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归心似箭(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二十八。  

中州,京都,皇城,翊坤宫。  

还有两天,一年一度的皇室团圆家宴就要来临了。  

这场盛宴,是楚氏皇族每年最大的庆典,也是除春祭大典外,昭武皇帝最在意的排场。  

不同于春祭大典旨在向群臣彰显帝王的威仪,皇室团圆家宴,则更多是对皇家宗族的恩威并济。  

即便在帝国最困难的那几年,它也没有停办过。甚至,没有降低过它奢华的规格。  

这一场宴席,光是食材花费,就超过了白银一百万两,更不用提整个宴会场所的装饰、布置,以及席间皇帝高兴起来后的赏赐。  

这场盛宴,也是每朝的皇族成员每年唯一一次能够齐聚一堂的机会。当然,这里面不包括已经分封到各自领地上的藩王们。  

如今,在独孤皇后与明玥公主连续两日的细致编排下,宴会菜谱、场地布置,以及数百位存世的楚氏皇族成员座席位次都已经安排妥当。  

只剩最后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就是昭武皇帝所在的主桌十个位置,坐哪些人。  

去年,除了皇帝的另外九个位置,恰好就坐皇太后、皇后,以及昭武皇帝的七个子嗣:四位皇子,三位公主。  

今年,就坐之人少了一位皇子…  

对此,独孤皇后有自己的想法:  

“依本宫看,不如让皇长子妃入座,她今年诞下龙孙,是陛下的嫡长孙,为皇家延嗣,劳苦功高,理应得此殊荣。”  

然而明玥公主,却并不赞同:  

“皇后娘娘,此举怕是不妥,四皇兄只是暂时未归,且四皇兄贵为亲王,倘若直接取消他的座席,不仅于理不合,更恐父皇不喜。”  

独孤皇后意味深长地看了明玥公主一眼,然后半玩笑似地说道:  

“人都不在了,位置留着也没用啊。”  

这句话,让明玥公主的脸色瞬间变得极为寒冷。她身后的侍女桃夭听到皇后的话,下意识地向公主靠近了一些,然后轻轻扯了扯公主华美的金丝羽裳。  

就连桃夭都能看出来,皇后就是在触明玥公主的逆鳞,为的,恐怕就是让这位帝国最耀眼的公主在人前失仪。  

好在,明玥公主并非是个没有城府的花瓶,她只是冷冷地回复皇后:  

“兹事体大,怕不是皇后娘娘能独自决定的,不如将此事交由父皇亲自定夺。”  

独孤皇后看着明玥公主那冷若冰霜的脸,突然轻笑了一声。  

她的笑让明玥公主更加不悦,但公主也没有理会,只是保持着端庄姿态,坐在那里。  

“明玥啊,你今年,有十九了吧?”  

“回皇后娘娘,正是。”  

“倒是比你母亲当年进宫时还年长了一岁。”  

皇后提起怡贵妃,明玥公主不知她何意,并未接话。  

独孤皇后倒也不在意,继续自顾自地说着。  

“我还依稀记得当年,你的母亲也是如你这般风姿绝代,美的摄人心魄,让半个九州都为之倾倒,连陛下都不能抗拒,加入了争夺她的行列。”  

“如今的你,更胜你母亲当年。”  

“本宫也算是见识过世间无数珍宝了。可本宫见过的所有明珠宝玉里,没有一件如你的眼眸那般璀璨。本宫见过的奇花异草里,没有一株似你的容颜那般娇艳。甚至本宫见过的历朝历代的名师画作中,都没有哪一位仙子美人,比你的气质更加出尘脱俗。”  

明玥公主仍然是那副不冷不热的样子,宠辱不惊,她淡淡地回了一句:  

“谢皇后娘娘夸奖。”  

独孤皇后又轻轻地笑了一声,她饶有兴致地注视着明玥公主。  

“夸奖么…呵呵。明玥啊,身为女人…若是太过耀眼,也不见得是什么好事。”  

“有的时候,我不禁好奇,将来你又会引起多少人的争夺,你最终会成为谁的眷侣,什么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你。”  

独孤皇后那似笑非笑的模样,不断挑战着明玥公主的忍耐力,她的胸口甚至因此有了明显的起伏。  

“这就不劳皇后娘娘费心了。有父皇在,四海升平,就算我再耀眼,也不敢有人觊觎。况且明玥暂时还未有婚配他人的打算,将来即便有,也是父皇与我的母妃作主。”  

“那是自然。呵呵…想必陛下一定会给你安排一门天底下最好的亲事吧。”  

孤独皇后那令人生厌的嘴脸,被桃夭看在眼里,她面上无波无澜,却在心里不停地骂着:  

呸呸呸,老妖婆。  

从雁回关出发,经过一天一夜的奔波,徐林一行人已经进入了中州的核心腹地。  

他们沿途经过的村镇、城郭,远比在岚州时所见的要繁华,就连道路也变得更加宽阔、平坦。  

这也大大加快了他们返回京都的进程。  

临近除夕,家家都在欢庆这一年一度的团圆佳节,但凡有人烟之处,都洋溢着喜悦祥和的气氛。  

这一路上,金鹏与南宫熙这两位世外之人,对眼前的人间烟火很是好奇,兴致勃勃。可萧崎却一直闷闷不乐,似乎有些心事。  

“萧大人,我们还有多久能到京都啊?”  

徐林与萧崎同乘一驾马车,所以时常与他聊天闲谈。  

“嗯…过了前面的镇子,再过一片树林,应该就可以到京郊,总的算来,不足二百里地。不出意外的话,腊月三十午时左右可到京都。”  

“太好了!没想到,居然可以赶上家里的团圆饭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