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雁回血战(2/4)
壁雄关,也成为了九州各地进入中州的必经咽喉。
其中扼守北域与中州相连之处的,便是已被叛军攻破的雁回关。
与其他三座雄关一样,雁回关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作为一个关卡,而应该被叫作“关城”。关口的城墙依山势而建,千余年前,关卡的城墙就已修筑至百丈之高。
天衍录-地之篇中对其有“雁行至,亦回返”的记载,因而后世改名“雁回关”。
原本这样的险关,即便百万雄师也难以轻易攻破。但梁王与襄王的叛军,既然敢进犯雁回关,自然有所依仗——他们捕获了号称“天工巧匠”的世外方士成偃子,为叛军打造了一门有“金”、“火”源术加持的巨型攻城火炮。
利用世外的力量,叛军把雁回关的百丈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幸好叛军的资源只够这门火炮发射一次。不过,这也让原本可以轻松固守数月的守城战,变成了惨烈的城墙白刃战。
中州四大关的核心守备,都是五万护国玄甲军。
护国玄甲,是除御林圣甲以外最忠于皇帝的军队,因为玄甲军的统帅——四镇指挥使及属下所有大小将官、尉官、旗官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州世家子弟。
他们忠于皇权,保卫中州,实际上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家族与地位。玄甲军的标志是一套覆盖全身、漆黑如墨的鳞片乌钢甲,这套装备能够抵挡世间绝大多数的箭矢。同时,他们统一配备一柄坚硬锋锐的乌钢长刀,可裂石分金。
护国玄甲的装备只有朝廷的直属工匠——来自少府司的御用炼器师才能打造,运用的是天衍录-工之篇中繁复深奥的秘技,因此每一套玄甲装备都极为珍贵,朝廷每年都要搜刮九州各郡的不少材料,才能弥补二十万玄甲军的装备损耗。
昭平帝南下平叛时,带走了南关“崇山关”的四万护国玄甲,又从东、西两关各抽调了两万军队,最危险的北关五万玄甲一人未调,正是料到了北域叛军可能的动向。
只不过,即便是已经展现出超凡军事谋略的皇帝,也没有料到北域叛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攻破雁回关。
所以昭平帝才会吐血昏厥,按照他原本的计划:两个月平虞王,半个月修整,两个月回师中州,再集合兵力与北域决战,因此雁回关至少要守住五个月时间。
但雁回关如今一天告破,即使苦苦支撑的玄甲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理论上也只能守住一个月。
等到皇帝匆匆回援时,中州之地早已尽失。
丢失中州,失的可不仅仅是一州土地。失的更是所有御林军与护国军的家眷、族地,到那时,叛军根本不用攻下京都,只需要以中州为“人质”,昭平帝便只有自裁一条路了。
那时的雁回关下,城墙已破,墙外是如狼似虎的七十万叛军,墙内是昼夜不息浴血奋战的五万玄甲。
在这些玄甲身后,是几乎毫无防备的中州千里沃野,为了不让身在中州的家人遭难,他们只能用自己的铠甲和血肉去堆填城墙的缺口。只可惜,即便把上到雁回关镇北指挥使,下到挑柴喂马的杂役都全部填上去,也无法弥补敌我双方天堑鸿沟般的巨大人数差距。
破墙二十天后的雁回关,已经成为了一座血肉磨坊。
城墙缺口处堆起了十丈有余的尸山,到处是断臂残肢和焦黑的尸体。纵使玄甲军还占据着城楼制高权,纵使玄甲军个个装备精良、体格精悍能够以一当十,纵使镇北指挥使临危不乱步步为营构筑防御工事,也改变不了五万玄甲仅剩下一万五千残兵的事实。
时光飞逝,秋去冬来。自昭平元年秋祭叛王起兵作乱,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
生活在昭武三十年的百姓,恐怕已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年雁回关那场血战的细节了,但人们却还记得二十九年前的那个腊月格外的冷。
冷到从越州开始,一路向北都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冷到横贯大陆的卧龙江、划界岚州与青州的澜沧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浮冰。
日夜鏖战的雁回关也在腊月迎来了百年罕见的大雪,雪连下了五天五夜。
雪满天,血漫地,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耀眼的洁白与刺眼的殷红。
因为暴雪,已经连攻了二十五天的北域叛军决定暂时修整,等大雪停止后再一鼓作气拿下雁回关,毕竟这时的关里,只不过剩下了五千残军。
虽然这是他们付出了近二十万伤亡换来的辉煌战果。
对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叛军而言,踏过雁回关,中州、京都、天下,近在掌中!
九州中关注这场战局的各方势力都以为,雁回关的雪停之日,就是新帝皇朝覆灭之时。
那一天,关内剩余的五千玄甲军,吃完了人生最后一顿饭,每个将士身上都装好了可能一辈子也无法递到家人手上的遗书。
关外修整的五十万叛军,意淫着进入中州后怎么掠夺积累了数百年的丰腴膏脂。
梁、襄二王也在为拿下京都后如何瓜分天下而盘算自己的小心思。
就在这时,雪终于停了。
连日大雪戛然而止,太阳晟空昭昭。
五十万叛军在将领的指挥下开始整齐有序而缓慢地在雁回关前排兵布阵,五千玄甲在关内的拒马、铁蒺藜后用力缠紧手上的刀柄绷带。双方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决一死战!
