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子徐林(1/3)
大楚帝国昭武二十九年,腊月初一。
晨钟三响,东方初白。
浑厚的钟鸣声在古朴的建筑群间穿行,如涟漪般扩散至包围这群建筑的山林间,惊起一片飞鸟。
坐落于北域岚州天碑山上的这片奇伟建筑群,正是大楚帝国的最高学府,天下之文枢——天碑学院。
往日井然有序的学院,今晨却略有些嘈乱。
辰时未至,学院内几乎所有的学子便已起床,洗漱完毕,或独自脚步匆匆,或三两成群,均不约而同地向着学院中心的礼堂汇聚。
今天,这里将迎来一位他们期待许久的贵客。
当初得知这位贵客要大驾光临时,全院师生整整欢庆了一天。
就连一向抱朴守素的院首大人,也特地亲自下山,从山脚的镇上雇了最好的木工石匠,对学院内外进行了一番修缮与装潢,可见全院上下对此事的重视。
不过,今天这个大日子,也苦了学院里著名的“早起困难户”——徐林(字丛安)。
其他学子已经陆续汇聚到接待贵客使用的礼堂——明理殿时,徐林还在自己的被窝里仍未醒来。
“砰!”
徐林的房门被人一脚踹开。
首当其冲踏入徐林寝房内的,是一名面容英朗、身姿健硕挺拔的青年学子,名李栎(字乔阳),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位同样风度翩翩的年轻人。
“无可救药!徐丛安,你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怒视着被窝里的徐林,李栎大声呵斥,随后一把掀掉了他的棉被。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大步踏出房门,离开时仍余怒未消。
“这…乔阳,你这又是何必。”
跟着进来的另一名学子江源(字逸澜)微微怔住,面对李栎一如既往的暴脾气,他只好朝着对方的背影劝解。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他自幼…自幼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圣人云,‘积习难返’。”
替这个懒虫找完借口,江源回头看了看在床榻上蜷缩成一团的徐林,他散乱的头发遮住了面庞,此刻正因为初冬清晨的寒冷而瑟瑟发抖。
不知何故,江源的眼中竟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丛安,快些起来吧!你这身子怕是受不了冻的,小心染了风寒。况且…今天这个日子,你自己不也是心心念念许久了吗?”
江源也不好替他重新盖上被子,只能出言规劝。
本以离开的李栎实在看不惯江源的婆妈,从身后拽着他,把江源拖出了屋外。
同来的第四名学子周舫(字牧舟)则始终倚在门框上一语未发,饶有兴趣地看着“戏”。直到李栎与江源离开了房间,他也快步跟上了二人,并未理睬床上的徐林。
三人走了没几步,江源挣脱李栎的手,仍是不放心地驻足转身,高声向着徐林的房间补了一句:
“丛安,加把劲,咬咬牙起床吧!我们在明理殿等你,你可千万千万莫误了时辰!”
可惜无人回应。
“还加把劲?咬咬牙?这是该加把劲、咬咬牙的事吗!?江逸澜,你可不能再这样纵容他了!你真当自己是那小子的保姆了吗!?”
李栎一边继续拉拽江源往前走,一边愤愤地斥责。
“这个徐丛安,平日里早课从不见人影也就罢了!连学院每年的春祭大典都连续缺席了两次,成何体统!赵教授已经言明,如若他明年再敢第三次缺席,就要将他从学院除名逐回原籍,以正学院之风!届时…”
李栎痛心疾首的斥骂声,随着三人的脚步渐行渐远,渐不可闻,但他语气中那种强烈的不满与焦虑仿佛凝固在了走廊的空气里,久久不能散去。
待三人彻底走远,徐林才缓缓地从床榻上坐起。
他略带灰暗的长发披散至胸前,若隐若现间显出一张苍白消瘦的脸——眼窝深陷,一副气血两亏之相,仿佛年纪轻轻,就快到了行将就木的田地。
“呼…”
徐林一个深呼吸,冬日清晨的冷冽空气让他瞬间清醒了几分。
“君子知行合一…君子知行合一…”
徐林小声地念叨着什么,声音细若蚊吟,轻到只有自己能听见。
腊月的清晨实在不是穿着里衣就能支撑的,被冻得哆哆嗦嗦的徐林摇晃着起身,去取衣架上的学士袍。
这时,徐林瞥见地上摊在一旁的棉被,回想起刚刚睡意朦胧间发生的一切。
他眼前浮现出那几位同窗好友的脸,心里不自觉地涌起了一丝暖流。
李栎几人,表面上看是“来者不善”,尤其是李栎,嘴里没一句好话,但实际上徐林知道,朋友们是真心在替他着急,为他担忧。
只是,徐林自己也很无奈,他无法早起的“原因”,是自己天生患有极为罕见的隐疾。
徐林三岁时,他的父母发现小徐林的体力明显弱于同龄人。当其他同龄孩童精力旺盛满地满街乱跑时,徐林却连多走几步都会加重呼吸。徐父徐母一开始只觉得徐林是患了什么胸肺疾症,便带他去看了县里的郎中。结果一番诊脉下来,却发现了小徐林的脉象极不寻常,县里的郎中完全诊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后徐母带着徐林用了近一年时间,一路从青州老家不远千里去中州寻访名医,却始终查不出病因。
最后,就连徐父托关系找到京都神医沈念出手,沈神医也是束手无策。
神医几番尝试诊治无果后说,徐林应是患了一
晨钟三响,东方初白。
浑厚的钟鸣声在古朴的建筑群间穿行,如涟漪般扩散至包围这群建筑的山林间,惊起一片飞鸟。
坐落于北域岚州天碑山上的这片奇伟建筑群,正是大楚帝国的最高学府,天下之文枢——天碑学院。
往日井然有序的学院,今晨却略有些嘈乱。
辰时未至,学院内几乎所有的学子便已起床,洗漱完毕,或独自脚步匆匆,或三两成群,均不约而同地向着学院中心的礼堂汇聚。
今天,这里将迎来一位他们期待许久的贵客。
当初得知这位贵客要大驾光临时,全院师生整整欢庆了一天。
就连一向抱朴守素的院首大人,也特地亲自下山,从山脚的镇上雇了最好的木工石匠,对学院内外进行了一番修缮与装潢,可见全院上下对此事的重视。
不过,今天这个大日子,也苦了学院里著名的“早起困难户”——徐林(字丛安)。
其他学子已经陆续汇聚到接待贵客使用的礼堂——明理殿时,徐林还在自己的被窝里仍未醒来。
“砰!”
