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子徐林(2/3)
种源自先天的怪病。这病找不到病根,也就无从医治,最终只能定性为一个“天生畸症”的结果。
虽无法可医,但沈神医对徐林的这“畸症”的症状判断却是极为准确的:根据脉象推测,患者的气血会随着日常活动不断流失,并且,即便患者白天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身体进入睡眠后,全身血气也将降至谷底,使得次日清晨的身体复苏甚为困难。
而且这种症状还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明显。患者至弱冠之岁时,将连日常生活自理都困难;到而立之年时,患者将逐渐失去一切行动能力,并且极有可能在某一日睡下后,便就此长眠了。
年幼时,徐林对自己的病尚不知情,随着他逐渐长大懂事,他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体弱现象,因为他常常只做一点小的运动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十一岁时,他开始频繁出现早上起不来床的情况。满心疑惑之下,他终于忍不住向母亲追问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瞒了儿子近十年的徐母,终于是抵不过徐林的追问,将天生畸症的一切对徐林道明。徐母声泪俱下地对徐林说,是自己对不起他,未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高矮美丑,皆为天意。
徐林从小就是个敬爱父母的良善孝子,知道生病的事后,他幼小的内心中虽有对残酷真相的惊骇,有对不公命运的愤懑,却绝无对父母的怨怒。
然而,自知道真相的那天起,这种注定早夭的命运,还是彻底改变了这个天资聪慧的少年。
徐林的性格变了,变得孤僻而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因身体不好而喜静不喜动,但病情逐渐加重之后,徐林就索性不接触除了父母兄妹之外的任何人了。
渐渐地,外人都知道徐家有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凡事都要人伺候的“二公子”,时常在背后议论、调笑。
不过,本以为会在清冷中默默过完一生的徐林,却在十五岁时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
那一年,父亲徐坚因在青州老家任县令的政绩出众,得到当朝太师赏识,从一届微末地方官被征召升迁进了中州京都太师府任职。全家人也跟着父亲鸡犬升天,搬进了京都生活。
大楚帝国的行政区划沿用了前朝形制,分为州、郡、县三级。
天下分九州,以帝国权力中心的中州为圆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划两州,每州再分设十郡,每郡又设十县,县级之下,有亭、里等大小辖制不计其数。
帝国朝廷的官员体系,只任命、管理、监督到郡一级,在这个体系内的,是属于真正吃皇粮的朝廷命官,共有九品之分。
最下等的九品官是负责管理下级属地的郡丞,而郡丞之下的县令、亭长等等官员,他们只有官籍而无官品高低之分,按照京都贵族老爷们的说法,“都是芝麻绿豆,还分什么大小”。
一郡之地的最高长官——承宣布政使则是六品,掌管一郡所有的军政大权。布政使代表了朝廷的施政意志,是皇权的触手,也是整个帝国官员系统从中央到地方最重要的纽带。
与布政使平级的郡级地方官员还有不少,但只有布政使有资格每年入京述职。可以说,承宣布政使是被视作“帝国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的,因此布政使的六品官阶也成了地方官员进入京都任“京官”的最低标准。
换言之,非贵族、公卿世家出身的普通官员,必须在地方上努力干到六品,才能摸到入京为官的门槛。像徐林父亲这种,从没有品级的县令直接升迁到京都的太师府里任职的履历,绝对称得上是奇遇。
可以预见的是,徐家在青州的祖坟,在徐父升迁之后的若干年里,都会成为各路风水大师观摩、学习的圣地。
徐父进京履职的那天,因为大楚律法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及平民严禁在京都内骑乘。但随行的徐林又因身体孱弱,在长途跋涉后已经无法自己行走了。所以心疼儿子的徐父只能含泪花重金(京都的花销对于刚刚入京的徐家来说确是贵的夸张)雇了一顶轿子把徐林抬进太师府安排的宅院中。
于是那一天,穿着土气的徐家一行人,伴着一顶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华贵轿子,就这么“招摇”地穿城而过,成了昭武二十四年的一则趣闻。
京都士族谈及这个从地方升迁来的小府官一家,都觉得这指不定是哪个大姓的乡下穷亲戚,如此急于显摆,果然中州之外,皆是教养不济,粗鄙不堪。
而徐林因为自己的病状,也稀里糊涂地被描绘成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纨绔子弟,一时之间,竟成了京都士族教育子女的反面典型。
有了这些闲言碎语的铺垫,徐林干脆顺势在人前营造出一个好吃懒做的废柴公子形象。让外人以为,他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睡懒觉”与“手无缚鸡之力”只是自己从小娇生惯养形成的“不愿”,而非身患绝症的“不能”。
