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盗跖(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之后。  

当然,也不是没有例外。  

同姓不婚的规矩,只是对周室诸侯有约束力,对于外姓诸侯的约束力并不强。  

比如宋人。  

宋国的婚姻是混乱的,一方面,他们在国势衰弱的时候,不得不实行周人的同姓不婚政策。  

另一方面,宋人乃是殷商贵族之后,是以,在他们强大的时候,就会遵守殷商规矩。  

殷商实行的叫做“内婚制”。  

内婚制就是超过五服之外的同姓成婚。  

五服指的是血缘关系五代之内,同姓成婚则是说,只要是子姓,不管是什么氏,都是可以结婚的。  

南子是卫灵公的正妻,自然是名正言顺的公子郢之母。  

按照周礼,不管是縢妾,还是世妇,亦或是御妇,他们生下的子嗣,都是要冠以“妻”的名下的。  

公子郢是南子名下唯一的儿子,她自然是要支持公子郢登基。  

但是,谁知道公子郢因为年幼的原因,是以却是推辞不就。  

无奈之下,南子只得扶持蒯聩的儿子子辄继位。  

她不计较蒯聩曾经刺杀她的事情,更是放过了蒯聩在晋国的扶持下,拥兵卫国边境的事实,毅然决定立蒯聩之子为君。  

但是,虽然子辄做了卫君,并且立了南子为太后,可是边境上毕竟有他的父亲拥兵而立,更为重要的是,蒯聩是有着晋国赵氏支持的。  

甚至,蒯聩的军队中,很多人直接穿戴的就是赵氏的铠甲模样。  

子辄请教与不在过问朝政的南子,南子生了一个计策。  

儒门素来都是维护宗法制度的,只要是儒门在卫国,那么自然就会拥护子辄的。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儒门一行返回了卫国。  

说到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件旧事了。  

十几年前,孔子在鲁国不得志,被排挤出了政治圈子之后,卫灵公有感儒门名声之大,于是许下了六万石黍米一年的俸禄。  

正因为这样,孔子毅然下了离开鲁国的决心。  

但是,哪知道,儒门到了卫国之后,卫灵公被孔子称为“丘未之见也,抑有卫灵公乎?”的明君,这个卫国历史上堪称是绝顶贤名的君主,却是并未使用孔子。  

反倒是他的徒弟,诸如子路等人,却在卫国做了高官。  

孔子气不过,于是一时气愤之下,离开卫国,开始流浪天下。  

他本以为以儒门的名声,想要在列国登临朝堂之上,自然是很简单的。  

但是,哪知道蹉跎了十几年时光,却是惶惶然若丧家之犬。  

这一次,南子相召,孔子正愁惹怒了楚国,又该朝那里去?总不能去了断发纹身的越国吧!  

正好,遇到了南子相召,儒门一行就从楚地返回了卫国。  

这位后世有着崇高地位的老先生,当时是何种心情,后世已经不得而知。  

但是,等到他返回卫国之后,却是发现,依旧是那些弟子能够做了高官,他这个学富五车之士,这个以恢复周礼为己任的先知,竟然再一次被束之高阁。  

老夫子差点没给气死,于是告诉弟子们:“谓卫灵公之无道”!  

(孔子曾经叮嘱弟子们,自己修改之后的春秋、诗书,后世徒子徒孙,一个字也不准修改。  

若是他的弟子们当真遵守了这一原则,那么他说出了这句话的时候,就是从楚国返回卫国之后了。因为这时候的卫灵公,才有了“灵”的谥号。)  

儒门弟子,这时候还围在孔子身边的,已经只剩下那些“指点江山”之人,真正有本事的弟子,大都在周游天下的时候,得到了诸侯们的赏识。  

在孔子周游天下的时候,不断有弟子开始在列国做官,等到他返回卫国之后,身边的弟子,已经很少了。  

鲁国乃是儒门发展的起始地。  

如此一来,自然有很多弟子就回到了鲁国。  

这些人能够出仕的,就辅佐君王,推广儒家,不能够出仕的,则按照孔子的教导,设立学校,教授推广儒家学说。  

实际上,这也是为不能出仕的弟子,谋取了一个养活自己的出路。  

毕竟这个时代,想要求学的花费并不低。  

甚至,能够出得起学费的,最低也要是士人的出身。  

这期间,就有一个大儒受聘与季孙氏。  

这人就是子贡。  

而田逆遇到的正是子贡。  

子贡是专门来见田逆的。  

原本按照子贡的地位,是无法见到田逆的,但是,田逆心中对这个名满天下的儒家很是好奇,于是便在行军途中接见了他。  

当时,子贡立在道左,田逆端站在车上。  

子贡行礼之后,说道:“尊敬的大夫啊,你讨伐鲁国是错误的。鲁国,是很难讨伐的国家。  

它城墙又薄又矮,它的土地又小又洼,它的国君愚蠢不施仁政,它的大臣虚伪而且没有用处,它的军民又都讨厌战争,因此不能和鲁国作战。  

您不如去讨伐吴国。  

吴国,城墙又高又厚,土地又广又深,兵甲又硬又新,大臣既有才能又衣食丰盛,精良的武器和士兵都在吴国,又派贤明的大夫防守,因此容易讨伐。”  

田逆是谁?  

这人可是人田氏壮年一代的军中第一人!  

他当即勃然大怒,说道:“你说的困难的,是别人认为容易的;你说的容易的,是别人认为困难的。你告诉我的这些话,是为了什么?”  

子贡弯腰,却是大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