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0章 新解(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己独自面对群臣与国事,根本就是力有不逮。  

再加上魏延之事的打击,汉家天子开始进入摆烂状态。  

反正有大司马和大将军。  

自己要是能解决的,他们都能解决。  

他们要是解决不掉的,自己也没办法解决。  

历史终于再次显示出它的强大惯性。  

蜀汉的阿斗,遵循丞相遗命,任用丞相留下的大臣,没有丝毫违背。  

直到丞相留下来的臣子快要死光了,独剩下一个姜维,国家也就灭亡了。  

季汉的阿斗,终于再次步入他在历史上原有轨迹。  

只不过这一次,丞相留下来的臣子,更加年青,更加强力。  

在阿斗看不到的地方,皇后抿了抿嘴,手头却是没停:  

“陛下终究是天子,这天下,还是汉家天下,丞相都说过,陛下万不可妄自菲薄。”  

“若不然,如何在臣子面前维护天家威仪?又如何领大汉忠义志士兴复汉室?”  

原本舒服闭上眼的阿斗“啧”了一声,正欲睁眼说话。  

皇后却是敏锐地察觉到了他的情绪,歉然一笑:  

“是妾多嘴了,若是陛下不喜欢听,那妾不如说说这两日妾想到的一个有意思的发现。”  

阿斗果然来了兴趣:“皇后又有什么发现?”  

“陛下请稍待。”  

皇后转身离开,没一会又拿来一幅画。  

阿斗坐直了身子,看向那画,嘴里不由地“咦”了一声:  

“这个画,不是早年…”  

“正是陛下早年向那李神仙求测时的那画。”  

张皇后一边把画摊开,小心地把铺到阿斗面前,一边说道:  

“妾近日闲来无事,感大汉三兴有望,又想起陛下初登基时的危急之况,心有所念,故而又把这个画拿了出来。”  

阿斗的目光落到画上,又看向皇后,有些疑惑:  

“这个画,丞相不是早就解过了么?”  

皇后坐到阿斗身边,轻轻地摇头:  

“丞相固然才智绝伦,然那些年一直忙于国事,操劳军务,不过是匆匆解之,后面怕是早就忘记了这一回事。”  

她一边说着,一边轻轻地点了点那半身美人,“妾或许愚昧短见,但正所谓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陛下不若听听妾的想法?”  

“那就说说?”  

阿斗往那画凑了凑,极是感兴趣的说道。  

“陛下,这个二水一马,想来是个冯没错了,故不用再说。”  

阿斗赞同地点了点头。  

谁要这不是代表冯连襟,汉家天子第一个不信。  

“妾怀疑的,乃是这个半身美人,非丞相所说的姜,而是另有其人。”  

“哦?”  

阿斗有些惊讶,“不是姜,那会是谁?”  

姜伯约与冯明文都曾得丞相亲授兵法,且都为丞相所重。  

所有知道这幅画的人,无一不以为,这半身美人,当是姜维无疑。  

没想到今日皇后居然另有他解,这如何不让阿斗惊讶?  

皇后不语,而是沾了茶水,在桉几上写了一个字。  

阿斗看到那个字,忍不住地低声惊呼:“关?!”  

他抬起头,不可置信地看向皇后。  

皇后同样是放低了声音:“陛下,半身美人,也可以说是一半美人。”  

“关家三娘与关家四郎,乃是同一人,在内为绝世美人,在外则为大汉将军,可谓半身美人耶?”  

阿斗闻言,勐地一下子站了起来,目光定定地看向眼前的虚空之处。  

“半身美人,半身美人,”他来回走了两步,“女扮男装,一半美人?原来竟是这般解法吗?”  

想起镇东将军的赫赫战功,阿斗又忍不住地咽了一口口水。  

好像,也解释得通?  

“陛下,若半身美人当真是关镇东,那冯明文一门,真可谓是陛下的卫霍(即卫青霍去病)。”  

阿斗听到皇后这个话,嘴角忍不住地一咧,然后又摇了摇头:  

“言之尚早,冯关氏终究是女流之辈,且再看看。”  

皇后嗔怪道:  

“陛下这是看不起女子么?莫要忘了,那冯明文,可是经常说什么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亦能顶半边天的话呢!”  

阿斗连忙说道:  

“我岂会有这般想法,皇后这么多年来,亦对我助益良多,何敢轻视女子?”  

说到这里,阿斗又是一叹,“皇后迁居桂宫,仍如此不计前嫌,称冯明文与冯关氏为吾之卫霍,殊是难得。”  

“待有机会,我定要与冯明文说说此事,好解开你们之间的误会。”  

皇后嘴角几不可见地勾了勾,然后缓声道:  

“只要冯明文与陛下之间,情义不失,妾这边如何,倒是不打紧,陛下不须担心。”  

然后看似漫不经心地转换话题:  

“说起冯明文,他如今乃是大司马,又录尚书事,怎么陛下刚进来的时候,还说上朝的时候,吵了大半日呢?”  

“那冯明文在朝中威望甚高,难道还压不住那些人?莫不成是大将军与大司马之间,有所异议?”  

前面说了那么多,阿斗似乎也放松下来,终于有心情谈及朝中之事:  

“皇后这一回你倒是猜错了。大将军这一回,可是站在大司马这一边的。”  

皇后敏锐地捕捉到了这里面的信息:  

“哦,不是大将军?那朝中还有谁,这般大胆,敢不服大司马与大将军?”  

“这个人,皇后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