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章 弃徒(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延熙二年七月,长安最热闹的,莫过于与学院有关的事情。  

过了七月,学院之事已成定局,长安城内虽然还有很多人在议论,但终究只是冲击之后的余波。  

这一次全面推广科举取士,并不是没有人反对。  

相反,有不少人激烈反对。  

可惜的是,在朝堂论道的时候,没能说动天子。  

更重要的是,朝堂上的大佬们,没一个站出来反对。  

某不知名的冯都护表示:  

上至连襟天子,中至被羊毛棉花塞口球的世家,下至望眼欲穿的寒庶人家,外至渴望受到教化的胡夷,都是我的人。  

就你们这些上不上下不下的中不溜秋的小菜逼,凭什么跟我斗?  

从吴国前来长安学习的孙权女婿朱据,担负着与远在建业的马大嘴类似的任务。  

当然,朱据背后,没有一个兴汉会,自然也就没有庞大资源给他挥霍。  

所以他肯定也不能像马大嘴那般,能在长安如鱼得水。  

不过让学子下放县乡这等大事,闹得沸沸扬扬的,想不听说都难。  

朱据能被孙权看好,自然不会像长安大街那些人那样,去讨论这个事情合不合适,有没有违背大汉祖制啥的。  

他看到的,是大汉天子,或者说季汉朝廷对大汉境内世家的那种恐怖掌控能力。  

这种事情,真要放到大吴,怕是有人开始举兵要清君侧,而且还会受到各地的纷纷响应。  

就算不是纷纷响应,至少也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响应。  

至于像现在的季汉朝野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亦或者像从各地过来的学子在酒肆买醉,大骂某位不知名的冯都护巧言令色,骂朝中衮衮诸公尸位素餐等等。  

根本都是微不足道之事。  

若是光是蜀地,或者再加上一个凉州,季汉能有这等掌控力,倒也勉强能接受。  

但雍州并州河东呢?  

季汉才得到这些地方多久?  

居然就能让这些地方的世家大族如此配合。  

这让朱据在震撼之余,又不由地升起一种深深的惊惧之意。  

再想想从大吴过来学习骑战之法的那些家伙,朱据心头就是有些沉甸甸的。  

“来人!”  

“将军?”  

“传我军令,明日见习营全体出动,外出练习突阵。”  

虎骑军的规矩,新人入营之后,要当半年的马夫兼杂工,才有资格骑上真马练习。  

作为大汉独一无二的兵种,就算是精于骑术,不经过各种练习,也没有办法适应虎骑军的战马盔甲兵器等。  

一年之后,才能独立拥有战马,与完备的盔甲兵器。  

就算是作为有着重大政治意义的吴国交换生,也不能坏了这个规矩——最多只能是放一点点水。  

比如说,吴国见习营在报备好路线,目的地之后,可以由朱据亲自带领,前去某個地方拉练。  

当然,负责教习他们的教官自然是要同行的。  

“大人,如此炎热的时候外出练习,恐怕…”  

虽说是交流学习,但季汉可不负责学生的学习用品。  

见习营的战马、盔甲、兵器,都是要交钱的。  

当然,也可以租。  

但不管怎么样,出钱是免不了。  

在最热的时候外出搞练习,人还好说,万一战马出了问题,那怎么办?  

“你闭嘴!”朱据厉声喝道,“军中重地,为什么不叫将军?”  

朱熊没想到自己的一句劝,竟然引发自家大人这么大的反应。  

让他更没有想到的是,是大人接着喝道:  

“明知故犯,自己下去领十个军棍!”  

朱熊下意识地张了张嘴,但看到大人的脸色,又立刻闭上嘴,转身下去。  

朱据面色已经变得阴沉。  

按他的想法,季汉以二州之地,吞二州之地,不说是巴蛇吞象,至少也应该算是吃撑了肚子。  

没个十年八年,怕是没办法真正消化雍并二州之地——这还是朱据所设想的最短期限。  

季汉拿下整个凉州后,以毛料之利,收服凉州豪右,也得六七八年之久,这才能以举国之力出兵关中。  

雍并二州,可不比凉州大得多?  

更重要的是,关中乃是金池汤池,秦皇汉高皆据此以成大业。  

莫说凉州那等苦寒之地,就是益州,也不能与之所能相比。  

这等天赐之地,岂能不好好用心经营?  

十年八年还是少的,二三十年也是值得。  

哪曾想到现实的残酷,直接打破了朱据的幻想。  

让原本就已经觉得时间紧迫的他,越发地有些急躁起来。  

照眼下的局势,季汉怕是用不了多久,就有余力向东。  

若是那个时候大吴不能趁机北上,瓜分魏国,积蓄实力,与季汉并立,最后反而是被季汉所灭。  

那才真是“举国之力为他人打天下”…  

到时怕不是在青史上留下笑名?  

所以,作为大吴突破魏国防线北上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必须尽早成军。  

七月的关中,暴烈的太阳照耀着大地,把地面烤得滚烫,树叶与野草蔫不拉叽地垂着。  

偶尔刮起来的热风,使地面蒸腾起一股抖动的气流,远看像在移动,扭曲了落入眼睛的一切。  

渭水以北,虽然官府已经开始组织人手尝试小规模复垦。  

但终究不过是尝试,想要看看复垦之后的田地需要几年才能种麦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