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八章:陌刀(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是不禁绝百姓出入的。  

正因为这样,所以等到战国时期,魏国的梁惠王,才会有了“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见多”之语。  

有历史学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春秋战国之交,之所以发生了卿大夫与国君争夺权力的事情,就是因为天下的黎民的。  

按照那个论点,以魏韩赵田等家族为例,正因为他们对治下黎民的待遇提高了,使得这些往日只是奴隶地位的黎民,渐渐的有了自己的资产,有了自己的地位。  

以至于,最终出现了农民这个阶层。  

如此一来,就使得别家的黎民,纷纷逃亡改革了的士大夫之家,如此一来君主等不愿意损失一定利益来改革的贵族,就与这些贵族产生了激烈的冲突。  

最终的结局就是,改革了政事,使得行动能力更高的改革派,取得了胜利。  

卫国是一个小国,他们与齐晋楚这些大国不一样,卫国实际上是一个最先开始改革的,只不过他们的改革,却是与别人不一样。  

卫国人不管是黎民还是国人,亦或是士大夫,都是可以自由的行商的。  

甚至,因为国土狭小的原因,使得卫人对于国民更加的看重。  

比如,卫国出台了一个法律,不管卫国人在哪里经商,若是购买下了在别国为奴的卫国人,回到了卫国之后,不管花了多少钱,卫国官府都会补偿给这个商人。  

由此,就可以见证了卫国商人的地位之高。  

当然,也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政治氛围,使得卫国是最晚一个灭亡的诸侯国。  

直到了秦二世时期,才废掉了卫国。  

正因为卫国人心齐,所以,卫国虽然很小,但是,却也不容小觑的。  

田盘将文牍给了南子。  

以南子的身份,不管去了哪里,都是不会有人敢拦他的。  

所以,南子的请求,实际上就是为了得到田氏的这个东西罢了。  

“这是田氏之令,太后以他令田氏诸城,都能得到帮助的。”  

田盘开口道。  

“如此,那就谢过田公了!”南子再次弯腰。  

南子这个名列青史的奇女子,问自家父亲要了田氏之令的时候,田白还在营丘待着呢。  

对于这个被人污蔑了几千年,甚至徒子徒孙还要编书来污蔑的女子,田白没有认识的心思。  

他正在鲁班的作坊里。  

山东不差铁矿,不差煤炭,田白虽然不懂铁矿的开采,但是,当田氏寻来的铁匠,找到了矿脉之后,剩下的一切,就简单了起来。  

哪怕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焦炭冶炼,捶打炼钢,也超越了时代数百年时间。  

至于符合人体理学的弧形刀具提议出来之后,作坊里的刀具,就有了划时代的意义。  

田白没有见过陌刀,但是,这不妨碍他对于这种长兵器的向往。  

当听说了田白的构思之后,鲁班否定了田白欲要用全铁,打造这种八尺长的刀具的想法。  

用他的说法——虽然钢铁要比青铜韧性更足,但是,若是刀刃过长,却是容易折断。  

在鲁班的提议下,田氏作坊,打造出来的陌刀,却是只有一尺长的刀锋,刀锋的尾部是一个半尺长的中空把柄。  

这里面用一根长达七尺的蔷薇藤或者是白蜡杆连接。  

但是,这么一来,因为前段的大刀很重,在刀杆更长的时候,却是挥舞越发不便。  

于是,鲁班又在刀柄的尾部,增加了一个配重锤。  

因为手持的前后两端做到了平衡,是以,在挥舞的时候,却是轻松了很多。  

更重要的是,尾部的锤,可不是装饰作用的。  

既然是战刀,都有折断的时候,而加上了锤的话,就多了一种兵器。  

这么一来,就算敌人斩断了前段的陌刀,士兵们完全可以将刀柄调转过来,将刀柄当做一把锤使用。  

长锤,一样是战场武器,甚至金瓜,还是仪仗队使用的武器呢!  

明朝土木堡之变的时候,王振就是被这金瓜锤杀的。  

“我为大明除此贼”,就出自这里。  

鲁班设计的刀柄,长达七尺,就算是从中砍断,也还有三尺长,这就是一米的长度了。  

这么长的锤子,在战场上,也是一件大杀器。  

若是在猛将的手中,使用这种击打武器,就连欧洲那种铁罐头铠甲,都扛不住。  

“公子,我们试验了,这陌刀,足以接连斩断一百六十余把青铜剑,才会断裂。”  

鲁班指着一尺长,从刀柄开始,到刀尖都是呈现一个微微弯曲弧度的长刀,对着田白开口道。  

“这种带着弧度的长刀,倒是可以避免劈砍的时候,刀刃卡在了骨头里。”  

鲁班笑道:“公子,我们用猪豚做了实验,便算是最坚硬的猪头,也能一斩两半。”  

田白点头。  

对于这一点,他从来没有怀疑。  

这种长达两米多的武器,挥舞起来,前端的力量,大的吓人。不说是锋利的刀具了,就算是实心棍棒,一棒子下来,也能砸死人。  

更何况是十几斤重的陌刀呢!  

“走,去试试看!”  

田白当场就来了兴趣。  

他可是在史书看到过,陌刀手前进的时候,那叫做如墙而进。  

想像一下,明晃晃的陌刀如墙而进,一方面可以有效鼓舞本方战士们的士气,一方面还可以非常严重的威慑敌人。  

宽大、锋利的陌刀给敌人带来的威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