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9章 准备(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的人怎办事的?”  

被偷了几头羊,汉家天子心痛得很。  

“年年都有的事,家家都免不了,怪不得底下那些人。”  

皇後倒是难得为内府的草场主事人说了句话。  

“这草原上本就是胡人的天下,朝廷现在又没办法派大军驻守,光靠那些保安队,疏漏在所难免。”  

天子一听,啧了一下,也是叹气:  

“没办法,贼子不灭,朝廷也抽不出太多兵力。”  

现在朝廷也不是说没兵力投放草原。  

但是那点兵力放到浩瀚无比的大漠,就算天天马不停蹄巡逻各处草场,那也得一个多月。  

所以只好沿着前汉遗留下来的关塞残址修建坞堡,三一小坞,十一大堡。  

各家草场,基本都是以坞堡为中心圈地。  

真要贪心,跑得太远去圈地,那就自求多福。  

大坞堡不是像前汉关塞那样用泥土草木做材料,而是直接上人工石。  

还修得奇形怪状,棱棱角角的很不规则。  

这些半永久性的人工石大坞堡,就像一枚枚钉子,死死地钉在草原上。  

但这也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成本的提高和修建速度缓慢。  

“河北一战若有所获,大漠从西至东,怕是胡人为之一空,边塞至少得十年安宁。”  

皇後温声细语,藏着无比残忍残酷的预期事实,她非常相信自家妹夫的手段:  

“陛下还是要提前做些准备才是。”  

河北一战若能胜,整个北方,就算是落入大汉手中。  

比北方更北的塞外,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军事上,特别是经济上,都有进一步加强控制乃至治理的需求。  

这就要求朝廷投入更多的资源。  

至少要在军事上加大投入,能震慑胡夷,进一步保护各家草场的利益。  

不然怎推动大汉草场向北向东扩张?  

但牧监只有收税权,没有军事指挥权,而坞堡那些都尉,又太过分散,处理坞堡范围内的部族纠纷可以,却没有统一的指挥。  

这大约也是最初防止尾大不掉的防备手段。  

不过从冯大司马驱逐西部鲜卑算起到现在,已有九年矣。  

也就是说,还有一年,大汉东印度公司,不,应该叫大汉北大漠公司的政策,就要迎来朝廷许诺的十年期限。  

下一步怎走,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  

皇後也很关心。  

手的隐形权力被朝臣砍掉了一大截,那钱袋子就得抓紧一些,才能让她把失去的安全感补偿回来。  

塞外草场的政策变化,关系到钱袋子,自然不得不关心。  

比如说,在凉州北边的草原,皇後认为,设置官府治理的条件已经很成熟了。  

就算还不能设个镇北都护府或者护北都护府又或者安北都护府什的,但设一两个两三个都督府,不成问题。  

为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大汉在草原上的利益。  

就像九原那样,不是很好吗?  

西域辣远的地方,都有长史府,凭什草原辣近,连个都督府都没有?  

至於设立的都督府是不是可以塞点自己夹袋的人进去,不重要。  

成立的都督府那多空缺,会不会有人求到门下,也不重要。  

重要的是,内部快要打出狗脑子了,还能向大漠扩张势力,让草原胡狄趴地上喊大汉爸爸饶命,对强汉来说,那都是基本操作。  

当然啦,季汉手的底牌,也是让帝後敢这想的底气所在。  

汉虽旧邦,其命维新。  

推广新的劳动工具,推行新政,想方设法推行皇权下乡,清理田籍,清查户口,清洗世家…  

季汉只有半边天下,其治下人口却已经达到一千多万。  

是魏吴两国总和的三倍有余。  

这是什概念?  

原历史上与汉相提并论的唐,在贞观三年就灭了东厥。  

却得等到十年後,也就是贞观十三年,官府登记在册人口也才一千两百多万。  

後世皆言汉末三国战乱,从人口巅峰时期的六千万下降到七八百万,十仅剩一。  

这是对的,也是错的。  

对是因为这是官方统计登记的人口。  

错是因为没计算世家大族的隐匿人口。  

西晋灭吴统一天下时,清查出来的人口就已经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两年後又达到几乎两千万。  

这还是在司马晋官品占田和荫人以为佃户、衣食客等奇葩制度基础上。  

因为这些国家政策,就是在光明正大地鼓励门阀世家隐藏人口。  

所以季汉在严厉打击世家大族同时,又提高了医学水平,再对南中凉州并州等地的蛮夷不断齐民编户。  

如此犹不满足,还到处掠夺劳力。  

这多年才搞出个一千万人口,不是什稀罕事。  

不过有了这一千多万人口,大汉就可以睥睨四方,大叫道:谁敢不服?  

生僚不愿意种甘蔗就干生僚,  

胡人不愿意剪羊毛就干胡人,  

世家不愿意承认汉命维新就干世家,  

贼人不愿意倒戈卸甲认罪就干贼人…  

反正就是干干干!  

皇後也很想干。  

本宫不能伸手前方军中,难道还不能在後方多搞点钱?  

同时这也是为什河北大战在即,宫中府中波澜不惊的原因。  

司马懿可以凭借太行山守住一次两次三次四次,但只要有一次失败,那河北就等着喜迎王师。  

大汉这一次东征就算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