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2章 调兵(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邓芝安排李憙前去平城,然后又立刻让人请来长史诸葛乔。  

自丞相去世后,冯某人成为中都护,乃是大汉领头人物之一。  

诸葛乔的日子,总算是比以前要好过一些。  

比如说,不用再在那个满是瘴疫,连冬日里都有蚊虫的南中呆着。  

而是被调到了并州刺史府出任长史。  

虽然说并州是个苦寒之地吧,但那也是要和谁比较来说的。  

特别是晋阳,可谓是北方少有的大城。  

要不然能出王氏郭氏这些世家大族?  

冬日里冷是冷了点,但这不是有火炕和煤炉吗?  

特别是煤,可劲造,不用心疼。  

听自己的阿弟说过,雁门塞以北,地下全是煤,大汉就是挖个几百年都挖不完。  

反正民用煤又不像阿弟所建的那些工坊用煤那样,没有太多的要求。  

想烧多少烧多少,想烧多旺烧多旺。  

所以呆在晋阳,可不比呆在南中舒服多了?  

诸葛乔得知刺史召唤,第一时间就赶过来:  

“使君,可是有事找我?”  

邓芝既是诸葛乔的上司,同时也算是长辈,自然不会跟诸葛乔过多客气,当下就把事情说了一遍。  

说自己要前往雁门塞一趟,让诸葛乔留守晋阳,嘱咐他务必要小心谨慎行事。  

诸葛乔一听此事,同样是大惊失色:  

“如此大事,使君何不给中都护去信?好歹也让中都护早做一些准备才是。”  

事情未明之前,确实不应该惊动各个方面。  

特别是朝廷那边。  

否则的话,代天子牧民,不就成了一句空话?  

作为刺史,如果仅是空穴来风之事,就忙不迭地上报朝廷。  

往轻里说是不够稳重,往重里说是才不配位。  

但私下里跟阿弟透露,应该没什么问题吧?  

听到诸葛乔的话,邓芝有些含湖地说道:  

“此事若是由吾修书与中都护,动静未免太大。”  

说到这里,他看了一眼诸葛乔,住口不语,一切尽在不言中。  

邓芝现在是以右卫将军的身份出任并州刺史。  

放眼整个大汉,已经算是少有人能与之相比。  

岂能为了一件只是在猜想中,现实尚未发生的事情,就写信给中都护告急?  

不嫌丢身份失面子。  

可惜的是,诸葛乔是个老实人。  

他愣了一下,一时间没有醒悟到邓芝话语里的意思。  

两人呆呆地对视了好一会。  

诸葛乔这才有些讷讷地说道:  

“使君的意思,这个信让我来写?”  

邓芝咳了一下,只得提示道:  

“伯松啊,你与中都护情如兄弟,平日里写家书往来,不是很正常的事情吗?”  

“信里总也有谈到并州吧?毕竟中都护可是平城县侯呢,那平城,可不就在晋阳北边?”  

话说得这么直白,诸葛乔总算是听出来了。  

邓使君的意思是,让自己写封私信给阿弟,顺便说起这个事。  

诸葛乔连忙说道:“乔明白了。”  

邓芝这才松了一口气。  

智如丞相,其子竟是如此朴质,难得,难得啊!  

“如此,在老夫离开的这些时日,刺史府上诸事,就麻烦伯松了。精华\/书阁更新”  

“不敢,使君有托,乔一定会谨慎小心行事。”  

邓芝点头,又让人唤来刺史府各曹主事,给他们一一交代清楚。  

然后这才安排车驾人马,然后出城北上。  

晋阳城距雁门塞足有四百余里,而平城至雁门塞,却不足三百里。  

故而李憙虽提前一天出城,同时还是轻骑快马。  

。(本章未完!)  

但邓芝到达雁门塞的第二日,王平后脚就紧跟着到来。  

邓芝亲自来到塞下与王平见面:  

“王将军,久违了!”  

王平连忙行大礼:  

“平何德何能,能让使君亲自前来迎接?”  

时间紧迫,军情紧急,邓芝哪有心情跟王平客套?  

他上前亲自扶起王平:  

“王将军,如今并州安危,系于将军,莫说是要让吾前来迎接,就是让我摆酒设宴,那也是应当的啊!”  

王平一听,心里一惊:  

“使君这是何意?什么并州安危?”  

“雁门郡的胡人,仰慕大汉,如稚子奔父母。塞外胡人,亦是不断前来投靠,何危之有?”  

“就是幽州贼人,现在亦是疲于刘将军(即刘浑)的袭扰,无暇西顾。”  

在王平看来,并州现在可谓是欣欣向荣,牛马成群,百姓安定。  

何来什么安危之说?  

邓芝拉着王平,向着塞内走去,急声道:  

“王将军,并州之危,非在外,而在内是也!”  

“走走走,待入了关上我与你细说。”  

并州属于边州,再加上邓芝右卫将军的身份,刺史府是可以调动州内兵力的。  

原本在河东都督府没有成立之前,并州刺史府所辖的上党,因为与魏国腹心之地相接,故而布置有不少兵力。  

谁料到魏延一出任都督,就接管了上党。  

并州刺史府直接控制的兵力,一下子就少了大半。  

这也是邓芝不喜魏延的原因之一。  

邓芝虽然可称得上是“坚贞简亮,临官忘家,赏罚明断,善恤卒伍”。  

但他同样有缺点。  

那就是生性好强,不饰意气,少与士人相交,而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