徐林的房门被人一脚踹开。
首当其冲踏入徐林寝房内的,是一名面容英朗、身姿健硕挺拔的青年学子,名李栎(字乔阳),他的身后还跟着两位同样风度翩翩的年轻人。
“无可救药!徐丛安,你当真是朽木不可雕也!”
怒视着被窝里的徐林,李栎大声呵斥,随后一把掀掉了他的棉被。
然后他头也不回地大步踏出房门,离开时仍余怒未消。
“这…乔阳,你这又是何必。”
跟着进来的另一名学子江源(字逸澜)微微怔住,面对李栎一如既往的暴脾气,他只好朝着对方的背影劝解。
“其实也不能全怪他,他自幼…自幼便养成了这种习惯。圣人云,‘积习难返’。”
替这个懒虫找完借口,江源回头看了看在床榻上蜷缩成一团的徐林,他散乱的头发遮住了面庞,此刻正因为初冬清晨的寒冷而瑟瑟发抖。
不知何故,江源的眼中竟闪过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丛安,快些起来吧!你这身子怕是受不了冻的,小心染了风寒。况且…今天这个日子,你自己不也是心心念念许久了吗?”
江源也不好替他重新盖上被子,只能出言规劝。
本以离开的李栎实在看不惯江源的婆妈,从身后拽着他,把江源拖出了屋外。
同来的第四名学子周舫(字牧舟)则始终倚在门框上一语未发,饶有兴趣地看着“戏”。直到李栎与江源离开了房间,他也快步跟上了二人,并未理睬床上的徐林。
三人走了没几步,江源挣脱李栎的手,仍是不放心地驻足转身,高声向着徐林的房间补了一句:
“丛安,加把劲,咬咬牙起床吧!我们在明理殿等你,你可千万千万莫误了时辰!”
可惜无人回应。
“还加把劲?咬咬牙?这是该加把劲、咬咬牙的事吗!?江逸澜,你可不能再这样纵容他了!你真当自己是那小子的保姆了吗!?”
李栎一边继续拉拽江源往前走,一边愤愤地斥责。
“这个徐丛安,平日里早课从不见人影也就罢了!连学院每年的春祭大典都连续缺席了两次,成何体统!赵教授已经言明,如若他明年再敢第三次缺席,就要将他从学院除名逐回原籍,以正学院之风!届时…”
李栎痛心疾首的斥骂声,随着三人的脚步渐行渐远,渐不可闻,但他语气中那种强烈的不满与焦虑仿佛凝固在了走廊的空气里,久久不能散去。
待三人彻底走远,徐林才缓缓地从床榻上坐起。
他略带灰暗的长发披散至胸前,若隐若现间显出一张苍白消瘦的脸——眼窝深陷,一副气血两亏之相,仿佛年纪轻轻,就快到了行将就木的田地。
“呼…”
徐林一个深呼吸,冬日清晨的冷冽空气让他瞬间清醒了几分。
“君子知行合一…君子知行合一…”
徐林小声地念叨着什么,声音细若蚊吟,轻到只有自己能听见。
腊月的清晨实在不是穿着里衣就能支撑的,被冻得哆哆嗦嗦的徐林摇晃着起身,去取衣架上的学士袍。
这时,徐林瞥见地上摊在一旁的棉被,回想起刚刚睡意朦胧间发生的一切。
他眼前浮现出那几位同窗好友的脸,心里不自觉地涌起了一丝暖流。
李栎几人,表面上看是“来者不善”,尤其是李栎,嘴里没一句好话,但实际上徐林知道,朋友们是真心在替他着急,为他担忧。
只是,徐林自己也很无奈,他无法早起的“原因”,是自己天生患有极为罕见的隐疾。
徐林三岁时,他的父母发现小徐林的体力明显弱于同龄人。当其他同龄孩童精力旺盛满地满街乱跑时,徐林却连多走几步都会加重呼吸。徐父徐母一开始只觉得徐林是患了什么胸肺疾症,便带他去看了县里的郎中。结果一番诊脉下来,却发现了小徐林的脉象极不寻常,县里的郎中完全诊不出个所以然来。
而后徐母带着徐林用了近一年时间,一路从青州老家不远千里去中州寻访名医,却始终查不出病因。
最后,就连徐父托关系找到京都神医沈念出手,沈神医也是束手无策。
神医几番尝试诊治无果后说,徐林应是患了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