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陶陶(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周敬王三十五年(公元前485年)夏,晋国执政赵鞅帅师伐齐之战。  

此战的结果是,晋国攻占犁地(今山东临邑西)和辕地(今山东禹城西北),拆毁高唐(今禹城县西南)的外城,袭击到赖地(今山东章丘西北),然后回师。  

其中,高堂乃是高氏的封邑,正是齐国五都之一,而犁地和辕地,则是国氏的重要城邑。  

当然,历史上这个时候,齐国内乱正急。  

高无丕、国书毒死国君阳生,扶持公子壬登上齐国君位,高氏国氏与田氏鲍氏之间正在争权夺利的时候。  

正因为这样,使得晋国能够深入了齐国腹心。  

而这一次,有了田白的搅局,虽然双方之间的关系依旧势如水火,但是,因为田氏、鲍氏退出朝堂势力范围,使得国氏、高氏反倒是能够腾出了更多的精力,来应付晋国。  

而赵鞅…  

这人俗称赵氏之日,乃是赵氏历代宗主中,最为顶尖的几人。  

他领军攻入了齐国境内,夺占了三四城之后,见到有了陷入齐国的危机,当即选择罢兵休战,带着晋国人,退出了齐国。  

如此惩戒齐国一番,既能显示了晋国的威仪,又能给了齐国教训。  

最重要的是,在齐人没有反应过来之前,就退出了齐国境内。  

那些打破了的城邑,府库里面的所得,自然是被晋国笑纳了。  

赵鞅此人生的极为聪明,他将夺得的东西,平等的分得了四份,然后四卿之家一家一份。  

至于自己所得的那一份,则是又分做了两份,分给了手下。  

实际上,在真实的历史上,赵鞅虽然算得上是贤主,但是却绝不是什么雄主。  

至于铸造刑鼎,将司法公之于众,的英明果敢…  

只不过是被人当了枪头罢了。  

赵鞅少年时分,就执掌了赵氏之主,年幼的他,行政能力低下,足足用几十年的时光,才学会了为政之道。  

当然,他的身边离不开董安于的帮助,此人身为赵鞅身边的谋臣,一手创立了晋阳这个赵氏新都的避祸之处来。  

而晋阳,却是的确如董安于预料的那样,接连救了赵氏数次。  

赵鞅能够执掌晋国正卿之位,实则是因为他步入仕途的时候,年纪小,生生用寿命熬死的对手。  

以晋国六卿轮流执政,依次递增的模式,只要能够熬死了自己前面的五个对手,那么一个下军佐,就可以登上了执政的宝座。  

而执政权力之大,却是又能够保证只要是连续有两代人作为执政,或者是一个人做执政的时间够久,那么就能让自己的家族,成为晋国最强大的家族。  

逃亡齐国的范氏,便是前一个晋国最强家族,而打跑了范氏、荀氏的赵鞅等,则会成为晋国下一任的最强家族。  

比如赵氏,摈弃之前历代执政主内,中军佐主外的做法,赵鞅执掌晋国之后,却是将权力抓的很重。  

甚至,原本属于六卿之列的范氏、中行氏,则是在赵鞅的一力坚持下,被废除了六卿之位。  

也就是说这个时候的晋国,在赵鞅的坚持下,废弃了传承了数百年的六卿制度,变成了四卿制度。  

晋国本来安稳的六卿轮流执政模式,变成了更容易被私人取代国命的四卿制度。  

实际上只要是稍微有点政治判断能力之人,都明白这种模式的危害之处。  

可以这么说,赵鞅此人,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契机。  

或者说,赵鞅才是晋国的掘墓人。  

当然,在历史上,到了元代之后,伴随着戏曲的出现,主要是有了元清两个异族朝廷的残酷统治之后,文人根据春秋晋国故事,编造了一出“赵氏孤儿”的戏码。  

自此之后,人们提起了赵氏,都是带着些许同情的心思的,而赵氏在人们的心中,也变成了正面形象。  

实际上一层层剥开历史的迷雾,就会发现,若是站在晋国的立场考虑,赵氏干的还真不是人事。  

按照规矩,赵氏做了皇帝,连上溯七代祖宗为帝的机会都没有的。  

架空了智伯这个中军佐权力的赵鞅,根本就想不到智伯和韩魏两家对他的怨恨。  

这一份怨恨,最终导致了智、韩、魏三家联合攻赵…  

赵鞅做晋国执政,已经整整八年了。  

在他的强权之下,晋国剩余四卿,彻底的沦为了配角。  

而大权独握的赵鞅,率军回到了晋国之后,却是发现智伯竟然妄图加大晋公的权力。  

赵鞅听着自己那黑黑瘦瘦的儿子赵毋恤的回答,心中怒火万丈。  

(历史上的赵毋恤,真的与美男子沾不上边,他能够成为了赵氏家主,是因为他能忍,这一点是赵鞅青年的时候所没有的,结合当时晋国环境,赵鞅才定下了赵毋恤为赵氏家主的规定。)  

但是,近三十年的从政,让赵鞅学会了一样喜怒不形于色的技能。  

他沉默的等待着。  

赵鞅伐齐,算是报了前些年他们与范氏、荀氏大战的时候,齐国参与其中的仇恨,洗刷了晋国的脸面。  

但是,这件事还没完。  

当年齐景公联合四国干涉晋国事务,这个仇,这个耻辱赵鞅不敢忘。  

他知道自己若想保持强权,那么必须将场子找回来。  

当年齐景公干涉晋国的时候,是拉拢的卫国、宋国、郑国一起的。  

赵鞅报复了齐国之后,当即乘着余威犹在,立刻派遣行人,前往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