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盗跖(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他脸上带上了自信,很是坚定地说:  

“我听说,国内有忧患的就攻打强国,国外有忧患的就去攻打弱国。  

如今您们田氏的忧虑在国内。  

我又听说田氏乞子有三次受封上卿的机会,都没有成功,是因为有大臣不拥护田氏。  

如今您打败鲁国来扩大齐国的国土,通过战争取胜来凌驾国君,通过打败鲁国来赢得大臣们的尊重。  

但是您的战功起不了作用,而且会更加被国君疏远。  

因此你田氏必须对上凌驾国君,对下胁迫群臣,如此一来,再求成大事,太难了。  

正所谓——君主骄横就会胁迫下臣,下臣骄纵就威胁君主,因此你是对上和国君有隔阂,对下和大臣有争斗。  

这样,田氏在齐国立足就很危险了。  

所以说不如讨伐吴国,讨伐吴国取得不了胜利,士兵在国外战死,大臣在内部空虚。  

因此你在上就没有了强大的大臣作为政敌,在下就没有士兵百姓的反对,孤立国君控制齐国的就只有您了。”  

田逆简直就要被这样的歪理邪说气笑了。  

他不动声色道:“很好。  

就算这样,我的军队已经向鲁国进发了,再调转去攻打吴国,大臣们怀疑我,怎么办?”  

子贡心中大喜,急道:“您先按兵不动,不要对鲁国开战,请让我去出使吴国,劝说吴王救援鲁国并讨伐齐国,您因此带兵和吴国交战。”  

田逆冷笑不已,知道眼前这人就是一个不通政治之人。  

他笑道:“好的,我同意了。”  

子贡大喜,弯腰拜谢之后,这才离去。  

鲍牧得知了消息之后,过来询问。  

田逆笑道:“鲍公勿忧,此人不过是一腐儒罢了,纵有胆色,但是,不知政局变故,却是与时局何益呢?”  

鲍牧问明白了事情的缘由,不由得长叹一声,转瞬他却是笑了起来:  

“小白曾与我分辩天下大势,其言儒门虽然声名显赫,但是,儒家之言却是不符合天下大势的。  

儒门若是想要得立与天下,却是需要国家定于一之后了。  

不但如此,儒家更是需要与法家言论结合,官员当深知法家之言,黎民当温习儒家之言,如此,才能畅行天下。  

这一天,吾甚往之啊!”  

鲍牧记得田白说的最后一句话——“为君者,当以人君面南三术为重。”  

此时看来,这儒门,果然正如小白所说,在这乱世,与国、于家毫无用矣!  

田逆轻笑:“我等伐鲁,并非是田氏之故,更非是邾国之事,实乃季姬的事情,惹怒了君候。”  

“可笑这儒门自喻显学,却是不能看透此事的根底,实乃…”  

田逆摇头而笑。  

他们哪里想要在这个时候讨伐了鲁国哟!  

不管是家族本枝这边,还是小白那边,现在最需要的就是时间。  

他们讨伐鲁国,这是再给了国内的高氏、国氏做大的机会,如此,殊为不智啊!  

但是,正所谓君辱臣死。  

齐侯遭遇了这等耻辱,哪怕是田乞亲自出面,也是压不下来的。  

若是田氏、鲍氏强行反对,反倒是让阳生心生隔阂。  

这么一来,他只是想要从田氏、鲍氏手中夺权的心思,就会转成了惩治田氏、鲍氏上面来。  

这样,他们不是在给自己找来了麻烦吗?  

田逆和鲍牧两人,先是去给鲁国送了国书,但是,鲁侯现在只是一个没有了权力的光杆司令,他又能怎么办呢?  

至于季康子,他怎么敢将妹子交给了齐国。  

这丫头寻死觅活的,怎么都不跟叔父季鲂侯分开。  

早早丧父的妹妹这个样子,季康子的心当即就软了,是以,对于齐使的到来,季康子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但是,却揣着糊涂。  

而从鲁国返回之后,鲍牧和田逆当即尽起屯兵在边境阿城的大军,朝着鲁国而去。  

阿城正好处在齐长城的一处关隘处。  

早些年的时候,齐人曾在边境上修建了一条城墙。  

这就是齐长城。  

实际上修建长城这件事,天下诸侯大都有做的。  

比如楚人。  

楚国在秦岭山脉靠临宛襄平原的一侧,修建了漫长的楚长城,燕人在边关修建了抵御中山国的长城…  

齐国一样是在和世递鲁国的一侧,修建了齐长城。  

这齐长城自少海(胶州湾)起,一直延绵到了黄河边上,将整个偌大的胶东半岛,分做了两半。  

自齐恒公开始,齐国就开始修建这条军事防线了,直到现在近乎两百年时间,少海段还没有修建妥当呢!  

而随着田白拿下了莒地之后,东段的修建,更是遥遥无期。  

因为莒地南移太多…  

阿城处在济水之畔。  

济水乃是四水之一,在先秦时代,名声很大。  

可以说,正是济水构筑了鲁国的西方边境。  

而鲁国正是依靠着沂水、济水、泗水,才能在齐国的攻势下,延续至今。  

阿地乃是齐国田氏掌握的大城之一,更是田氏的基本盘之一。  

这个地方本是齐国五都之一,自然是富庶的很。  

田氏当初拿到了这里,付出的代价可是很大的。  

鲍牧并没有带了多少兵马,就算是加上田逆所带的田氏军卒,也不过是两万人马,两百战车而已。  

他们的目标是灌地和阐地。  

灌地乃是济水东岸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