非常麻烦;
再如铺设于数十里甚至上百里人烟稀少之地的铁轨,如何防盗、防野生动物上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任何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运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走出第一步,再好的技术革新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和实验室中。
徐泽相信只要有了开端,总会有人解决这些难题。
实际上,有部分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了。
徐泽今天带陈规到格物院来,就是增加其人对修建铁路的信心,但对用心做事的臣子劝谏,该摆明的谦虚态度还是要有的。
“元则此乃持重之议,是我急躁了。”
御辇到达格物院,院首陈淳知道皇帝不喜迎来送往,就自己一人候在院外。
徐泽也不多话,命陈淳带路,便直接往院内走。
格物院设在天柱庄,临温渝河而建,占地面积极广,下设多个实验室,朝廷每年给其拨付的经费数以百万计,成果同样有目共睹。
众人前往的一个实验场所非常嘈杂,严冶一面指挥杂役向锅炉内添加石炭,一面控制进汽阀,操纵曲柄连杆开始运动。
连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水池旁的巨大水车上,随着曲柄连杆不断运动,水车也快速转动起来,将水提起发出哗哗之声。
严冶正在操纵的机器自然是蒸汽机了,早在格物院成立之前,徐泽就命人在进行这项实验。
历史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蒸汽机到瓦特改良,经历了
这还是考虑到马拉轨道车的载重和速度限制,使用的铁轨相对较窄(以此时的技术条件也无法复制后世的标准)。
当然,一分钱一分货,从长期来看,即使只使用马拉轨道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漕运中转线路,京津塘铁路的收益也远远超过投入。
但若是将其拓展到全国,以当下的技术条件和市场规模,大部分路段肯定是要亏本的。
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铁路的收益都未必赶得上其维护成本。
不过,治大国不能这样简单的算经济账,还有政治账和军事账,道路交通的用途更重要体现在政权控制力和军事力量的快速投(本章未完,请翻页)
第(2/2)页送上。
就算单独讲钢铁生产,眼光也要更全面。
政和三年,赵宋全国铁课共五百五十万一千零九十七斤。
其中,河北路的铁课又占了天下总量的八成。
铁课收入不等于钢铁总产量,按照宋廷二八分成的比率,其总产量应该再乘以四。
考虑到少数冶户偷税和私人小炉偷冶等情况,并结合赵宋的正常的军事和生产生活钢铁年消耗需求,陈规估计其总产量在两千五百万至四千五百万斤之间。
接收河北后,徐泽便委任陈规管勾信德府、磁州、相州三地冶务的重任。
其人上任后,经过深入调研,提出了从行政管理到生产方式,再到冶铁技术的多项革新计划,均得到徐泽批准。
在陈规的主持下,信德府、磁州和相州冶务脱胎换骨,产量一年一个新台阶。
待其人升任工部尚书后,又将这些革新推广到京东、辽东、河东等地,使得大同原本零散的手工冶铁不断集约,成本也不断压减的同时,产量也不断提升。
今年,大同全国的钢铁总产量预计能超过八千万斤。
如此“庞大”的钢铁产量(听起来很唬人,实际只有四万余吨),除了满足大同帝国军事和百姓生产生活的需要外,还要出口宋、金、高丽、日本等国。
剩下的虽然不多,可逐年累计下来,数量也很恐怖。
生产必须与市场需求相配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不然的话,单纯提高钢铁产量,多出的铁卖不出去,也没人用得完,那冶钢技术和产量的技术性飞跃就无法实现。
徐泽适时提出修建铁路的计划,其实是未雨绸缪,为的是进一步拉动内需,以鼓励各大铁矿继续深化改革扩大生产。
“嗯。”
徐泽很清楚陈规一点都不迷糊,肯定知道铁路成本以外的账,其人只是借机劝谏自己不要急于求成而已,当即点头示意后者继续。
“其次,是管理尚不成熟。
矿山和码头上使用的轨道车,距离都不长,速度也不快,和远距离的铁路运行没有可比性。
现在,仅仅京津塘一条线路,就要设置十一个站点,运输调度严密而复杂。
若是按照陛下的计划,全国数条超远距离线路同时交叉或并行多趟车,以当前的条件,还做不到如此复杂高效的运输调度。”
要想提高铁路的使用效率,就必然要多车同时运行,便会涉及到运输调度问题。
配车调度相对还好说一点,主要是行车调度。
仅仅是保证全铁路线车辆的正点运行,就需要提前制定科学严密的计划,并使用更加精准的计时器。
而铁路运行过程中,意外是无法避免的,某一区段出了意外,如何及时通知前后相关车次做出调整又是一个需要攻克的技术难关。
其实,问题还远不止陈规说的这些。
如因炼钢技术还未成熟,铁轨的质量较差,极大限制了载重量和车辆速度;
又如缺乏有效的野外铁轨无缝焊接技术,铁轨的拼接只能靠人工打磨,效率很低,更换损毁铁轨也非常麻烦;
再如铺设于数十里甚至上百里人烟稀少之地的铁轨,如何防盗、防野生动物上轨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任何新技术从产生到成熟运用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走出第一步,再好的技术革新都只能停留在计划和实验室中。
徐泽相信只要有了开端,总会有人解决这些难题。
实际上,有部分问题已经初步解决了。
徐泽今天带陈规到格物院来,就是增加其人对修建铁路的信心,但对用心做事的臣子劝谏,该摆明的谦虚态度还是要有的。
“元则此乃持重之议,是我急躁了。”
御辇到达格物院,院首陈淳知道皇帝不喜迎来送往,就自己一人候在院外。
徐泽也不多话,命陈淳带路,便直接往院内走。
格物院设在天柱庄,临温渝河而建,占地面积极广,下设多个实验室,朝廷每年给其拨付的经费数以百万计,成果同样有目共睹。
众人前往的一个实验场所非常嘈杂,严冶一面指挥杂役向锅炉内添加石炭,一面控制进汽阀,操纵曲柄连杆开始运动。
连杆的另一端连接在水池旁的巨大水车上,随着曲柄连杆不断运动,水车也快速转动起来,将水提起发出哗哗之声。
严冶正在操纵的机器自然是蒸汽机了,早在格物院成立之前,徐泽就命人在进行这项实验。
历史上第一台投入使用的蒸汽机到瓦特改良,经历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