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2章 流放(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反正已经到了这一步,想再多也没有用。  

更别说眼下的情况,比想象中的要好上不少。  

最小的那个阿妹看了一下那个小煤炉和陶罐,有些犹豫地问了一句:  

“大兄,我们要不要再煮些糜子?”  

虽说刚到的时候,官府给每个人都发了一大碗热糜粥,以及一个的竽头粉做成的大馒头。  

要说肚子饿也不对,但总是还想着再多吃一口。  

冯传的目光也跟着落到小煤炉上,下意识地摸了摸肚子。  

最终还是摇了摇头:  

“不行,久饿不可过食,否则容易积食胀腹裂肠。”  

虽然不是冯氏的嫡脉,但原本冯传的家中,好歹也是有些田产的。  

乱世时代,流民简直不要太多。  

大家族的佃民和田奴,是怎么来的?  

可不就是在灾年荒年乱年的时候,好心收容那些无家可归,无饭可吃的可怜人这么来的?  

这年头,哪一年风调雨顺了,政通人和了,没有流民了,那才叫怪事。  

所以冯传不止一次见过,那些饿极了的流民,看到吃的就管不住自己的嘴。  

庄上的人死命拉都没能拉住,最后生生把自己撑死的事情。  

而且这里的事曹,也不止一次地叮嘱,再饿也不能一次性吃太多,否则的话,容易出现问题。  

这一路过来,苦是苦,累是累,但要说挨饿,乃至饿到看到吃的就控制不住自己,倒也不至于。  

最多也就是吃得不太好。  

所以远远也没有到宁愿撑破肚皮也要继续吃的地步。  

更别说这些糜子和竽头粉,若是换成以前的冯氏…  

冯传很是及时地掐断了自己的念头。  

自家大人已不在世,冯传知道,自己现在就是家顶梁柱。  

有些事情,他要负起责任来。  

与其老是想起以前如何,还不如多思以后如何。  

身心疲惫无比的冯传,在进入穹庐以后,直接把毯子往自己身上一裹,很快就酣声大作。  

第二天的时候,他是被穹庐外面说话声,以及不断飘进来烟雾弄醒的。  

“走水了?”  

冯传一骨碌爬起来,不管不顾地就冲出去。  

一看,原来是母亲正带着小妹蹲在小煤炉前捣鼓着什么,弄得浓烟滚滚。  

“阿母,你们这是做什么?”  

正撅着小屁股死命往小煤炉吹气的小妹听到声音,连忙转过头来:  

“呀,阿兄你起来了?”  

“嗯,”冯传应了一声,走近过去,“你们这是在做什么?”  

“做早食呢!”  

小妹的脸上有几条小黑印,身上的衣服也是脏兮兮的,甚至好几处地方破了,还没有机会补上。  

乍一看上去,和乡野村姑没什么区别。  

冯传一家虽说不过冯氏庶出旁系,但在上党的时候,就算是在族里地位不高,衣食也是无忧。  

一向受到宠爱的小妹,何时吃过这个苦?  

看到小妹这个模样,冯传就是一阵心疼。  

“三娘下半夜就饿醒了,愣是忍到天亮,这不,天一亮,我就想着起来做些早食。”  

冯母语气倒是温和,目光有些复杂地看着一子一女。  

冯伟一听,就更是心酸。  

以前冯氏风光的时候,这种糜子都上不了台面,时至今日,小妹竟是连这个都馋上了。  

“二娘呢?”  

“她去那边打水了。”  

冯传脸色一变:  

“阿母,我们人生地不熟,怎么让她一个人过去?”  

“不远,放心好了。”  

冯母摇了摇头,指了一个方向,“这里就可以看到,而且那边有兵卒在巡视呢。”  

“对对对,他们还牵着好多犬!”  

冯三娘不甘寂寞地插了一句,还有心感叹道,“这里的犬真多!”  

虽然魏国一直称季汉为“蜀虏”“西贼”什么的,但不可否认的是,季汉的军纪,在三国里是最好的。  

刘备时代不屠城,百姓扶老携幼跟随。  

丞相时代则是治军以明,赏罚有信。  

再加上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口号,自然就更不可能纵容底下人去劫掠百姓。  

至于到了冯某人掌军,国力越发雄厚,汉室三兴在望。  

根本不需要用洗城这类方法来激励士气。  

不但会败坏名声,还会败坏王师的正义性。  

军饷?  

有的是!  

甚至军功还可授田。  

更别说冯某人还不止一次表态,葛规冯随。  

依法治国,那就是国策。  

就算是上党豪右通贼资贼,牵连甚多,打击面大了些,但也是有凭有据。  

因为季汉依法治国的后面,还有一句,严法治国。  

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都通贼资贼危害大汉了,不认真查个清楚,真当这大汉律法,是由你们来解释的?  

知不知道什么叫最终解释权?!  

知识解释权都莫得了,还想要律法解释权?  

但不管怎么说,得益于丞相打下来的基础,大汉的官场风气,基本还是比较清正,务实。  

至于军中,同样是“军纪肃然”。  

对于东边的不少大族来说,汉军的出现,或许是代表着一种恐惧。  

但在远离中原的苍茫草原上,看到有汉军在巡视,反倒是让人安心。  

更别说冯传这批人,昨日才刚刚到达,官府还没有做出安排,还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