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新解(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如果真要说,挑出这世上最了解冯大司马的人,莫过于左夫人。  

毕竟右夫人与皇家牵扯太深,而左夫人就纯粹得多。  

冯关两家除了是亲家,关家能再次起势,倚仗冯大司马当年出力甚多。  

更别说关兴还欠了冯大司马一条性命。  

冯关,与冯王(冯永与王平),与冯赵(冯永与赵广),三家说是同生死可能太过,但共荣辱那是肯定的。  

当然,这不是重点。  

因为如果右夫人都没能看出来冯大司马别有所图,那么以左夫人惯用武力的风格,就更没有理由看得出来。  

现在左夫人能一语点破冯大司马,原因只有一个。  

那就是左夫人曾听大司马说过对大汉将来的规划。  

朝堂很大,勋贵、世家、皇家、宗亲,乃至寒庶子弟,都能容得下。  

但朝堂又很小,将来想要在朝堂上有话语权,必须是考课合格的有才之辈。  

用冯大司马的话来说,我改变不了你们,难道还不能改变制度?  

什么叫汉虽旧邦,其命维新?  

不进行革命变法,那还叫什么“维新”?  

兴汉会,新贵,勋贵,乃至庶民,皆从大汉新政中得利,就凭那些守旧世家,还妄想阻挡天下滚滚洪流大势?  

就算是再加上皇家也不行!  

除非阿斗想要学曹魏,以世家大族为立国根基。  

而就算阿斗铁了心想要学曹魏,不把朝野杀得人头滚滚,血流成河,休想扭转季汉车轮前进的方向。  

皇后看似是被冯大司马为首的群臣逼居桂宫。  

实则这是大汉各方利益集团利用魏延兵败之事,联手对试图改变规则的皇家的一次反击:  

先帝和丞相遗留下来的制度很好,我们应该遵守,陛下你就不要乱改了。  

前有曹随萧规,方筑前汉之盛。  

现在永随亮规,定能三兴汉室。  

看到大司马目光幽怨地看着自己,镇东将军眼角含笑:  

“怎么?莫不成阿郎方才在里面所说的话,都是真心的?”  

冯大司马理直气壮地回答:  

“自然都是真心的!”  

镇东将军挑了挑眉:“哦?”  

“只是有些想法,时机未到,所以现在还没有告诉四娘而已。”  

“哦!”  

夜半无人私语时,镇东将军让侍卫随从皆远离,放低了声音:  

“那阿郎有没有想过,真到了不可收拾的那一步,四娘当如何?”  

冯大司马自信地笑笑:  

“不会到那一步,至少在天下一统之前,不会到那一步。”  

“那天下一统之后呢?”  

“天下一统之后啊…”冯大司马仰头看天,天幕如黑布,繁星点点,闪烁不定,“天地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阿郎欲学留侯(即张良)?”  

冯大司马轻笑一声:  

“我本就是山门子弟,天下大定之后,功成身退,入山修仙,有何不可?”  

虽然听起来很符合情理,可是镇东将军总觉得有哪里不对。  

自己的阿郎,可不像是清心寡欲修仙之人。  

夫妻同心,即便是隔着夜色深深,冯大司马似乎仍能感受到镇东将军眼中的疑惑。  

但见他语气里带着笑意:  

“修仙之道,千千万万,又不是只有灭人欲一道,携红颜,游江湖,啸山林,随心欲,感天高,觉地厚,未必不能成仙。”  

“陆地神仙?”  

三国时代,左慈于吉等人,名气不小,人称陆地神仙。  

镇东将军自然不陌生。  

“我若当真去做陆地神仙,三娘愿意随我不?”  

“阿郎去哪,妾自然是去哪。”  

“嗯,那就好。”  

把左夫人送到她的小院里,看着她的身影消失在内院,冯大司马这才转身。  

巧言令色成就1。  

时间进入延熙四年的十二月,长安已经下了好几场雪。  

上完今年的最后一场早朝,已是日至中天。  

天子刘禅坐在抬辇上,从未央宫的阁道驾临桂宫。  

“皇后,皇后!”  

下了抬辇,阿斗人未进入殿内,就连声呼喊皇后。  

“陛下怎么这个时候过来了?”  

因魏延之事迁居桂宫后,张皇后再没有以前的威势和不让须眉的锐气,而是变得收敛,变得沉静。  

“快,快把外氅脱了,到暖阁暖和暖和,莫要冻坏了。”  

虽然没有沾上雪花,但皇后还是抖了抖外氅,似乎想抖落看不见的灰土,这才让人收起来。  

“今日在前殿坐了大半日,听他们吵了大半天,听得脑门疼。”  

“下了朝,一刻也不想呆在那里了,所以就立刻过来找皇后说说话。”  

阿斗絮絮叨叨地说着,一边熟门熟路地自顾进入暖阁,找了个位置半躺下去,然后舒服地叹了一口气:  

“还是皇后你这里自在。”  

张皇后微不可见地打了一个手势,让宫人都退下去。  

然后自己来到阿斗身后,伸出双手,轻揉阿斗太阳穴,柔声问道:  

“陛下这个话,莫要在外人面前说,否则的话,说妾误了陛下还是小事,到时候被人说陛下懒政,那才是大事。”  

听到这个话,阿斗浑不在意:  

“懒政就懒政吧,再说了,现在我就是个坐堂天子,所谓政事,其实就是看看尚书台递上来拟好的奏章。”  

没了皇后在背后及时支应,阿斗发现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