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2章 求学(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是跟了过来。  

再远一些,则是侍卫们,正警惕地观察着周围的情况。  

雒阳刚下,情况复杂,谁也不能保证什么时候会有意外情况发生。  

柳隐与姜维的关系好,看到冯大司马只是站在河边沉思,也不知道在想什么,于是低声问了姜维一句:  

“你觉得大司马在想什么?”  

姜维不假思索地说道:  

“肯定是想着如何渡河北上,攻下河内。”  

河南与河内分别在大河南北两侧,隔河相望。  

因为有小平津和孟津两个关口,想要从河内南下河南,除了渡过大河,还需要越过嵩山余脉。  

但从河南北渡河内,则只需要想办法渡大河即可。  

所以拿下了雒阳,姜维只觉得无论是东进、南下、北上,放眼望去,全是大功。  

只恨不得有三个分身。  

如今大司马来到孟津渡,想来定不会是单单欣赏风景——说不定已是有了决断。  

毕竟从大司马一贯以来的风格看,真要露出真正目的或者手段的时候,基本都是事已成定局。  

深谋远虑,岂是说笑的?  

当真是只有取错的名字,没有叫错的名号。  

虽然姜维等人离得不太远,渡口的流水也比较平缓,但冯大司马站在大河边上,耳中仍是响着隆隆的大河水声。  

再加上姜维与柳隐又刻意降低了声音。  

所以他自然没有听到两人的议论声。  

长叹一口气,语气满是遗憾:  

“可惜没有带鱼杆,这么好的钓点,浪费了…”  

似乎觉得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情,再次唏嘘一下:“浪费了啊!”  

听到冯大司马终于说话了,只是被河水的流水声盖住了,听得不太清楚。  

姜维三人眼神示意了一眼,悄悄推让了一阵,终还是由早年被大司马举荐的柳隐上前:  

“大司马,什么浪费了?”  

“哦,没有什么。”冯大司马面色如常,语气沉稳,“只是想起武王时八百诸侯会孟津的故事。”  

“昔日武王伐纣,就是从此处渡河,最后定周八百年天下。”  

“抚今追昔,不免有些感慨,如今大汉又何尝不是正待讨逆贼,重定天下。”  

“只可惜啊,如今粮草不足,不能立刻渡河北上,白白浪费了这么一个好机会啊!”  

跟上来在旁边听着的姜维闻言,顿时大喜。  

果然,自己猜的没错,大司马就是欲渡河北上啊!  

“大司马所言甚是!”  

想到激动处,姜维忍不住地开口道,“以前逆贼还可以仗山险,据关口,阻止王师进入河内。”  

“如今雒阳已下,河内可谓被三面合围,只待粮草准备完毕,一军从上党,一军从河东,一军从河南,且看逆贼如何抵挡!”  

只待河内一下,无论河北还是山东,再无险阻可以挡住大汉的铁骑。  

“伯约莫要激动,大势已成,越是这个时候,越是要冷静,徐徐推进,逆贼战亦亡,逃亦亡,何须担心?”  

冯大司马的眼睛仍是盯着水面,没有回头,嘴里漫声地说了一句。  

这个位置不拿来钓鱼,实在可惜了!  

浑然不晓得冯某人此时心里在想什么的姜维,听到如此漫不经心的语气,心里顿时就是悚然,然后肃然起敬。  

是了,大司马深谋远虑,如何会看不到这一点?  

河内恐怕早就在大司马的算计当中。  

说不定此时大司马已经在考虑如何进军邺城乃至山东了。  

张翼的性格,比较耿直。  

此时听到冯大司马与姜维的对话,也忍不住地提醒道:  

“河内尚有太行与大河为屏,而雒阳东面与南边,王师未至而逆贼丧胆奔走,此可谓传檄而定,大司马难道无意乎?”  

冯大司马听到这个话,想起了历史上张翼的“抗维之锐”,不禁就是转过头,眼神略有古怪地看了一眼两人。  

这两人…莫不成是天生的性格不合?  

“渡河也好,传檄也罢,那都非如今可说的事情。”  

冯大司马仍是语气平淡,“毕竟现在大汉准备不足,贼人尚有时间做出应对。”  

“如今适合渡河,以后未必适合。同样,如今传檄而定,日后未必不会反。”  

压下两人分歧,冯大司马指了指大河对面:  

“雒阳八关,以小平津和孟津最易被贼人所趁,所以我需要一人亲自守在这里。”  

“末将请命!”  

三人齐齐抱拳道。  

“那就让休然来守吧。”  

虽说都是同为大汉的将军,但不能指望人人都能和睦相处。  

只要不让私心凌驾于公事之上就可以了。  

冯大司马也相信姜维和张翼的人品,定然不会因私废公。  

而柳隐与姜维交好,又与张翼同为蜀地人士。  

正好居于两人之间调和。  

“末将领命。”  

“伯约,你镇守雒阳,负责河南的防卫。”  

“末将领命。”  

“张将军,你领武卫军驻于荥阳,如何?”  

“敢不从命?”  

这番安排,看起来倒也算是合理。  

但却又是让姜维有些迷糊了。  

莫不成大司马当真要先向东?  

若不然,何以让整个武卫军驻于荥阳,而虎步军却是分守两处?  

只是他又不敢多问。  

毕竟事关大局,他自然是不能在这种场合当众问出来,只能憋在心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