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雁回血战(1/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纵观自天碑学院创立以来,有文字记录的九州皇朝史里,大楚帝国都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  

大楚的开国皇帝——楚高祖是平民出生,在推翻前朝大周国夺得天下大统前,他并无受敕封的爵位。  

因此,称帝后的楚高祖便任性地直接以自己的“楚”姓为国号。  

此后,天下皆避皇帝讳,世间除皇室一脉,其余原本“楚”姓均改为“褚”或“储”等字。九州之内,只要见到“楚”姓人士,必是皇室贵胄。凡有胆敢假冒皇家姓氏者,一经查实均是罪无可赦的诛灭九族之罪。  

大楚帝国传承至今,国祚绵延四百三十一年,当今的九州共主——昭武皇帝是帝国的第十七任主宰。  

昭武帝名承阳,字元昊,是先皇楚和帝的第六子。他自幼天赋异禀,聪慧过人,十岁时便有远超同龄人的卓越见识与沉稳心性,前朝太傅曾评价他“胸怀山海,心志凌云”。  

十五岁时,他便已精通天衍录的地之篇、兵之篇,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政治才能,被先帝力排众议立为太子。  

三年后,先帝薨逝,太子毫无悬念地继承大统,年号昭平。  

不过,当时还被称作昭平皇帝的他,甫一执掌江山,就遭遇了因为自己父皇的优柔寡断而酿出的藩王之乱。  

时间倒回至三十年前。  

昭平元年八月,被分封在北域拥有幽州三郡之地的梁王、拥有岚州两郡之地的襄王,联合南域越州的虞城郡王以及中州的安溪郡王,一共四个藩王,于秋祭之后骤然起兵造反,聚集百万之众,妄图染指皇帝之位。  

原本他们以为,刚刚即位的少年天子应该跟他父亲一样软弱可欺,听到这样声势浩大的诸王叛乱,早就吓得躲在皇宫里瑟瑟发抖了。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昭平皇帝不知通过什么途径提前截获了他们的谋逆计划,四个王爷刚一举兵,昭平帝便亲率三万御林圣甲军(直属皇帝的精锐部队,常备建制五万人)星夜出征,以疾风迅雷之势,在二十天之内剿灭了中州内部的安溪郡王,趁叛军未汇合时稳固了京都大本营的局势。  

所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年轻皇帝的这一手出奇制胜,展现了御林圣甲碾压级的实力以及自己的雷霆手段,震撼天下。  

在这短短二十天中,昭平帝不仅亲自指挥大军屡战屡胜,在攻破安溪郡城后,更亲手斩杀贼首——自己的皇伯安溪郡王。并将王府上下近百口,不论男女老幼全部押解京都斩首示众,以实际行动让天下人见识到自己完全不同于先帝的果决狠辣。  

昭平帝不到一個月就逆转了登基后内忧外患的不利局面,震慑了中州内所有还存着不臣之心的人,一代雄主之威初露端倪。  

在随后两个月时间里,稳定了后方的昭平皇帝再次亲率三万御林圣甲军和八万护国玄甲军(负责中州四大关隘防卫的精锐部队,常备建制为每关五万人,总二十万人)南下征讨越州虞城郡王。  

出征五十余日,连破十城,以摧枯拉朽之势,几乎全歼虞城郡王叛军的四十万主力,王师直逼叛王占据的越州州府——晴川城,并只用三天便破城。  

晴川城主,原越州节度使蒋燕兵败自杀。  

自知大势已去的虞城郡王,自缢谢罪,死前以血书上表乞降,希望能免去王府株连之祸。然而昭平帝却未能实现他这个叔叔的遗愿——对于叛贼家人,还是一如既往地全部押解京都斩首示众,这已经是给予皇族成员最大的体面了。  

自古以来,谋反叛乱都是轻则满门抄斩、重则株连九族之罪,若不如此,又岂能震慑天下那些觊觎皇位之心。  

顺利接管晴川城后,昭平皇帝的大军还未来得及修整,便收到军情急报:剩下的两个北域叛王趁昭平皇帝南下之际,已经集合了七十万之众,攻打中州北门户——雁回关。只一日便攻破城墙,雁回关告急!至多一个月后,七十万叛军将侵入中州,京都危矣!  

相传昭平帝接到此军报时,急火攻心,加上亲征时受的暗伤,一口淤血喷出,便不省人事昏了过去。  

中州,是整个九州大陆的中心,是一块由名为“九龙山脉”的陡峭环形山脉围合而成的盆地平原。  

如果从极高的天空向下俯瞰,会发现中州的地理形貌宛如一个“日”字。字的轮廓是环形的九龙山,中间的那一横,则是发源于大陆西北高原天幕山脉并贯穿整个九州大陆东流入海的巨河——卧龙江。  

卧龙江,真的彷如一条水龙般,自西向东击穿了中州环形山脉,然后在中州内部陡然收窄了河道,与外围九龙山上流下的众多支流共同交织出了水系丰富、土地肥沃的一州十郡之地。  

种种神奇的天造地设,仿佛有个伟大的天道意志在暗中谋划般,构建出了中州这片令人叹为观止的宜居福地,堪称“天府之州”。  

自人类文明发现这片肥沃的土地以来,中州就一直是九州毫无疑问的经济、政治、商业中心,不仅因为这里有最丰盛的农业物产,也因为中州拥有最无懈可击的天然屏障。  

在这一圈屏障之中,又恰好只有两处地势相对平缓的谷地,分别朝向南北两个方位,加上东西两处卧龙江的河道口,中州一共只有四处水陆可通行之处。  

这四处紧要之地,经过历代占据中州的皇朝不断建造、巩固,最终形成了“南北两陆、东西两水”四座宏伟坚实的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