不知是从哪一个瞬间开始,叛军当中突然有一个人听
其中扼守北域与中州相连之处的,便是已被叛军攻破的雁回关。
与其他三座雄关一样,雁回关已经不能简单地称作为一个关卡,而应该被叫作“关城”。关口的城墙依山势而建,千余年前,关卡的城墙就已修筑至百丈之高。
天衍录-地之篇中对其有“雁行至,亦回返”的记载,因而后世改名“雁回关”。
原本这样的险关,即便百万雄师也难以轻易攻破。但梁王与襄王的叛军,既然敢进犯雁回关,自然有所依仗——他们捕获了号称“天工巧匠”的世外方士成偃子,为叛军打造了一门有“金”、“火”源术加持的巨型攻城火炮。
利用世外的力量,叛军把雁回关的百丈城墙打开一个缺口,幸好叛军的资源只够这门火炮发射一次。不过,这也让原本可以轻松固守数月的守城战,变成了惨烈的城墙白刃战。
中州四大关的核心守备,都是五万护国玄甲军。
护国玄甲,是除御林圣甲以外最忠于皇帝的军队,因为玄甲军的统帅——四镇指挥使及属下所有大小将官、尉官、旗官几乎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州世家子弟。
他们忠于皇权,保卫中州,实际上就是在保卫自己的家族与地位。玄甲军的标志是一套覆盖全身、漆黑如墨的鳞片乌钢甲,这套装备能够抵挡世间绝大多数的箭矢。同时,他们统一配备一柄坚硬锋锐的乌钢长刀,可裂石分金。
护国玄甲的装备只有朝廷的直属工匠——来自少府司的御用炼器师才能打造,运用的是天衍录-工之篇中繁复深奥的秘技,因此每一套玄甲装备都极为珍贵,朝廷每年都要搜刮九州各郡的不少材料,才能弥补二十万玄甲军的装备损耗。
昭平帝南下平叛时,带走了南关“崇山关”的四万护国玄甲,又从东、西两关各抽调了两万军队,最危险的北关五万玄甲一人未调,正是料到了北域叛军可能的动向。
只不过,即便是已经展现出超凡军事谋略的皇帝,也没有料到北域叛军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攻破雁回关。
所以昭平帝才会吐血昏厥,按照他原本的计划:两个月平虞王,半个月修整,两个月回师中州,再集合兵力与北域决战,因此雁回关至少要守住五个月时间。
但雁回关如今一天告破,即使苦苦支撑的玄甲军战至最后一兵一卒,理论上也只能守住一个月。
等到皇帝匆匆回援时,中州之地早已尽失。
丢失中州,失的可不仅仅是一州土地。失的更是所有御林军与护国军的家眷、族地,到那时,叛军根本不用攻下京都,只需要以中州为“人质”,昭平帝便只有自裁一条路了。
那时的雁回关下,城墙已破,墙外是如狼似虎的七十万叛军,墙内是昼夜不息浴血奋战的五万玄甲。
在这些玄甲身后,是几乎毫无防备的中州千里沃野,为了不让身在中州的家人遭难,他们只能用自己的铠甲和血肉去堆填城墙的缺口。只可惜,即便把上到雁回关镇北指挥使,下到挑柴喂马的杂役都全部填上去,也无法弥补敌我双方天堑鸿沟般的巨大人数差距。
破墙二十天后的雁回关,已经成为了一座血肉磨坊。
城墙缺口处堆起了十丈有余的尸山,到处是断臂残肢和焦黑的尸体。纵使玄甲军还占据着城楼制高权,纵使玄甲军个个装备精良、体格精悍能够以一当十,纵使镇北指挥使临危不乱步步为营构筑防御工事,也改变不了五万玄甲仅剩下一万五千残兵的事实。
时光飞逝,秋去冬来。自昭平元年秋祭叛王起兵作乱,已经过去了四个多月。
生活在昭武三十年的百姓,恐怕已没有多少人还能记得当年雁回关那场血战的细节了,但人们却还记得二十九年前的那个腊月格外的冷。
冷到从越州开始,一路向北都下起了纷纷扬扬的鹅毛大雪,冷到横贯大陆的卧龙江、划界岚州与青州的澜沧江都出现了大面积的浮冰。
日夜鏖战的雁回关也在腊月迎来了百年罕见的大雪,雪连下了五天五夜。
雪满天,血漫地,天地间仿佛只剩下了耀眼的洁白与刺眼的殷红。
因为暴雪,已经连攻了二十五天的北域叛军决定暂时修整,等大雪停止后再一鼓作气拿下雁回关,毕竟这时的关里,只不过剩下了五千残军。
虽然这是他们付出了近二十万伤亡换来的辉煌战果。
对占据绝对人数优势的叛军而言,踏过雁回关,中州、京都、天下,近在掌中!
九州中关注这场战局的各方势力都以为,雁回关的雪停之日,就是新帝皇朝覆灭之时。
那一天,关内剩余的五千玄甲军,吃完了人生最后一顿饭,每个将士身上都装好了可能一辈子也无法递到家人手上的遗书。
关外修整的五十万叛军,意淫着进入中州后怎么掠夺积累了数百年的丰腴膏脂。
梁、襄二王也在为拿下京都后如何瓜分天下而盘算自己的小心思。
就在这时,雪终于停了。
连日大雪戛然而止,太阳晟空昭昭。
五十万叛军在将领的指挥下开始整齐有序而缓慢地在雁回关前排兵布阵,五千玄甲在关内的拒马、铁蒺藜后用力缠紧手上的刀柄绷带。双方心里都只有一个念头——决一死战!
不知是从哪一个瞬间开始,叛军当中突然有一个人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