就连如今在天碑学院的同寝好友三人,也只有江源知道一点实情。毕竟徐、江两家是青州世交,江源从小便与徐林相识,对他的真实情况略有耳闻。
正因如此,两年前徐林在刚进入天碑学院偶遇江源时,特意叮嘱了他不要泄露任何有关他生病的事。
至于进入天碑学院,则源自徐林成年后的“梦想”。
此“梦”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梦。
随着年龄的增大,徐林睡眠时间
虽无法可医,但沈神医对徐林的这“畸症”的症状判断却是极为准确的:根据脉象推测,患者的气血会随着日常活动不断流失,并且,即便患者白天不进行任何体力活动,身体进入睡眠后,全身血气也将降至谷底,使得次日清晨的身体复苏甚为困难。
而且这种症状还会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大而越来越明显。患者至弱冠之岁时,将连日常生活自理都困难;到而立之年时,患者将逐渐失去一切行动能力,并且极有可能在某一日睡下后,便就此长眠了。
年幼时,徐林对自己的病尚不知情,随着他逐渐长大懂事,他开始察觉到自己的体弱现象,因为他常常只做一点小的运动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十一岁时,他开始频繁出现早上起不来床的情况。满心疑惑之下,他终于忍不住向母亲追问自己是不是得了什么怪病。
瞒了儿子近十年的徐母,终于是抵不过徐林的追问,将天生畸症的一切对徐林道明。徐母声泪俱下地对徐林说,是自己对不起他,未能给他一个健康的身体。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高矮美丑,皆为天意。
徐林从小就是个敬爱父母的良善孝子,知道生病的事后,他幼小的内心中虽有对残酷真相的惊骇,有对不公命运的愤懑,却绝无对父母的怨怒。
然而,自知道真相的那天起,这种注定早夭的命运,还是彻底改变了这个天资聪慧的少年。
徐林的性格变了,变得孤僻而敏感。虽然他从小就因身体不好而喜静不喜动,但病情逐渐加重之后,徐林就索性不接触除了父母兄妹之外的任何人了。
渐渐地,外人都知道徐家有一个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凡事都要人伺候的“二公子”,时常在背后议论、调笑。
不过,本以为会在清冷中默默过完一生的徐林,却在十五岁时迎来了人生的重大转机。
那一年,父亲徐坚因在青州老家任县令的政绩出众,得到当朝太师赏识,从一届微末地方官被征召升迁进了中州京都太师府任职。全家人也跟着父亲鸡犬升天,搬进了京都生活。
大楚帝国的行政区划沿用了前朝形制,分为州、郡、县三级。
天下分九州,以帝国权力中心的中州为圆心,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各划两州,每州再分设十郡,每郡又设十县,县级之下,有亭、里等大小辖制不计其数。
帝国朝廷的官员体系,只任命、管理、监督到郡一级,在这个体系内的,是属于真正吃皇粮的朝廷命官,共有九品之分。
最下等的九品官是负责管理下级属地的郡丞,而郡丞之下的县令、亭长等等官员,他们只有官籍而无官品高低之分,按照京都贵族老爷们的说法,“都是芝麻绿豆,还分什么大小”。
一郡之地的最高长官——承宣布政使则是六品,掌管一郡所有的军政大权。布政使代表了朝廷的施政意志,是皇权的触手,也是整个帝国官员系统从中央到地方最重要的纽带。
与布政使平级的郡级地方官员还有不少,但只有布政使有资格每年入京述职。可以说,承宣布政使是被视作“帝国磐石”而委以地方重任的,因此布政使的六品官阶也成了地方官员进入京都任“京官”的最低标准。
换言之,非贵族、公卿世家出身的普通官员,必须在地方上努力干到六品,才能摸到入京为官的门槛。像徐林父亲这种,从没有品级的县令直接升迁到京都的太师府里任职的履历,绝对称得上是奇遇。
可以预见的是,徐家在青州的祖坟,在徐父升迁之后的若干年里,都会成为各路风水大师观摩、学习的圣地。
徐父进京履职的那天,因为大楚律法规定:三品以下官员及平民严禁在京都内骑乘。但随行的徐林又因身体孱弱,在长途跋涉后已经无法自己行走了。所以心疼儿子的徐父只能含泪花重金(京都的花销对于刚刚入京的徐家来说确是贵的夸张)雇了一顶轿子把徐林抬进太师府安排的宅院中。
于是那一天,穿着土气的徐家一行人,伴着一顶与他们格格不入的华贵轿子,就这么“招摇”地穿城而过,成了昭武二十四年的一则趣闻。
京都士族谈及这个从地方升迁来的小府官一家,都觉得这指不定是哪个大姓的乡下穷亲戚,如此急于显摆,果然中州之外,皆是教养不济,粗鄙不堪。
而徐林因为自己的病状,也稀里糊涂地被描绘成了一个没有自理能力的纨绔子弟,一时之间,竟成了京都士族教育子女的反面典型。
有了这些闲言碎语的铺垫,徐林干脆顺势在人前营造出一个好吃懒做的废柴公子形象。让外人以为,他在生活中所表现出的“爱睡懒觉”与“手无缚鸡之力”只是自己从小娇生惯养形成的“不愿”,而非身患绝症的“不能”。
就连如今在天碑学院的同寝好友三人,也只有江源知道一点实情。毕竟徐、江两家是青州世交,江源从小便与徐林相识,对他的真实情况略有耳闻。
正因如此,两年前徐林在刚进入天碑学院偶遇江源时,特意叮嘱了他不要泄露任何有关他生病的事。
至于进入天碑学院,则源自徐林成年后的“梦想”。
此“梦”是真正字面意义上的梦。
随着年龄的增大,徐林睡眠时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