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求学(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最新网址:  

谁都知道,高祖皇帝被封于汉中,后出关中而据有天下。  

而昭烈皇帝又是在汉中称王,后才在锦城登基称帝。  

说汉中是大汉的龙兴之地,那真是一点也不为过。  

羊祜喝下一口热汤。  

炎汉,油脂,人油,汉中等等念头,如同走马灯似的,在他心里乱闪。  

再想起冯某人以油助火,烧了陇关。  

还有那什么龙化二水自有油…  

虽说羊祜信奉“子不语怪力乱神”,对这些事情向来是敬而远之。  

但如今不能远之,又事关己身及家族,心思就未免有些杂乱。  

虽说都是在汉中开国,但季汉的三兴汉室之路,比起前汉定鼎天下,无疑远要曲折和困难得多。  

至少同是从汉中出兵,季汉与前汉在北边遇到的对手,大不一样。  

高祖皇帝所面对的关中,是一个一分为三,又各不属统的关中,可以轻易地各个击破。  

而且项羽远在江东,根本不可能赶过来支援。  

但季汉不同。  

季汉所面对的关中,不仅仅是一个统一的关中。  

而且关中后面,还有一个统一的中原北方。  

远非项羽那时的势力所能相比。  

不但魏国的中心洛阳,可以随时支援。  

甚至凉州方面,还能从西边威胁季汉的北伐军。  

所以季汉根本没有办法像高祖皇帝那样,直接进军关中,最好的办法,就是绕道陇右。  

只有拿下陇右,切断凉州与关中的联系。  

再以陇山为屏,东挡魏军,西取凉州。  

事实上,就算是那一年的春天,汉国拿下了陇右,魏国仍是有着极大的优势,有着极大的可能夺回陇右。  

曹子丹(即曹真)佯攻汉中,实欲图陇关萧关,正是为此。  

只是没有想到,曹大将军的十余万精兵,居然在萧关下被冯某人的两万人马一举击溃。  

从此彻底断绝了魏国越过陇山的希望。  

无论是陇右一战的轻取陇关,还是街亭一战的誓死不退,亦或者是萧关一战的以寡胜众。  

冯某人皆是出现在最关键的时候,扭转了最重要的局面。  

羊祜胡思乱想着,莫不成,这鬼王不是鬼王,而是油脂王?  

喝下最后一口热汤,羊祜满腹心事地回到客舍。  

不一会儿,就有下人前来禀报:  

“郎君,打听清楚了,冯明文确实来了雒阳。”  

“哦?”羊祜闻言,轻轻地点了点头,有些意外,但又在意料之中。  

雒阳好歹也算是汉国旧都,攻取雒阳这么大的事情,就算是天子不过来,但至少也要有一个足够份量的人过来。  

更兼又是处于最前方的城池。  

冯明文过来,一来可以震慑各方,二来可以主持布置雒阳的防守。  

羊祜想了想,又问道:  

“可曾打听到他住在哪里?”  

本来还想着要去长安呢,没想到在这里就能遇到。  

虽说心里还是有些不太想去见冯某人,毕竟上一回已经拒绝了对方的招揽。  

此时又主动送上门,说不得要被人所轻。  

只是…  

我是在求学,并非是求官。  

求学不丢人。  

羊祜心里默默地念叨着,试图驱散自己臆想中的尴尬。  

“听说是住在太傅府上。”  

“太傅府?”  

“正是。”  

也就是原来司马懿住的地方?  

皇宫肯定是不能住的,就算是伪魏建的皇宫,那也不能住,这关系到皇权的威严。  

但伪魏大臣的府院就无所谓了。  

大汉的大司马是真大司马,但伪朝的太傅,那也配称太傅?  

所以伪朝的太傅府,真大司马住进去,是看得起他。  

假太傅府在雒阳城内的位置不错,而且地方也够大,正好给冯大司马暂时落脚。  

不过这个时候,冯大司马并不在洛阳城内,而是在大河边上看风景。  

雒阳有八关拱卫,基本都是依山隘而建。  

北面的小平津和孟津两个渡口,既是渡口,也是关口。  

虽说山势不如其它六关,但有大河作为阻隔,同时又有嵩山余脉的山地丘陵作为防线,亦足以保证雒阳的安全。  

小平津是灵帝所设。  

而孟津,则是历史悠久。  

此地最有名的历史事件,莫过于八百诸侯会孟津。  

“武王上祭于毕,东观兵至于盟津,为文王木主,载以车中军”。  

“随至盟津,诸侯不期而至者八百”。  

当是时,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这一次会盟,其实就是周灭商前的战争演习。  

两年后,武王再次会盟诸侯于孟津,这一次,再不是演习,而是正式渡河北上,与商战于牧野。  

这就是历史有名牧野之战。  

而如今,天下同样是三分,季汉,已经隐隐有占半之势。  

后人站在前人的历史转折点上,总是容易心生感慨。  

而此时,冯大司马站在孟津古渡口边上,看着滔滔的大河,有似历史的长河,面容沉静,不知道在想着什么。  

他的身后不远处,站着姜维、张翼、柳隐等人。  

虎步军轻松攻取了雒阳,虽说让原本作为后备军的武卫军并没有发挥出计划中的作用。  

但武卫军紧跟着虎步军进入雒阳,正好巩固了雒阳的防卫。  

冯大司马到达雒阳,虎步武卫二军的主将,自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