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章 流放(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姓氏名字?”  

“姓冯,名传,字伯茂。”  

“何方人氏?”  

“并州上党壶关。”  

冯传有些紧张地看着伏桉埋头写字的书曹。  

幸好,那书曹并没有问起他为何会发配来这里。  

虽然对方应该早就知道,或者料到。  

但冯传可不想当着这么多的人,说自己是谪戍之徒。  

对于冯传来说,这几乎就是一种侮辱。  

“有什么手艺没?”  

冯传顿时就是一愣:“手艺?”  

“没有手艺?”  

书曹抬起头,看向冯传,脸色认真,眼中并没有任何讥讽之色,看起来就是问了一个很平常的问题。  

但冯传仍是觉得一股热血冲上了脑门。  

虽然这一路风尘仆仆,但自己怎么看,也不像个手艺人吧?  

“我不会手艺!”  

还放不下身段的冯传,为了极力否认自己是手艺人,嗓门大了些,连他自己都被吓了一跳。  

知道自己莽撞了,他有些担心后怕地看书曹。  

书曹倒是面不改色,只是眼中多了一些古怪之色:  

“不会手艺?什么也不会?”  

冯传胀红了脸。  

“识字不?”  

冯传如蒙大赦,忙不迭的回答:  

“会会会,这个会。”  

“都读过什么书?”  

这一回,冯传的脸再次发烫,有些羞愧:  

“只是粗通文墨,专研《春秋》、《论语》,但尚未精通。”  

这一回,轮到书曹脸皮一抽:  

入他阿母的!  

都专研了,还说自己是粗通文墨?  

你们这些世家子弟,当真是…不食人间烟火啊!  

不过到了这里,恐怕你们就得自己去找烟火来食啰!  

“家卷亲属呢?都叫他们过来登记。”  

冯传大松了一口气,连忙转身,呼唤自己的阿母和两个亲阿妹。  

其实他还有一个妻室和一个儿子,不过儿子年纪太小,还没到三岁。  

所以他的妻室带着儿子,留在通邑。  

汉家天子曾特意下诏:徙边者,凡未过五岁孩童及已过五十者老人,可暂留通邑。  

无论老幼,身边可再留一人照顾起居。  

不得不说,这一代刘氏皇帝,确实仁慈——否则的话,按律,这些人被赶着上路,不知多少人要被扔在路边。  

书曹登记完,又递过来一张纸:  

“拿好了,千万别丢了,这可是换取你们全家口粮的证明。”  

叮嘱完毕,又指了一个方向,“看到那牌子没?跟着它走,拿着这张证明,去换你们的口粮和毯子。”  

冯传一听,虽然有些不可置信,但仍是下意识紧紧抓住那张证明,生怕被风吹走了。  

家里的一切,家业,田产,奴仆…都已经被没籍。  

除了随身的衣物,最多也就是剩下点私人物件。  

本来还在担心到了这里,会不会被饿死。  

没想到官府居然还发放口粮。  

当真是出乎意料。  

虽然口粮并不多,是按人头发的,一袋糜子,一袋灰色的竽头粉。  

基本也就是够冯传一家吃一个月。  

每人还发了一张毯子。  

毯子很劣质,散发着有些刺鼻的味道,一看就知道是下脚料做的。  

若是换成以前,冯传一家估计看都不会看一眼。  

但现在,他们却是紧紧地抱着毯子不放手,仿佛是抱着珍贵的丝绸一般。  

这一路过来,夜里虽然有休息的地方,但多少个夜里,让他们都在奢望,要是有一件能在夜里裹着睡觉的衣物,那该有多好。  

衣和食都有了,连住的地方都有。  

冯传一家,分到了两个穹庐。  

每个穹庐里还有一个小煤炉——当然,也可以烧牛羊粪。  

外加一个煮食用的陶罐,陶罐里放着一个木勺。  

“这些东西,都是官府提前借给你们的,以后是要折算成钱粮归还的。”  

带领他们过来的事曹,简单地介绍了一下这里的情况,又告知了注意事项,最后叮嘱了这一句,就走了。  

看着比以前族中奴仆住处还不如的居住条件,冯传心里,不是嫌弃,更不是愤怒,竟是泛起一丝欣喜:  

“终于有住的地方了。”  

自从获罪之后,从上党迁至通邑,再从通邑徙至九原。  

这一路风餐露宿,提心吊胆,受尽冷暖,甚至担心朝不保夕。  

哪知道到了这里,居然还能有吃有住,已经比想象中的好太多了。  

“这些东西,不知以后要劳作多久才能归还。”  

冯母是一个四十余岁的妇人,怀里抱着毯子,面有忧虑之色。  

这天下,哪有白得的好处?  

更别说他们乃是被流放之人。  

给得越多,以后怕是要收得越狠。  

冯传倒是看得开,但见他摇了摇头:  

“阿母,现在想这些,又有何用?”  

顿了一顿,又说道:  

“以我们现在的情况,说是俎上鱼肉亦不为过,他们就算是明抢,我们亦是无力反抗。”  

“何须如此大费周折,又是借吃借住?图个什么?”  

而且以他们现在的状况,基本可算得上是一无所有,有什么值得对方下这般大的本来算计?  

直接抢不是更好?  

听到儿子这么说,冯母自然也反应过来,这倒也是?  

“先休息吧,这一路过来,都没有能好好休息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