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9章 准备(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志於在青史上留个贤後之名的张星彩,对皇帝喜欢享乐,不思进取的行为,肯定是想要督促一番的。  

只是她又知道,皇帝这种惫怠性子,直接劝说,只会有反效果。  

而且现在大汉内有贤臣,政治清明;外有虎将,披坚持锐。  

治下百姓又是安居乐业,颇有前汉黄老无为而治的遗风。  

更别说国力蒸蒸日上,汉室三兴指日可待。  

所以只能迂回劝说。  

幸好她现在虽不能直接干预朝政,但身为皇後,掌管内宫,控制内府,合情合理。  

“既然前方冯明文主持,陛下不用担心,那陛下好歹也应该分些心思,管一管後方之事。”  

“後方?”  

阿斗一怔,後方不就是这?  

歌舞升平的,能有啥事?  

皇後面有无奈之色,提醒道:“是塞北草场。”  

阿斗果然中计:“塞北草场又出事了?”  

为什要说又?  

“这不是很正常吗?今年内府的草场,已经被积雪压死了一百多头羊。”  

“还有那些从漠北流窜过来的胡夷,趁着下雪,时不时地闯到草场偷抢,损失也不小。”  

当年冯大司马领军驱逐西部鲜卑,自凉州到九原的塞外,胡人几乎为之一空。  

偌大的草原,就这空着岂不是浪费?  

於是朝廷出了政策,鼓励大夥出塞跑马圈地,开草场剪羊毛。  

圈多少都受到朝廷的承认。  

圈到就是赚到!  

朝廷十年之内,只会派出牧监,按地皮收羊头税,其余不管。  

至於十年之後是个什章程。就看实际情况而论了。  

以羊毛纺织如此火热的行情,十年啊,整整十年,说是黄金十年都不过分。  

这个政策一出,但凡有点门路有点能力的家族,哪个不心动?  

就连那些小家族,也纷纷联合起来,想要去塞外圈个地皮,给家添些进项。  

虽然汉人不善於放牧,但在大汉可以招到给自己放牧的胡人朋友啊!  

更别说还有某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劳力公司CEO,承诺可以租售各种劳力。  

甚至只要你出的起钱,农学院还能提供畜牧业上的技术支持。  

比如说青料塔。  

所以现在塞外草场背後的堂号数不胜数,五花八门。  

什忠义会,什忠君会,什雍梁社,什蜀益社…  

就连原本在南中混的花小五,也偷偷套了个马甲,薅了一把北方胡狄的羊毛,给南中的族人搞了点福利。  

南中现在的精神文明搞得还是挺不错的。  

逢年过节的时候,不少夷人甚至还会主动祭拜怀念一下诸葛太公。  

感谢太公给了他们种植甘蔗,享受甜蜜生活的机会。  

汉夷如一嘛,夷人也是汉家天子的子民。  

大汉军中,尤其是步卒弓兵,南中夷人不少。  

这些夷兵,不但闻战则喜,而且以战死为荣。  

颇有为高祖皇帝征战天下的板楯蛮之风。  

看在汉家天子子民这忠勇的份上,大夥自然也就对花小五抢食吃睁只眼闭只眼了。  

换成以前在益州时,不搞她个“蛮女放荡,暴毙而亡”才怪!  

现在,没人能打得过镇东将军。  

镇东将军夫人招摇过街,只会让人羡慕嫉妒恨得咬牙切齿——竟是让蛮女捡了漏,挑个如此出众的郎君,真是令人恼恨。  

皇家内府,同样也不会放过这种获取暴利的机会,甚至提前偷偷地在塞外圈了不少地,而且还是水草丰茂的草场。  

更可恶的是,还利用皇家的名义,近水楼台先得月,从农学院拐了不少学生。  

塞外草场的火热,引得早年迁入塞内的胡人,也有人说怀念塞外风景,想要回去看看。  

然後被人一巴掌拍到地上:  

你以为大汉是什地方?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没死就快爬起来给老子种地上工去!  

汉人出塞圈地放羊,胡人入塞种地上工,这颠倒混淆的世界,根本没地方讲理!  

当然啦,高利润,特别是暴利,总是伴随着高风险。  

草原上的胡人,就如同韭菜一般,割了一茬又一茬,总还是会时不时地从某些地方冒出来。  

而且大汉现在主要精力,还是要放在平灭内贼上,对塞外没办法分出太多精力。  

所以塞外的草场,面对时不时不知从哪个角落冒出来的胡人,自保多半是靠自己。  

也幸好大汉武风甚强,出塞行走的汉家子几乎是人人携弓配刀。  

再加上大司马又率领大军把草原提前清扫了一遍。  

但凡大点的部落,不是被干掉了就是跑路了。  

面对各种有活力社团组成的保安队,而且保安队手还有军中淘汰下来的旧式装备。  

说白了,就是大汉版东印度公司。  

那些东一片西一帮不服王化的原始小部落,自然是成不了气候。  

只能去小偷小摸小抢,而且还是冒着成为劳力的风险。  

他们也不想啊,可是漠北实在太冷了!  

食物也是无比短缺。  

可恶的汉人,强行占了他们的草场,还一副我就是草原主人的嘴脸,他们难道不应该回南方种地吗?  

然後富有四海的汉家天子表示: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没听说过吗?  

还敢偷朕的羊!  

简直是自寻死路!  

“怎又让那胡贼偷抢了去?内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