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睿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资谦被杨喜带了出去,坐于下首一直没吭声的吴用才发话。  

“社首,可是要离间高丽君臣?”  

为了完善对高丽的作战计划,徐泽也让吴用接触了一些高丽情报。  

由是,其人知道李资谦的身份。  

“不用。”  

徐泽不甚在意,笑道:“依附于王权而存在的外戚而已,起不了什么作用。”  

“在我们随时可以攻破内城的情况下,没必要在这事上大费周章,顺手而为就行了。”  

“之后的计划,我有几点意见,你给完善一下。先是…”  

徐泽最初确实有利用李资谦的想法,但王俣即位十余年,地位稳固,颇有手腕。  

就连李资谦这个“权臣”身份,都是王俣一手竖起来的,  

所以,此人此时根本不具备做棋子的资格。  

其实,庆源李氏不只是“依附于王权而存在的外戚”这么简单,  

这个豪族与高丽王室数代联姻,势力盘根错节。  

李资谅出使大宋,得到“错误情报”,  

导致高丽朝堂贸然发动对保州的战争,并遭遇惨败,以至于国都被围。  

出了这么大的事,其人还没被免官,就可见一斑。  

庆源李氏的发迹史,要追朔到三百多年以前的新罗王朝时期,  

但真正成为高丽顶级豪门,却是在李资谦祖父李子渊手中。  

李子渊科举入仕后,官位一直做到开府仪同三司守太师兼中书令监修国史,  

还被封为庆源郡开国公,成为高丽朝廷中的核心人物其人育有八子三女,  

三个女儿全部入宫,都是文宗的妃子。  

长女仁睿王后生有三子,即后来的顺宗、宣宗和肃宗。  

其后,李子渊长子李頲之女为宣宗之妃,  

三子李硕之女为宣宗正妃,  

六子李顥之女为顺宗之妃。  

庆源李氏通过与不断王室的联姻,一度能够左右高丽的朝政。  

只是,这份荣耀与李资谦现在的高位关系并不大。  

当年,庆源李氏盛极一时,  

李资谦却因为没有科举及第,只封了一个七品閤門祗候。  

其人从不起眼的家族子弟,走入高丽朝堂高层,恰好要“感谢”他的堂兄李资义。  

李资义是李子渊的长孙,官至中枢院使,  

二十三年前,高丽显宗驾崩,子王昱继位。  

王昱年幼,且体弱多病,根本无法处理朝政,  

由其母思肃王后垂帘听政,  

大权在握的李资义见王昱有早夭之相,  

乃阴谋扶持自己亲外甥汉山侯王昀上位,  

为此,招募私兵,以应不时之需,  

不料被鸡林公王颙察觉,  

便将消息告知了时任平章事的邵台辅,邵台辅令上将军王国髦带兵护驾。  

李资义仓促起事,其私兵不堪一击,失败被杀。  

其亲信数十人被杀,另有亲友数十人被流放,家族势力遭受沉重打击。  

李资义叛乱失败数月后,献宗王昱便禅位于自己的叔叔鸡林公王颙,  

王颙登上了王位,是为高丽肃宗。  

肃宗继承王位不久,献宗即“薨于兴盛宫”,年仅十四岁。  

彼时,李资谦只是七品小官,没有受太大的影响。  

但没过多久,李资谦就被另一件事牵连。  

其姐为顺宗王勋的妃子,  

王勋死了十多年,李氏正值盛年,哪能忍受这种寂寞?  

结果,李氏与宫奴私通之事泄露,  

其弟李资谦也遭革职处分,此后,赋闲十余年。  

直到当今国主王俣锐意改革,欲要平衡朝堂势力,  

决定再选庆源李氏之女为妃,以扶持这股势力分化瓦解其他豪族。  

多年来一直倒霉,完全没有根基的李资谦由此被王俣纳入视线。  

其人凭借入宫为妃的次女而富贵,一路升到现在的高位。  

徐泽的“顺手而为”,却让李资谦困扰不已。  

等在院外的金富轼见李资谦这么快也被“赶”了出来,立即迎上。  

“邵城伯,如何?”  

“徐社首让我们先在城内看一看再说。”  

李资谦一头雾水,到现在还没有搞懂徐泽的想法,  

但时间不等人,先解决眼前事再说。  

向金富轼说完,李资谦又朝带自己出来杨喜拱手。  

“有劳小兄弟了!”  

徐泽当然不可能任由李资谦、金富轼在罗城中慢悠悠地转。  

他让杨喜带着二人看了几处地方后,又带了回来。  

“时间紧迫,我的条件是…”  

李资谦、金富轼得到徐泽开出的条件,急匆匆返回宫城复命。  

徐泽给的时间很紧,李资谦不敢耽搁,向王俣拜礼后,直奔主题。  

“大王,贼人开出的条件一共有七条。”  

“第一,请大王下罪己诏,承认高丽对保州发起的不义之战。”  

“并宣布高丽与同舟社的关系,由战争状态转为和平状态。”  

李资谦见国主情绪稳定,表情没有变化,接着道。  

“第二,同舟社数战所获战俘甚多,已入同舟社籍,需接家属者,朝廷不得阻拦;愿意返回高丽为民者,朝廷不得追究。”  

“李卿不用看孤的脸色,接着讲。”  

王俣还是一脸平静,情绪似乎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第三,划新安州和江华县为特别行政区,用于安置投诚——投敌的京营兵卒及其家属。”  

王俣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